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30分鐘內,快速判斷一部作品的投資價值?
在我看來,一部作品的長期價值只取決于三個方面:行業空間、競爭格局和商業模式。
你只有三十分鐘,十分鐘看行業空間,十分鐘看競爭格局,十分鐘看商業模式。
從“所處階段”、“周期性”、“永續性”判斷行業空間;從行業所處競爭階段和當前作品的競爭地位判斷競爭格;找到當前作品的核心商業模式,看其是否與競爭優勢相匹配,是否能形成「正向反饋放大」階段。
我們必須意識到,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最好的小說不是一年內爆發性很強的小說,而是有長邏輯可以持續幾年、十幾年研究的長跑冠軍。
這個觀點不僅僅是出于長線投資的理念,也是因為個人投資者研究資源有限,要把學習曲線的效應發揮到極致。
所謂“學習曲線”,我們都應當知道的東西,是指在學一件新東西時,一開始投入的精力非常大,產出卻很小。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付出的精力越來越少,得到的收獲越來越高。
就像車間制造的新產品,剛開始工人需要大量培訓,產能和合格率卻很低,熟練后不需要培訓,產能和合格率卻很高。
研究一本新小說也是如此,一開始你的學習量非常大,要研究行業、競爭者、產品、商業模式等方方面面,技術門檻高的小說更是如此,但在投資的收益上卻不大,因為對小說的價值理解有限,只能少量試探性“建倉”,漲了也不知道該不該追,跌了也不知道該不該“補倉”。
用上了一些行業術語,也不知道你們看不看得懂。
不過就算你們沒接觸過這些,其實也可以上網搜一下。
而且,只要經過了最初的學習階段,對當前小說建立了全面的價值框架,后續只需要更新一些經營動態、了解最新的“報表”,學習投入大大減少。
而收益呢?
隨著你對當前小說的理解加深,在高賠率或高景氣度時,就敢于下“重倉”,收益自然更大。
沒錯,說的是投資,但目前似乎只有3人在本書投資瓜分收益。
當然,我不建議你們投資我這本書,請另尋高就。
要想讓學習曲線發揮最大效應,你需要找到可以長時間跟蹤研究的小說,不是我這本書這樣的。
所以研究一本新小說,最先看的,不是主角好不好,金手指牛不牛、作者等級高不高、更新增速快不快,而是該小說值不值得你花時間研究——即有沒有長期投資的價值?
有長期價值的小說畢竟是少數,可能研究10本才能發現一家,所以你還要用盡量快的時間判斷小說有沒有長期研究的價值,判斷這本小說是直接放棄,還是可以進一步研究。
然后,較為細致的繼續說。
就我個人看法,行業空間是指該行業未來的增長空間、增長的模式,以及目前所處階段。
行業空間是第一要考慮的,好小說在沒有成長性的行業,要付出比別人多一倍的努力,才能獲得同樣的業績。
在注定沒落的行業,如果不想辦法跳出來,無論如何努力都是悲劇英雄。
有一些行業目前增速很快,但未來卻不大看得清,比如很多“免費網站”;有一些行業增速一般,但未來卻相當清晰,比如很多“老牌網站”;有一些高速成長的行業,已到了強弩之末;有一些看似繁榮的行業,潛藏著技術變革的因子。
再說三個維度,這是更為細致的東西。
所處階段是指判斷該行業正處于哪一個發展階段,包括且不限于:
空間看似很大但非常不確定的早期;
行業消費爆發、商業模式成型或者技術突破后的高速發展期;
穩定增長期;
發展停滯期;
前景不明期。
以上內容請自行代入你們熟悉的網站。
周期性是指從宏觀經濟周期、行業庫存周期、朱格拉周期的角度,判斷該行業是否具有明顯的周期性,以及該行業處于周期四階段「上行期、下行期、低谷期、峰頂期」中的哪一個階段。
永續性是指可以想象的未來(可以理解成5年、10年、15年或20年后),該行業繼續保持增長的概率如何。
一般來說,超過二十年以上的未來,都已經可以算是“薛定諤的貓”。
當然,永續性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指標,人總是高估一兩年的變化,低估十年以上的變化,這一點常常要回歸“第一性思考”。
基于行業空間判斷有兩種思路:
第一種是分檔:
A檔是處于高速發展期或穩定發展期,且周期性弱,有一定永續性的行業;
C檔是指處于不確定的早期、發展停滯期和前景不明的行業,或強周期性行業,或弱周期中的下行期;
B檔是A、C檔之外的其他行業。
A、B、C檔,再結合后面的兩個因素,判斷值不值得繼續研究。
第二種思路是從自己的投資風格出發:
成長型投資者,選擇處于高速發展期的行業;
穩健型投資者,選擇處于穩定增長期且無周期性的行業;
周期股投資者,選擇強周期且處于上行期或低谷期的行業;
超長線投資者,選擇永續增長確定性強的行業。
說完行業空間,接下來說一下競爭格局。
競爭格局主要看該企業所處行業的份額特征,該企業份額的變化趨勢,及其背后的原因。
小說市場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已經快成一個“紅海”。
顯然都是在“內卷”和尋求“藍海”中左右橫跳,這應當是可以明確的。
但即使是高增速的行業,如果競爭格局不好,企業也會出現增長乏力或長期增收不增利的情況。
至于為什么投資小說還要看小說網站的情況,這其實因人而異吧。
因為萬一作者突然換網站了,這種事情也說不準的。
競爭格局可以從行業競爭階段的角度分為五種:
增速高、份額散的階段:通常是行業發展早期和爆發期,行業空間極大,參與者眾多,不斷有玩家入場。
這一階段通常所有玩家都處于跑馬圈地的狀態,競爭看似激烈實際上屬于增量競爭,一起把市場做大,可以不考慮競爭格局的問題。
行業洗牌期:行業份額同樣很散,但增速下行,變成買方市場,企業不得不將很多資源用于競爭型戰略,比如廣告投放、降價促銷、挖人、過度擴張,等等,從而降低盈利能力。
事實上我也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大部分網站都相繼進入洗牌期。
當然,行業洗牌期時間可長可短,總體上,進入壁壘越低、退出壁壘越高、份額領先的企業產品差異化程度越低,下游客戶越強勢,行業洗牌時間就越長。
行業出清期:洗牌期的末期,如果有公司能率先建立競爭優勢,進入“正向反饋放大”狀態,該行業就有可能進入“剩者為王”的行業出清期。
行業進入出清期的標志是,有公司率先進入“正向反饋放大”,即,一個積極因素引發一連串的積極因素,使企業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企業發展中常見的“正向反饋放大”有:
規模優勢型:規模擴大——成本下降——盈利能力上升——規模再擴大
研發驅動型:強研發——技術突破——盈利能力上升——研發加碼投入
品牌規模型:規模擴大——品牌投放規模上升——消費者基數擴大——規模擴大
除了“正向反饋放大”之外,上市公司中常見的行業出清邏輯還有:
第一、國產替換
第二、消費升級,市場份額向頭部品牌集中
第三、行業橫向并購
份額穩定期的龍頭:這個階段,龍頭企業發現市場份額已基本穩定,從追求份額轉向追求利潤,選擇淘汰低毛利產品、升級新產品、控制營銷費用、隨著成本提價,等等。
此時的行業龍頭體現為份額領先但增長緩慢,主營產品的營收增速高于行業增速,利潤增速超過營收增速,包括一超多強的“超”和雙寡頭競爭格局中的“寡頭”。
份額穩定期的龍二龍三:即一超多強格局中的“強”,這一類企業在龍頭的競爭優勢下能保住自己的份額,往往靠差異化競爭策略,它們的增長確定性較差,因為“差異化”也限制了企業發展的路徑。
但其中有一類企業需要格外關注,即細分賽道隱型冠軍,它們的“差異化”是子行業的特點,常常有比大行業龍頭有更好的毛利水平和更陡峭的成本曲線,完全有可能依托這一易守難攻的利基市場,實現對龍頭份額的彎道超越。
行業格局的變化并不是單向的,一個已進入份額穩定期的行業,可能因為一個顛覆式創新而重新洗牌,大部分的網站都可能經歷這種“破壞性創新”的時刻;
還有部分周期性很強的賽道,每一輪周期低谷都會出現一兩家逆勢擴張想要重新洗牌的企業。
那么,如何看待“競爭格局”呢?
慢著,字數三千多了。
商業模式都還沒講呢。
而且,好像徹底跑偏了。
算了,后面的那些你們自己慢慢了解吧。
總之,小說投資有風險,各位讀者需謹慎。
今天的風兒真喧囂·天臺版.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