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與自主創新
- 楊志超
- 1942字
- 2021-03-10 16:36:00
引言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對于一個民族和國家而言,創新是多方面的,涉及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理論創新、體制創新、制度創新、人才創新等,但科技創新在其中居于核心位置。自古以來,科學技術就以一種不可逆轉、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
中華民族曾經憑借堅持不懈的創新精神,創造了無數舉世矚目的人類文明成果,長時間作為文明強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近代以后,由于國內外各種原因,中國屢次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從世界強國變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經歷了一個多世紀列強侵略、戰亂不止、社會動蕩、人民流離失所的深重苦難。面對厄運和苦難,中國人民沒有屈服,奮起抗爭,前仆后繼,終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依靠開拓創新的精神和艱苦卓絕的努力,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兩大歷史性任務,找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仡櫄v史,中華民族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創新對于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重要意義。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習近平在與青年代表座談、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布魯日歐洲學院演講、院士大會等多個場合引用了這句出自中國儒家經典《大學》中的古語。這句古語簡潔雋永,從動態的角度強調了不斷創新的問題,折射出不斷更新自己、主動適應時代、積極推動發展的向上朝氣,沉淀為中華民族思想觀念的精髓。在歷史的關鍵節點,這樣的創新意識往往會迸發出來,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創新精神,這一中華民族鮮明的稟賦、中華文化深沉的內蘊,正是我們不斷創新的思想源泉。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總攬戰略全局,把握發展大勢,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為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指明了方向。隨著科技創新定位的進一步明確、創新點火系的全面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關卡的不斷破除,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創新技術研發取得突破,創新支撐發展成效顯著,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創新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科技發展進入由量的增長向質的躍升轉變的歷史新階段,科技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明顯縮小,部分領域正從“跟跑”向“領跑”轉變。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中共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面對新形勢和新挑戰,我們必須深刻認識中國經濟發展新特點新要求,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推動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品牌創新等全面創新,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更加自覺地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注重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更加注重完善市場運行機制,更加注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更加注重經濟效應與生態效應相協調,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制度革新,把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中共十九大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中國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今天,“中國制造”正在走向“中國創造”,“中國聲音”正在唱響“中國故事”,“中國成就”正在彰顯“中國輝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時代號角已經吹響,中國人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堅定的創新自信,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從而在國際經濟大調整大變革中,贏得競爭新優勢和主導地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無窮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