第56章 梅花拳(三)
- 背槍者
- 宵瑤九洲
- 1977字
- 2021-05-01 17:40:22
楊健的梅花拳乃是屬于家傳,其祖上楊炳乃是梅花拳大家。
梅花拳門中沒有不知道楊炳的。據傳,楊炳“虎項猿臂、技勇絕倫,作文雄壯,下筆立就”,乃文武雙全之才。他刀槍劍戟樣樣精通,手舞180斤春秋大刀風雨不透;讓人頭頂5個燒餅,百步之外他能逐個射落。康熙四十七年中戊子科武舉,康熙五十一年,中康熙壬辰科武探花,授御前侍衛兼京營都司僉書、通議大夫。后楊炳因與皇太子結怨,于乾隆六年“親老告假終養”,回家傳授武藝,振興拳門。
楊健自幼練武,文武兼修,早年成名,在家鄉外宏縣興辦拳場,后來游歷直隸、河南、河北、山東等地,與蔣保義的師傅齊亮遷同屬一輩,年輕時即通往來。后來齊亮遷在道光二十八年山東灌縣授拳時,被人陷害,囚禁獄中。楊健得知,千里赴救,等其趕到灌縣,齊亮遷已經死于獄中。楊健悲傷之余,在灌縣逗留月余,期間,蔣保義專程伺奉,得到楊健指點,受教頗多,因此,蔣保義對楊健非常推崇。
此次楊健現身泰和縣,蔣保義當然喜出望外。以楊健在梅花拳門中的威望,以及其豐富的經驗,泰和縣未來拳門發展,自然順遂許多。
“沒想到楊師叔親臨泰和縣,有楊師叔前來主持,泰和縣拳門壯大有望了!”蔣保義激動地說道。
楊健見蔣保義見了自己高興,自己也很高興。
“此行本來不愿顯露行蹤,但見你們說得也都是事關本門發展的大事,忍不住還是出來見一見。”楊健解釋道。
“先前聽你張師兄說過,當晚幸虧得到泰和縣一位背槍者營救,才得以脫離險境,后來又聽你專門介紹,才知道原來這位背槍者是一位少年英雄,和我們梅花拳頗有淵源,特意過來走訪,果然英雄出少年!”楊健對著蔣保義說道。
“黃兄弟文武雙全,胸懷大志,實話實說,老朽在內間聽了,感覺非常慚愧。我們梅花拳祖師,也是我楊家先祖楊炳,本就是文武全才,乃是康熙年間武探花,武學思想博大精深,到了后世,已經經歷七代,拳門子弟少說成千上萬,居然沒有一人能夠達到先祖的高度,我們真是不肖子孫啊!黃兄弟天資聰穎,文武雙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看得起我們拳門,愿意叫我一聲師傅,老朽倒也愿意破例,再為梅花拳培養一位傳人。”
蔣保義聽了楊健這樣說,非常激動,“黃兄弟,還等什么!”
“師傅在上,受徒弟一拜!”黃大道會意,噗通一聲,倒頭就拜。
“好!想不到我楊健六十三歲,能夠收此高徒,真是人生一大樂事啊!”楊健爽朗一笑!
“既然你拜我為師,我就專門留在太和十天,此后每天早上,你只管前來找我,本門功夫既有武功,更有文功,武功根基你蔣師兄已經為你打下,你只管練習即可,我就傳你一些文功!”
“明白!”
“我此行南下乃是故人相邀,在此不能多留,至于泰和縣拳場恢復,保義你的身份不宜暴露,暫時仍然留在縣城坐探情況,城外事宜,由你楊師弟維持,等你張師兄身體恢復,再由他回來主持。”楊健安排道。
自此,黃大道正式拜入梅花拳,和蔣保義以師兄弟相稱了。
此后幾天,黃大道每日來找楊健,由楊健悉心教導。
梅花拳除了武功博大精深外,文功也是一大特色。在梅花拳門內部,凡是武學高手,都是內外兼修。這文功,除了文理之外,就是坐功運氣。所謂文理,包含了儒家的內圣外王,通過道德修煉,以達到修身的目的,所謂坐功運氣,原來,梅花拳第一代祖師創立梅花拳,乃是從一名僧道手中習得,凡練至高深之處,自然免不了有導氣引體的內功修煉,從而打破生死、結丹成圣,認祖歸根。
“我們梅花拳,歷代祖師,無不以道開路,以武誘人,又以文治武。大道你文武兼通,正是我們不可多得的人才,需要好生體悟祖師大開文武大法的初衷,正所謂‘開武法在世上傳留弟子,立文教度元人根招回還’!”楊健對黃大道強調道。
經過幾日來楊健的開示,黃大道除修習內功心法,對梅花拳和世道又有了不少新的認識,心中的喜悅,頗有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覺!對楊健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得遇名師,終生無憾!
轉眼十天過去,楊健教授完黃大道練功法門,就要向黃大道告別。
“大道,明日,我將應故人邀約南下,可能一段時間不能再見,你蔣師兄愛才心切,將梅花拳功夫給你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我們內功修煉法門你也學習了,武功方面只要勤加練習,必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但須知我們梅花拳,乃是以救濟萬民為己任,且不可只滿足做一個武夫。”楊健邊說,邊從桌前拿出一個小冊子,遞到黃大道面前。
“幾日來,雖然我將拳門祖師的教誨多有轉述,但你我此次相聚時間太短,總感覺不能講透祖師的本意,因此專門將拳門六代祖師楊炳在康熙策試時的論文抄寫下來,附以我多年來學習心得,今天贈送給你,希望你能夠認真體悟,傳承祖師教誨,光大拳門事業,以你的聰明才智,成就不可限量!”
黃大道得知師傅白天教授自己練功,夜間還為自己繕寫這本冊子,心中感動,無以言表。
楊健看出黃大道的心思。
“你也無需感謝我,只要能夠秉承我梅花拳歷代祖師教誨,為國為民,這就是莫大的功績,也算是不負你蔣師兄引薦和為師傳功的本意了!”
黃大道點點頭,恭敬地將冊子揣到懷里,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