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兵出江南
- 南唐那些事兒
- 溫山喬
- 2503字
- 2021-05-01 14:06:49
但趙匡胤還是想試試,想苦口婆心地勸他入朝。
開寶六年夏,趙匡胤派翰林學士盧多遜來了,試著勸勸李煜,李煜顯然沒有答應。
開寶六年(973年)秋,趙匡胤派人來了,說:“天子今年冬天要行柴燎之禮,國主你應該前往助祭。”柴燎就是指燒柴祭天,一般是皇帝即位會搞得特別隆重。李煜沒有回復。
次年九月,趙匡胤又派人來了,而且是帶著趙匡胤的圣旨來的。說:“朕將以仲冬有事于圜丘,思與卿同閱犧牲。”而且還瘋狂暗示,再不入朝我大宋就要動用武力了。
當然,李煜對大宋臣禮周全,貢奉也絲毫不敢含糊。趙匡胤真要討伐江南,也實在沒有借口。沒有借口沒關系,那就生生造出來一個借口。趙匡胤三番五次召李煜入朝,李煜五次三番不肯。作為發兵的理由,沒有什么比抗旨不遵更合適。
理由很合適,但誰去傳旨呢?還是盧多遜?不行,以盧多遜現在的宰輔高位,已經不適合做前往江南的使臣了。
參知政事盧多遜推薦了自己的同窗,左拾遺、知制誥李穆。李穆?不行不行,趙匡胤急忙擺手說:“這個李穆,性格仁善,除了文采好,別的都不行。”盧多遜道:“李穆品行端正,遇到大事,寧死也不會失節,是一個大仁大勇之人。”
趙匡胤想了想,此去江南召李煜入朝,既要讓李煜知道害怕,又不能失了大朝的風度。而且如果李煜不入朝,要以此作為出兵的借口,又不能顯得我大宋強詞奪理、牽強附會,以免有損大宋在江南的形象,確實需要一個有勇略的儒者。想到這里,他說道:“李穆若誠如卿所言,我一定要試試他的本事。”
此時,曹翰等人已屯兵江陵(今湖北荊州)蠢蠢欲動,正等著上級的命令。而李穆作為江南和平統一的唯一希望,踏上了南去的路。
固執的李煜也服軟了,同意入朝。李穆欣喜,作為仁者,他與趙匡胤一樣,都希望江南能夠和平歸宋。可惜,李煜卻做不了江南國的主,甚至做不了自己的主。替他做主的,是澄心堂的兩位權臣——清輝殿學士、右內史舍人張洎,光政使、門下侍郎陳喬。
張洎,字師黯,后改字皆仁,南唐進士,才華與機敏不下于盧多遜。與盧多遜在史書上下功夫以討好趙匡胤一樣,張洎也通過談佛論道投李煜所好。所以,張洎成為李煜的第一寵臣。當然,他也是后面降臣里混的最好的一個,一直做到副宰相,與正相寇準同列。當時,張洎與徐溫的孫子徐遼、徐游在澄心堂辦公,執掌全國大政,而江南原有的中樞決策機構名存實亡。
張洎好投機,人品不怎么樣。最初,他與潘佑交情頗深,形影不離。后來兩人都升任中書舍人,卻從此勢不兩立。潘佑看不起張洎的假“皆仁”,曾在給他的信中寫道:“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沒想到,張洎背后捅了潘佑一刀,潘佑之死,張洎實是出了大力。
潘佑是何許人也?這里得先說說李平。李平和朱元,就是楊訥和舒元,本來是李守貞的人,被派到南唐搬救兵,可惜李守貞敗了,兩人就留在了南唐,并且改名。而朱元,就是前面那個投降的朱元。后來李煜怕因為這事讓他心慌,就把他召回金陵,李平年少時是道士,而這個潘佑是個文學家,才華很好,又喜歡老莊,所以兩人走到了一起。潘佑是李煜的絕佳文友,李煜都是叫他“潘卿”而不是叫名字。后來潘張交惡,潘佑就寫了篇文章,痛訴時事,把滿朝文武詆毀一遍,言語過激,唯獨稱贊李平,這還得了?至于李平,因為之前他在司農寺任事,急于求成沒弄好,弄得百姓埋怨。所以綜上,在朝廷百官的言論中,李煜把兩人抓了,罪名是搞神鬼之事,于是李平在獄中自縊,潘佑在抓之前自刎。后來宋朝南伐,數落李煜的罪行,其中殺忠臣一項就是指潘佑。
與張洎不同,陳喬頗為厚道。陳喬,字子喬,也是個文采飛揚的筆桿子,還是個遠近聞名的大孝子。早在李昪時,陳喬就頗受重視。而李璟更曾對老婆和諸位皇子說:“這是個忠臣。以后國家有急難,你們母子可托付陳喬,那么我死也無憾了。”
如今李璟已死,陳喬這個忠臣依舊柄政,李景似乎可以無憾了。然而,眼下國家有急難,陳喬卻開不出良方。他只能盡己所忠,要李氏的社稷延得一日是一日。
所以陳喬極力反對李煜入朝,他對李煜說:“臣與陛下皆受元宗顧命,現在陛下入朝,肯定會被扣留,那江山社稷怎么辦!臣就是死了,也無以見元宗于九泉啊!”陳喬說得痛心疾首,他對江南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張洎也隨聲附和,勸李煜不要入朝。至于他是忠于李煜,還是恐居陳喬之后,就不得而知了。
李煜也被這么一說,又不去了,說自己現在有病在身,去不了。并且很委婉的說了句很有底氣的話:“我小心翼翼地侍奉您大宋朝,只是希望能保住我的宗廟。沒想到您如今這個樣子,說要出兵滅掉我,那我只能一死了。”可惜啊,話是這么說,但做可不見得這么做了。李穆見李煜又反悔,只能搖搖頭,要他自求多福,回去復命了。
行,最后通碟都沒用了,不用廢話,打!
九月,宋朝兵分三路,水陸并進,十余萬兵馬浩浩蕩蕩圍攻南唐。中路,曹彬與潘美率軍從湖北江陵(今荊州)沿長江東進;西路,王明遏制住湖口(今屬江西);東路,自然是宋朝的忠實小跟班吳越,以吳越國主錢俶為升州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從杭州北上策應。
其實在選用主帥的時候,趙匡胤猶豫了一下。當時個個都是將帥之才,將星如云,該用誰呢?他知道,連年用兵,士卒勞累不說,百姓更是受害最為嚴重,所以這場仗必須速戰速決。而他選的這個人,必須能約束士兵,嚴明軍紀。王全斌?潘美?曹彬?曹翰?……最終,他將目光放在曹彬身上。其他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缺點,尤其是王全斌,雖然滅后蜀有功,但縱兵擄掠,激起民變,反倒是同為滅蜀的曹彬,他為人寬厚,當年能夠鶴立雞群,約束好自己的部隊。至于潘美,滅南漢以讓他有足夠的統軍作戰經驗,但想到此次以攻心為上,所以,趙匡胤選擇了曹彬。
來到曹彬面前,趙匡胤將佩劍拿了出來,示意給他,曹彬也愣住了,怎么會選自己?南唐國力不差,這可能是開國以來最為激烈的一場戰爭,讓我這個沒有經驗的人來?不容置疑,趙匡胤以堅定的口吻說:“南方之事,一以委卿!”曹彬趕緊下跪,拜倒在地,虔誠地雙手接過這把劍,這把劍,意義非凡。
望向眾人,趙匡胤解釋道:“任用曹彬,是希望各位能嚴明軍紀,獲得江南的民心,樹立朝廷的威信,不急著進攻,攻心為上。”末了,又鏗鏘有力地宣布:“此劍如同我令,副將以下不聽命者,斬!”此言一出,全場肅然。
曹彬也舉起佩劍,揮向東南,振臂一呼:“殺!”
宋開寶七年九月,全軍出擊,兵出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