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地質看著四周,對隨行人員說:“當年美國紡錘頂附近經過艱苦的探索,哈米爾兄弟花了漫長的10天的時間樹立起第一個井架,打出了油,沒花多少天,它周圍就豎起了越來越多的油井鉆塔——到次年夏天的時候,加起來足有214口油井。一口油井,一份財富。它是神話般的歷史,有一陣子,石油的發現把那里轉變成了一座經典的繁榮小鎮,成了泥漿、血汗、石油商、妓女、各色小偷和盜賊,淘金熱帶來最為壯觀的新繁榮。
我相信,未來不久,這里將井架林立,抽油機遍地,會繁榮起來的。
“蘆總,我也同意你的觀點?!边@一點,錢小兵表示贊同。樊大成、王小寶的觀點和蘆總是一樣的。
太陽漸漸升高了,遠處交錯起伏的光禿禿的山巒越來越清晰了。在蘆副總地質師看來,這里不僅是祖國雄偉、壯麗的大好山河,更是一個個蘊藏著豐富寶藏的聚寶盆。
蘆地質看著眼前這么一個巨大的山頭,想到打仗的時候拿下敵人的一個山頭并不難,可從它身上開采到石油卻并不簡單。可是困難再大,也不能讓國家的寶藏閑置在這里,要讓它們在祖國建設中發出光和熱。想到這里,他堅定地說:“我們就一定要拿下它!困難最怕敢想敢干的人,只要我們團結一心、持之以恒,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
此后,在局領導的支持和安排下,他們幾個單位和勘探開發研究院等單位聯合開展地震、測井、地質多學科聯合攻關,通過地質模型正演,建立侵蝕面解釋模式,在人工標定的基礎上,尋找地震反射異常點,結合瞬時相位屬性剖面上相變特征,追蹤侵蝕面,通過厚度法恢復了古地貌形態。黃土塬非縱地震擬三維成像處理攻關形成了非縱靜校證,振幅一致性、擬三維等關鍵處理技術,獲得了高質量分偏移距疊加到面和擬三維數據體,精細刻畫前侏羅紀古地貌單元及長2以上小幅拘造,為疊前含油氣層預測及后期三維地質建模奠定了基地。發現了33個油藏。持續深化沉積微相、石油運聚規律及油藏富集規律研究,含油面積及儲量規模進一步擴大。從成藏控制因素入手,開展儲層綜合分類評價和產能評價,篩選含油富集區,落實有利建產目標。
1986年9月份,6015隊負責鉆井隊在天1井已鉆進3676米,裸眼進行系統測試,地層測試器下至3661米時,中途測試,在奧陶系碎屑狀灰巖段首次獲得日產16.4萬立方米天然氣,該井位于寧夏鹽池縣高沙窩鄉,設計井深4300米。石油部要求把該經打成科學樣板井。
1986年油氣勘探協調發展,天然氣勘探由掩沖構造帶擴展到地臺區,地震發現一批古生界隆起,在盆地東部子洲一帶鉆探的麒參1井,在上古生界碎屑巖和下古生界碳酸鹽地層中測試獲日產5900立方米和1.7萬立方米天然氣,洲1在奧陶系地層中也見到好的天然氣顯示,鎮川1井在石盒子組地層中見到七個氣層,在天環向斜北部天池構造上鉆探的天1井,在奧陶器測試出16.4萬立方米天然氣流,上述井見氣展示了盆地天然氣勘探的良好前景。石油勘探,在安塞延長統勘探成果繼續擴大,主要在三角洲前積砂體中找出了高產區塊,1986年在王窯、坪橋,候市三區塊新增含油面積44平方公里,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558萬噸,累計儲量達到9122萬噸。
1987年天然氣勘探有新發展,盆地東部綏德__榆林地區,1987年完鉆井11口,其中九口井經測試、酸化、壓裂,口口見氣,從各種地質資料分析,該區下古生界奧陶系風化殼合氣普遍,天然氣富集程度與儲層發育關系明顯。
對安塞地區延長組的勘探繼續延伸,在安塞侯市和杏河區一帶,完成探井四口,新增石油地質探明儲量1016萬噸,累計儲量10138萬噸。
蘆地質負責的地震勘探,在三維領域也有了新的突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球范圍內從事三維地震的作業隊達到219個,遠遠超過二維地震隊(109個)??梢?,三維地震工作量已經超過二維地震.
20世紀90年代,石油公司開始把三維地震應用到已投產油田的生產監測中去。例如,雪弗龍德士古公司1995年開始在印度尼西亞的杜里重油油田上,按三維矩陣,在注汽井和生產井網中埋設了檢波器,定期進行三維地震,清楚地顯示出油藏中蒸汽驅前緣的推進情況。這就是“四維地震”技術的形成,所謂的第四維,就是時間維。
1989年10月份,中美合作地震隊在天池溝造首次開展三維地震勘探(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在92平方公里范圍內獲得地下反射67.9公里,滿覆蓋面積48.8平方公里,落實了幅度小于20米的微小構造和斷距小于15米的微小斷層。
全三維地震技術,用來識別基準面旋回的沉積與地層特征可以概括為:單一相物理性質的垂向變化;相序與相組合變化;旋回疊加樣式的改變;地層幾何形態與接觸關系。這些特征均反映著可容納空間和沉積物補給通量比值(A/S)的變化。
高分辨率地層對比是同一時代地層與界面的對比,不是旋回幅度和巖石類型的對比。在成因層序的對比中,基準面旋回的轉換點,即基準面由下降到上升或由上升到下降的轉變位置,可作為時間地層對比的優選位置。因為轉換點為可容納空間增加到最大值或減少到最小值的單向變化的極限位置,即基準面旋回的二分時間單元的劃分界線。轉換點在地層記錄中某些位置表現為地層不連續面,某些位置則表現為連續的巖石序列。巖石與界面出現的位置和比例,是可容納空間和沉積物供給的函數。時間一空間圖解是對地層剖面進行時間一空間反演的最有效的方法,其有助于對地質過程(時間十空間)地層響應(巖石十界面)的理解并檢驗層序對比的可靠性。
這些技術提高了復雜致密砂巖油藏的精細描述水平,能有效分辨出較薄儲層,篩選出相對高孔高滲的甜點。黃土塬非縱地震擬三維成像處理攻關,形成了非縱靜校正,振幅一致性,擬三維等關鍵處理技術,獲得了高質量分偏移距疊加剖面和擬三維數據體,提高了復雜致密砂巖油藏的精細描述水平,能有效分辨出較薄儲層,為疊前含油氣儲層預測奠定了基礎。
1989年天然氣勘探成果顯著,主要在盆地中部中央古隆起奧陶系古風化殼勘探有較大突破,其中陜參一井對奧陶系氣層經酸化處理后日產氣達13.9萬立方米,無阻流量28.3萬立方米,距陜參1井40公里處的榆3井日產氣8.25萬立方米,無阻流量13.6立方米。
1990年,石油天然氣勘探獲得重大突破,地震在盆地中部、東部發現一批平緩和鼻狀隆起,同時結合地震資料,研究了盆地中東部奧陶系侵蝕面形態,在盆地西部重新落實了67個局部構造,經過鉆探在中央古隆起北端靖邊__橫山一帶獲得六口工業氣井。
1990年3月份,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評出十大科技成果,火炬石油勘探局的天然氣地質研究與勘探獲得重大進展,安塞油田依靠科技進成產能46萬噸,兩項成果均獲獎。
在此過程中,火炬油田在實現了10毫平方微米的油藏的成功開發后,相繼攻克了0.5毫平方微米特低滲、超低滲油氣藏的開發難關,大批難動用儲量被解放出來,這一過程,體現了火炬油田,不折不撓的企業精神,展示了火炬油田技術創新的事例,這一過程也說明,某一時期遇到的困難并不意味著永遠不能逾越
地球是一本天書,搞地質就是解讀天書,任何發現——哪怕是一個新的、還有待推測的認識都令人激動。它回報了以往的辛苦,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安塞油田鉆探的塞平一井、塞平二井,均采用勘探局在國際上首創的砂墊體膠塞封隔技術和自定位射孔技術,標志著水平井分段壓裂技術的重大突破。
安塞油儲層埋藏深度為400至1600米,有效滲透率0.49毫達西,是國內外罕見的低滲、低產、低壓的特低滲透油田,形成了30多項配套技術,其中最系列化,最成熟的叢式井鉆井工藝技術,壓裂改造技術,優化射孔工藝技術,注水開發技術,機械技術,動態檢測技術,油氣優化等更新工藝及配套技術,被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譽為“安塞模式“,在全國推廣。
科研攻關項目,課題計劃完成率達到94%,新技術推廣項目31項,完成率96.8%,科技發展計劃完成率94.8%,良好率33.3%。
又隔了一年,《陜參一井科學探索井綜合研究新發現》,《安塞特低滲透油田開發配套技術》獲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重大科技成果獎。
科技成果大量出現,局級科技成果1519項,國家級成果13項,高官成果6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