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1890—1969)在《陳寅恪集 講義及雜稿》的〈“對對子”意義——陳寅恪教授發表談話〉一文中,談出對子予學生考試,“外面有人批評攻訐”,陳寅恪指“對對子”即是“最有關中國文學特點,最足測驗文法之方法”,可考考生:詞類之分辨、四聲之了解、生字及讀書多少、思想如何。“如能上下兩聯並非同一意思,而能合起成一文理,方可見腦筋靈活,思想高明”。[1]本文即以“對”與“倒”(按:對不了)為旨,以...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全書完
陳寅恪(1890—1969)在《陳寅恪集 講義及雜稿》的〈“對對子”意義——陳寅恪教授發表談話〉一文中,談出對子予學生考試,“外面有人批評攻訐”,陳寅恪指“對對子”即是“最有關中國文學特點,最足測驗文法之方法”,可考考生:詞類之分辨、四聲之了解、生字及讀書多少、思想如何。“如能上下兩聯並非同一意思,而能合起成一文理,方可見腦筋靈活,思想高明”。[1]本文即以“對”與“倒”(按:對不了)為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