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李密根本就不知道他,沒給他發英雄帖,所以甄凡那是不請自來,他是用定位儀查看別人的行程,掐著時間去的。
太早了,容易被針對,被各方都視為威脅,去晚了,就沒他們什么事了,連熱鬧都看不成。
等到大會開始,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會場上,互相提防著時再上去,會少很多麻煩。
會盟是李密的主意,自然是瓦崗寨來撐頭主辦,但會盟的地點可不在瓦崗寨。
也就是說,瓦崗并不是東道主,充其量他們只是個倡議者,發個英雄帖,至于人家來不來,敢不敢來,就看各方勢力的膽量和謀求了。
道理很簡單,去人家的地盤上開會,那就是送羊入虎口,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所以選這個會盟的地點,那是很有講究的,要在一個比較中立,既不能在瓦崗的控制范圍內,也不能太靠朝廷有重兵駐守的地方。
最好的地方,永遠是三角地帶。
要么是三不管的地界,要么是幾方勢力均衡,相互都有制約的所在,即便有什么意外發生,也能全身而退。
二戰后期,三巨頭選在德黑蘭開會,就非常有講究,那還都是盟軍伙伴關系。
對于十幾路各懷心思的反王來說,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這個會盟的地點,在離瓦崗寨100多里地的梁郡(今河南商丘)邊界。
梁郡和滎陽一樣,都是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中原要沖,山東的竇建德,江淮的杜伏威,都有染指此地的野心,得中原者得天下,要想稱王當皇帝,就必須打下東都洛陽或者長安,這是大隋的基礎和政治中心。
梁郡,滎陽加上瓦崗所在的安陽,都是最好的跳板。
除了李竇杜這最強的三家外,周圍還有大大小小的十幾支反王,他們有的想來抱大腿,有的想渾水摸魚,還有的純粹是來湊熱鬧的。
不請自來的只有甄凡他們一支。
還連個名號都沒有,而且處處透著古怪。
不但清一色全是騎兵,還沒有旗幟,每個士兵除了鋒利的橫刀陌刀以外,還隨身帶著一個背包,一把工兵鏟。
工兵鏟是甄凡按現代士兵配備的樣式畫出圖形,讓鑄造營生產的,人手一把。
甄凡覺得時機未到,他還不想亮出旗號,以免成為眾矢之的。
瓦崗軍雖然在短短六七年時間,就發展壯大到20幾萬人馬,但出頭的椽子先爛,他們已經成了隋朝重點征剿的對象。
先是龐玉和王世充,后是宇文化及,可以說,瓦崗的精銳,都在和隋軍的大小上百場戰斗中,消耗殆盡,加上李密殺了翟讓,寒了眾將士的心,離心離德,才給了李淵坐大收拾局面的機會。
甄凡不想渾水摸魚,就算他想摸,估計也摸不到什么好魚,他只想去探探各方的虛實,其實主要是想去看看,哪些是真英雄,哪些是名不副實的草寇。
演義不可信,歷史書都是勝利者編的,上面記載的也未必都是真的。
但他從小敬佩的那幾個英雄,秦叔寶程咬金,那是一定要見見的,要給他們提個醒,有機會就早點脫離氣量不夠大,逼格不夠高的李密,一手好牌被他打了個稀巴爛。
按會盟的要求,各方可以帶部分人馬前往,作為路上的安全保障,但不得進入會盟核心區域,以免造成恐慌。
甄凡有定位儀,早就選好了一個絕佳的地方安營扎寨,離會盟主會場里許之地,快馬的話,十幾分鐘就能到,而且既方便隱蔽和監視山上動靜,又方便撤離。
其實,已經早一步來到梁郡這個三不管地帶的豪雄,也都是帶著大批士兵來的,都安排在了山下合適的地方。
可以說,一座不大的山頭,方圓幾里之地都駐扎了各種旗號的部隊。
甄凡扎營的地方,離他們稍遠一些,因為他全部是騎兵健馬,如果有事,在山上發一個信號,完全能后發先至,最快速度趕到。
甄凡也是為了以防萬一,畢竟人家不了解他們,又是不請自來,又沒有什么旗號和名氣,像他這種小蝦米,紛紛鐘都有大魚小魚,想吃了這送上門來的美味。
大部隊不能上山,但允許帶個幾十人上去,一般來說,只要不是被重兵包圍圍剿,大家坐在一起,就算有點二心,也不太敢動手,畢竟距離太近了,短兵相接,一動手,誰也沒絕對把握可以全身而退。
往往是還沒等你調兵遣將,已經被對手身邊的勇士干掉了。
最好的例子就是鴻門宴了,范增讓項莊假裝舞劍,找機會殺了劉邦,但被張良看出不妙,讓樊噲沖進去掩護著劉邦,從茅廁里悄摸跑了。
哪個主帥身邊,都會有幾個這樣的猛人,像曹操身邊有典韋許褚,孫權有太史慈,孔明最喜歡帶著趙子龍出門。
要是撕破臉皮干起來,很可能就是一個兩敗俱傷,沒等你的人馬包圍對手,自己已經被人家干掉了,所以沒有幾個地主,會蠢到拿自己性命開玩笑。
這也就是會盟實際上危險可控的一個原因。
特別是有這么多猛人聚在一起,更不敢亂來的,就算自己能全身而退,也會落個卑鄙無恥,背信棄義的名聲,事后被群起而攻之。
雖然沒有請柬,但甄凡說他們是秦叔寶秦二爺的朋友,士卒很爽快就放他們上了山。
秦二爺交游廣闊,朋友遍天下,冒出幾十個來參加英雄會的人,一點也不稀奇。
山勢并不高,到得山頂,眼前一大片開闊地,上面已經站滿了密密麻麻的人群。靠山一側,瓦崗寨搭了一個臺子,有點像是擂臺或演武場。在場地外圍,添為主人的瓦崗軍很用心的建了一排簡易茅棚,里面放置有稻草和案幾,還有水缸里盛滿清水。
一個茅棚代表了一方英雄,人少的可以在里面席地而坐,人多的就只能為首的人和主將能坐,其他人在旁邊站著。
十幾個茅棚圍城半圓,就只有最外邊的兩個茅棚還空著,甄凡帶著一干人進了其中的一個。
也沒太引起其他人注意,反正大家都是來參加會盟的,一個不認識一個。
這讓甄凡覺得,有點像少林寺的屠獅大會,又有點像左冷禪的五岳劍派會盟。
臺上李密在講話。
雖然翟讓才是瓦崗的大當家,但李密的權勢已然凌駕于他之上了,連這樣重要的對外場合,都是他出面。
甄凡他們所在的茅棚,離得比較遠,他注意聽了一下,李密說的內容大致意思是,雖然隋朝氣數已盡,但仍然在做最后的反撲,要大家捐棄前嫌,放下私人間的恩怨,結成聯盟,先共同打敗隋朝軍隊,宰了昏君再說,以免反王們自相混戰,給昏君可乘之機。
這話當然沒毛病,很快就達成了共識,之前除了極少數利害關系比較大的勢力,基本上也是按這個原則行事的。
只是后來有的發展得比較快,實力迅猛增長的結果,就是野心也膨脹,就想把周邊小的反王給吞并了。
一些自認不是對手的,就依附了勢力大的,至少名義上是歸順了。
一些既不愿歸順,又打不過人家的,肯定希望和平共處了,一致對隋了。
所以李密的話,自然得到眾人附和,確定下來。
第二件事,就是盟主的人選,每家一個名額,可以推舉一個山寨,得票最多的山寨,就做這個英雄會的盟主,帶領大家伙一起干楊廣那老小子。
設立盟主一職,是為了統一和協調各方行動,避免各自為戰,各支力量雖然都是各自統領,但要受盟主的節制和指揮,不能由著性子來,想打哪里打哪里,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甄凡一聽就明白了,李密和他的瓦崗寨,是想把共同反隋的兵馬組建成一個聯軍,有點類似于二戰時候的同盟國軍隊,瓦崗寨就相當于米國,他李密自然就是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了。
此時的瓦崗,的確有這個資本,就像二戰時的米國,實力最強,牛哄哄的,有些舍我其誰的牛逼。
這個提議也沒問題,兵都是自己的兵,誰也指揮不動,有個盟主平衡協調各方關系,約束著點不太聽話的,挺好。
問題是誰來當這個盟主,誰又有資格來當這個盟主。
這點上產生了分歧,總不能誰的兵馬多,誰就當盟主,那還開個毛線的大會,誰不知道他瓦崗寨現在兵強馬壯,第一牛逼。
特別是另外兩三支反王,非常的不服氣,如果只憑人多,他們可能干不過瓦崗,但如果是畫下道來,來個幾場定勝負,勝者多的為盟主,那就不好說了。
誰手下還沒幾個猛人,牛人。
一陣喧囂后,李密同意了群雄的辦法,想爭盟主之位的,每家派出三位高手,逐隊廝殺,最后勝率高的榮登盟主之位。
瓦崗寨誰都不虛。
帳下哪一個不是大名鼎鼎的好漢,正好顯示一下瓦崗寨的實力,讓那些小反王過來抱大腿,不戰而屈人之兵。
方案既定,各家就安排人出場了。
有點像是少林寺開屠獅大會,最后勝者就是武林盟主,得到屠龍刀,就擁有了號令天下的權利。
一場好戲就要上演了。
甄凡對魏飛羽他們說,“有熱鬧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