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價值和意義,歷來被從多方面進行過詮釋。
有一位詩人這樣說:“人的豐富多樣就是文學的全部內容,也是它存在的意義。”
他便是198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瑟夫·布羅茨基。
這句話并無高深之處,差不多便是“文學即人學”的另一種說法。我之所以引用,乃因很符合我自己對文學的理解。
布羅茨基是以詩歌作品獲得諾獎的,但其散文在西方卻擁有更多的讀者,也是因為他的散文寫到了某些與眾不同的人。
我曾對我的學生們一再強調:如果誰確實想要成為作家,那么須明白——歸根結底,作家的筆除了寫自己,還要寫較多的他者給喜歡文學的人看。
作家在寫自己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寫他者,此時作家認為,自己便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起碼在經歷上是這樣。作家在寫他者的時候,未嘗不是在寫自己,此時作家對筆下人物的好惡,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自己對多樣性的人物的好惡,起碼在人性上如此。
小說中的人大抵是虛構的,也大抵是有名有姓的,這是因為便于使讀者了解他們。一般而言,我們很難始終不知道某個人的姓名卻又特別了解某人。散文中的人物卻很可能沒有姓名,只有性別和性格,甚至連職業也不清楚,只不過是作家在某地、某時、某種情況之下關注的一個人物而已。
作家的這一種關注,折射出作家對社會的一度或一向的敏感,簡言之,是作家情感傾向的一種反映。
這本散文集是年輕人編的,書名是他們起的。集中諸篇,有記錄我自己斷想和雜感的,也有寫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他者的。年輕的編輯們從我寫的幾百篇散文和雜文中選出他們喜歡的一些編成書并代為確定書名,折射出了他們的閱讀感受。
而我在寫這些散文和雜文時,往往會考慮讀者能接受與否;也往往并不考慮,而僅是身為作家的“條件反射”或曰本能反應的記錄而已。
但編輯們傾注心思編一本書,則是代為讀者進行的工作,他們比作家本人更重視讀者如何看待一部書。
坦率講,我這樣的作家,對“讀者即上帝”的說法,已經并不全盤認同了。
但這句話,對于任何一位編輯,幾乎都是不容忽視的。
那么,我真心代編者說——但愿讀者喜歡!
我的感謝也體現在這句話里。
2020年3月15日 北京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我叫趙甲第(原名:老子是癩蛤蟆)
【扮豬吃虎+逆襲燃爽+掉馬打臉】豪門棄子打工記!烽火戲諸侯都市勵志作品、元祖級男頻爽文!影視劇《我叫趙甲第》原著!我叫趙甲第,綽號趙八兩,偽宅男,武力值不詳,智力值比較變態,理科無敵。聰明絕頂卻錦衣夜行,家財萬貫卻素袖藏金。別人笑我癩蛤蟆,我笑別人看不穿。看似屌絲一枚,實際卻是豪門繼承人、超一線富二代。但作為最“窮”富二代,我的底氣不是姓趙,是敢拿命賭明天。翻開本書,看“土強慘”如何一路逆襲、攪弄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