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會城外有人抵抗,城內卻還是不知道亡國之痛即將到來。當時抵抗的除了正規軍,還有一些其它軍隊。譬如之前就有的什么義師、新擬生軍、新擬軍、圍軍(后改名拔山軍)、凌波軍……但這些都是民兵性質,正規軍都打不贏,更別說這些業余的了。以凌波軍為例,南方多河流,所以什么游泳啊劃船啊都會一些,政府特意在端午節的時候舉辦游泳比賽,兩個兩個的比,贏了的就給賞賜,之后還會去物色他們進軍隊,想著打造水軍。之后又招募了一些人,什么傭奴贅婿編為義勇軍,無賴亡命之徒編為排門軍,所以質量參差不齊,很難有成效。
紙終究包不住火的,李煜還是知道了,而就在975年春二月,宋軍都攻下外城了!有人又開始走投降路線了,最典型的就是皇甫繼勛。
皇甫繼勛,父親就是當年死于國事的皇甫暉,但他本人沒什么本事,只是靠著父親的功勞混到個大將,是典型的官二代反面教材。因為他貪錢,他有很多豪宅的,人家拼死拼活打仗,他也繼續攢錢,而且養了很多歌妓,真是紙醉金迷,花花公子。所以他不想死啊,更不想發生戰爭啊,到時候真的金陵城破,自己的財富不就化為烏有了嗎?所以他是當時抗宋大軍里最不用心的一個,總想著李煜投降,但又不敢說。可每次一聽到南唐敗了,他就竊喜,一聽說有敢死之士愿意為國效命,他就把那個人抓起來打一頓不讓他去。正是因為這樣,大家都咬牙切齒,士兵如此,百姓也是如此。近臣也將這件事告訴過李煜,但李煜一向寬容,包容了他。后來他干脆借口軍中有事,就算叫他來也不來。這就讓李煜很不爽了,你背地里做的那些也就算了,但還想著投降,叫你上朝也不來,就該殺。所以李煜親自巡城慰勞軍隊,實則引誘皇甫繼勛入宮。跟著李煜回到宮中,“寒暄”了幾句準備回去,剛出宮門,一伙士兵就圍了上來,把他給殺了,都搶著割他的肉。這個壞人就這樣大快人心地被殺了,
不過人家北宋也不急,趙匡胤都說了,慢慢來,減少殺戮,能讓李煜主動投降就盡量讓他主動投降。所以曹彬此刻正凝望著金陵內城,正準備著最后一擊。圍而不打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圍點打援!
這個援軍就是朱令赟。朱令赟也是官二代,不過有點本事。長得是椎額鷹目,矯健善射,人送外號“朱深眼”。當初林仁肇被殺后,他就接替去做了鎮南軍節度使,駐洪州。所以當年五月,李煜就讓他趕緊來救援。朱令赟于是帶了十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前進,來到湖口(今屬江西)卻又不敢走了。大家都勸他趁現在長江漲水趕緊順流而下,但他卻擔心敵人偷襲后方,如果去金陵交戰勝了還好,輸了連糧道都斷了。所以想著讓南都(南昌府)留守柴克貞代守湖口,好讓他安心去,但柴克貞卻病了,就拖延著沒去,朱令赟也不敢進兵。一直拖到九月,李煜又派人去催。
當時派的是衛尉陳大雅,他指出,朱令赟不聽別人意見而且沒有遠謀,不是做主帥的料。李煜大怒,說大家都想投降了才會這樣說,于是讓他去催。陳大雅疾馳到朱令赟軍中,轉達命令,讓他星夜兼程去援救金陵。朱令赟知道自己可能敵不過,就說自己決定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不想讓陳大雅白白送死,讓他先回去復命。陳大雅就冒著危險潛回金陵,抱著李煜大哭,很悲觀地說朱令赟也不可能成功。后面事實確實如此,朱令赟非將帥之才。
朱令赟也動身了,集結附近軍隊共十五萬,縛木為筏,長百余丈,將足以容納千人的大艦及載著軍糧軍器等的船數百艘連起來順流而下。朱令赟自己所乘的戰船尤其大。朱令赟計劃毀壞采石磯的浮橋,正好江水干涸,戰艦不能急進。有人勸他等盛夏江水漲了再順流而下,勢不可擋。朱令赟認為既然已經進軍了,不能再等到盛夏了。宋將池州至岳州江路巡檢戰棹都部署王明率所部船隊屯于獨樹口,派兒子騎馬奏請添造戰艦三百艘以襲朱令赟。趙匡胤指出這不是應急之策,等戰艦造好了,朱令赟也解了金陵之圍了。于是秘密遣人告諭王明,令他在洲浦間立起長木頭,作船只狀。朱令赟望見,果然懷疑大軍襲其后,逗留不敢進。王明發檄文給諸軍,互為掎角,督軍隊劃船襲擊朱令赟,到小孤山,與諸軍合勢。朱令赟不識兵機,獨自乘大船,高十余重,上建大將旗幡,率軍三萬到皖口(有的史書如《江南別錄》作虎踞洲),在中流指揮,宋行營步軍都指揮使都虞候劉遇揮兵急攻之。朱令赟先前造大船,裝滿蘆葦,澆上脂油,命名為“火油機”。朱令赟在交戰中處于劣勢,就用“火油機”燒宋軍,劉遇軍抵擋不住,可惜天不佑大唐,不久就刮起北風,火反而燒到唐軍自己,唐軍水陸諸軍十五萬不戰自潰,朱令赟驚慌之下投火殉國,宋軍擒獲戰棹都虞候王暉等佩帶印綬符節的將帥,唐軍赴水而死者十之五六,宋軍獲兵仗數萬,其他糧食、兵器、鎧甲都被燒完。火焰十天不息。可憐金陵孤城只指望朱令赟的援軍,至此越發危急,而李煜起初并不相信朱令赟敗了,后來才知道這一事實。皖口一戰,唐軍所有主力軍都沒了,只留下最后一個為國捐軀的大將朱令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