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當中不會有人從來不看電影吧?
看電影的話,應該對銀幕不會陌生吧?
大部分銀幕對白,如劇場版,都是些戲劇性對白。
還不知道啥是戲劇性對白的,請打開你的瀏覽器,自己搜。
而銀幕對白的來源呢,我們也都知道。
它們來自于攝影機前扮演角色的真人演員,或如動畫般來自鏡框外的配音演員。
于是你們想到了“1、2、3、4”,想到了那一張張面無表情的臉。
以及那一個個擦破了皮就認為自己很敬業的人。
而我則想到了,連夜扛著火車跑路的榜一。
當然,我們至今仍未知道榜一是何人。
是的,我一個人代表了所有人。
而除了戲劇性對白之外,銀幕對白自然也存在著敘事性對白。
銀幕角色的敘事性對白吧,它主要分為兩種。
鏡框外的對白,或是直接對著鏡頭的獨白。
突然就想到了郝老師,以及更具代表性的韋德·威爾遜。
什么?
你說你不認識?
那就換個詞,Deadpool。
還不認識?
那就再直白一點,死侍總歸認識吧?
就是那個一直說小蜘蛛是盜版的老兄。
就是那個打破了第四面墻的老兄。
啊,第四墻先生怎么又倒下了?
說起來,某人是個話癆來著,因此常有人用他來水字數。
也對,既然可以正大光明的水字數,又何必偷偷摸摸的呢?
畢竟人設我們都知道,話癆的話多一點,很正常啊。
甚至,完全可以一整章都是某自戀狂的內心獨白。
當然,這么搞的話,就真的很明顯了。
這樣一來,就真的很傷。
我們也都應該知道,從有聲電影誕生伊始,銀幕外的旁白角色就存在了。
這源于戲劇,那個站在臺上的“敘述者”。
有時他們腔調平靜,理性又可靠。
舉個栗子,浪漫史里的那位,就是這樣的。
什么?
你不知道浪漫史指的是哪個?
我的天啊~!
算了,說明白一點也好。
《老爸老媽的浪漫史》
有時,他們焦灼無理性,又沖動不定。
舉個栗子,呃,我找不到栗子。
我應該去買個栗...
對了,有了,是《圓周率》,一部科幻電影。
九八年的電影,你們應該能搜到。
有時他們在困擾的事件中,找出條理。
這就很好舉例,而且我想你們也應該看過才對。
《記憶碎片》
劃重點的時候到了,短期記憶喪失癥。
有時他們站在事件的對立面。
不知道你們看沒看過綠腳趾,全稱《謀殺綠腳趾》。
“城里人”
有的角色以戲劇化的對白,呈現內在苦惱的真正想法。
掏出《改編劇本》,來,看這個。
忽然發現,我寫的都是有些年頭的東西。
然后想到自己竟然如此的懷舊,一時間也不知道該怎么說了。
又想到自己現在還這么年輕,卻已經早早步入老齡化社會中。
啊抱歉,我說的是提前過上退休生活。
還好我有時能爭取一下,感受一下仍然年輕的自己。
但更多的時候,我活的真就像是一個老人。
有時候我會覺得手機礙事,因為我壓根兒也用不到它。
我既不給人打電話,也鮮少有人給我打電話。
接起一通電話,更多的是聽到對面的人喊我家長。
我算什么家長?
我連女朋友都沒有,更不要說能和我廝守一生的妻子。
乃至膝下的兒孫滿堂,甚至是以后的....
說不下去了,太讓人難受了。
我一個單身漢,動不動就打電話叫我家長,我太難了。
有的則將自我隱藏在借口和合理化之后,比如《發條橙》。
這同樣是一部老電影,我不搜都知道這是庫布里克的電影,改編自一本小說。
小說作者是個大文豪,我這輩子都成不了的大文豪。
有的則會機智地評論自己的處境。
《蠢人善事》
這些都是旁白,也就是鏡框外的對白。
而直接對著鏡頭的獨白,自然是來自角色本身。
這就好像,你看個電影或者電視劇,忽然里面的一個角色對著鏡頭來了一句:
“你老婆真棒。”
角色有時會對著攝像機說些自認為是秘密的耳語,這往往是因為他們想贏得觀眾的認同。
這是一種典型的利己手段。
這里就要說到《紙牌屋》,非常之經典。
而諧星呢,他們則喜歡朝鏡頭丟一堆笑話。
“哈哈哈~!”
這里的佼佼者,我認為必須是“伍迪”。
你們沒聽說過也無所謂。
可以瀏覽器搜啊。
我這里主要想說的就是,艾倫經常使用旁白或者對鏡頭說的敘事性對白,來讓觀眾感同身受或哈哈大笑。
我忽然又想到了《冬日之光》,這電影我還真沒看過。
我只是聽人提起過劇情,而對方提到的劇情,我現在還能想起來。
一個女人寄信給以前的情人,指責對方不能愛自己的懦夫行為。
情人拿起信的時候,他提到了一個鏡頭的變換,這一點我記得非常清楚。
他說電影給了女人特寫,由她來念出信的內容。
我對此很感興趣,并希望能在自己的書里復現一下。
但很快,我就放棄了。
他還提到,女人眼睛直視鏡頭,直視著觀眾們,整整六分鐘沒有切換。
我知道,導演是想將觀眾們放在舊情人的想象中,以他的角度想象女人在念信。
好讓觀眾們認同他,認同他的傷痛。
而女演員的主觀性鏡頭,能使這種親密接觸產生巨大的力量。
可如果是文字的描述,則有可能會顯得干巴巴的。
當然,這也和我是個不善表達的人有關。
也許大腦里裝滿了一整個宇宙,可我筆下只能寫出“臥槽”。
“臥槽,厲害啊。”
不說了,我想找棵樹把自己...
慢著,我身上沒有繩子。
那就算了,我就在樹下躺一會兒吧。
趁著我還沒有入睡,我們繼續聊這個。
非劇中人的旁白敘述者,這一類人往往有著清晰且蕩氣回腸的聲音。
很多時候,都會選擇由名演員來扮演。
起到的,自然還是銜接劇情、填補資訊以及對位敘事的作用。
什么?
你不知道啥是對位敘事?
我還想說,我其實只是在水字數而已。
這里就要說一下對位,這是個音樂術語,表達各聲部互相結合演繹一個音。
如果你們想要了解更多,那就請自行搜索。
這里是小說,不是百科全書,謝謝。
對位敘事能從故事世界外,增添講述的維度和深度。
就比如喜劇里添加戲劇,或者戲劇里添加喜劇。
又或者在現實中增添幻想,在幻想中增添現實。
這樣一個非劇中人的存在,往往能阻止角色過度的情感自溺。
從而拯救該片,不致太過的多愁善感。
比如像現在這樣:
“雨后有車駛來
駛過暮色蒼白
舊鐵皮往南開
戀人已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