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羽衣霓裳:馬克筆漢服手繪教程
- 曼曼 Mya編著
- 1561字
- 2021-03-05 15:34:19
1.1 漢服的發展歷程
1.1.1 漢民族的起源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文明自形成時便與衣冠有著不解之緣。華夏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源頭,華夏民族是漢民族的前身。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漢朝是我國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之一,漢朝人被稱為“漢人”,漢人所著服飾被稱為“漢服”, “漢”這個國號也逐漸替代“華夏”成了一個民族的名字——漢族。漢朝時期的統治對后世的影響深遠,即使漢朝滅亡了,“漢族”和“漢服”的稱謂仍流傳了下來。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它既不是特指漢朝的服飾,也非古裝,更不是影視服飾。“漢服”中的“漢”字是民族屬性,漢服又稱“漢衣冠”“華夏衣冠”“華服”等。
1.1.2 漢服的發展
“漢服”作為一種民族服飾,同其他民族服飾一樣,自成體系且具有歷史傳承性。
自華夏文明形成至今,我們可以將漢服的發展分為七大時期,分別為奠基時期、定型時期、融合時期、鼎盛時期、沉淀時期、漢服的消失、漢服的復興。
一、奠基時期
飼蠶和紡絲工藝的出現使華夏先祖告別了以獸皮草葉遮體的階段,迎來了文明的服飾時代。
先秦是漢服的奠基時期,這一時期初步形成了漢服交領右衽、隱扣系帶等特點。我國自古以來便有“衣冠上國”和“禮儀之邦”之稱, 五帝時期便有“垂衣裳而治天下”的說法。到了周朝,冕服制度的形成標志著漢服被正式納入了“禮治”的范疇,成了治理國家的一種方式。

交領右衽的漢服
二、定型時期
漢朝初期,在服制上延續了秦朝樸素的特點。隨著漢朝政治地位的鞏固、經濟的繁榮及染織工藝的進步,服飾風格日趨華麗,形成了漢朝獨特的服飾風格。

漢朝女子曲裾深衣
三、融合時期
魏晉南北朝戰亂不止,這一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各族人民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各民族錯落分布,這一現象反倒促進了彼此之間文化、習俗的交流,并使其在交流中互相影響、互相借鑒。
長年的戰亂使人們更加向往恬靜淡雅的生活,如著名的田園派詩人陶淵明便誕生于這一時期。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服飾逐漸呈現出飄逸靈動、瀟灑自由的風格。

魏晉女子裝束
四、鼎盛時期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亂世,為經濟文化的恢復奠定了重要基礎。唐朝作為我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之一,經濟、文化都達到了空前的繁榮,絲綢之路的開拓更是加強了唐朝與異域的聯系。這一時期民風開放,在服飾上也呈現出百花爭艷的盛況。這一時期的服飾無論是在我國服裝史上還是在世界服裝史上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盛唐女子裝束
五、沉淀時期
明朝汲取了歷朝歷代服制的優點,經過多年的調整和完善,最終確立了完整的冠服制度。服飾風貌呈現出端莊大氣的特點,同時緙絲、刺繡、織金等服飾加工工藝也更為精湛,達到了新的高度。
基本上每一朝代的冠服制度都會在上一朝代的基礎上有所發展。盡管漢服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呈現出來的流行風貌、穿著方式不同,但都是在同一服飾體系中傳承和發展的。

明朝女子裝束
六、漢服的“消失”
隨著清朝“剃發易服”政策的實施,漢族人民被迫留滿族發型、穿滿族服飾,統治者通過一系列的嚴酷政策壓制人民、加強控制,最終導致漢服暫時消失,漢服的傳承便也停留在了這個時期。

清朝滿族女子裝束
七、漢服的復興
在漢服沉寂的這幾百年間,復興漢服的運動在民國初期也曾經小規模地出現過,但由于政治因素,最終也只是曇花一現。不過漢服復興的星星之火卻未被熄滅,它只是在等待一個機遇重新燃起。
2001年的APEC會議,各國領導人身穿“唐裝”的合影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原因是此次會議中的“唐裝”源自清朝滿式的馬褂,大多數網友認為它只能代表近代的中國服飾,而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國傳統服飾。
那什么能代表“中國傳統服飾”呢?在對真相的探求中,“漢服”一詞最終被人們從歷史的封印中解脫出來,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中。這一次的“漢服文化復興運動”借助于網絡、扎根于民間,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已經滲透了我們生活的許多方面,并且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參與。

“唐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