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信王朱由檢
- 我有一個東林黨的父親
- 趙子龍的兄弟
- 2060字
- 2020-09-12 14:53:31
拍賣會落幕。
李家莊的各式工廠,也是開足了馬力,商人們帶著一車車的貨物,心滿意足的離開。
這一忙碌,四月就這樣走到了尾聲。
李文正的老爹李源,經過兩次的名落孫山,這次終于揚眉吐氣!
二甲第四名,賜“進士出身”。
大明朝的殿試是分三甲錄取的。
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合稱為三鼎甲。
世人都記一甲,二三甲老百姓是不關心的。
李源這成績要在李文正前世也是個省狀元了。
一家人自是一番歡天喜地的慶祝。家里丫鬟小斯,人人有賞,月錢翻倍!
看著娘親喜笑顏開,李文正打趣道:“不知道父親何時能給娘爭個誥命夫人回來?!?
不過李文正有些事沒告知母親。
李源竟然沒有進入朝堂,而是被他的老師通過關系,介紹到了信王府。
李文正看到書信,露出一副不敢置信的樣子,東林黨人竟,,然這會就和未來的崇禎有聯系了?
細思極恐。
從萬歷末,天啟初年的“三大案”,皇宮里就有了東林黨的身影。那么天啟皇帝年紀輕輕的就病死,究竟有沒有貓膩,李文正無從知曉。
不管李文正有多難以置信,李源此刻就在信王府面見朱由檢。
天啟三年。
朱由檢還是個十二歲的少年郎。
不過帝王家的孩子,十二歲已然懂得不少。
“臣李源,拜見信王殿下?!崩钤垂虻匦卸Y。
“李卿平身,本王也聽過愛卿的才名!來本王府里但是委屈你了!”崇禎小大人一樣說到。
“臣不敢,王爺繆贊,能在王府做事,已是小臣的幸運?!崩钤催B忙出聲道。
“如今的天下,內有大旱天災,百姓困苦,外有蠻夷寇邊,禍亂遼東?!敝煊蓹z一臉憂思的道:“國庫日益空虛,本王也替我皇帝哥哥擔憂,不知愛卿有何見解?”
“回王爺的話,我大明要想改變朝堂混亂的局面,就必須政事歸于六部,公論付之言官?!?
李源想了想又說到:“不應該派遣礦監、稅使到各地,他們只會瘋狂掠奪、橫征暴斂?!?
“朝廷應給重視農業,重視工商業,只要能夠做到惠商恤民、減輕賦稅、墾荒屯田、興修水利這幾點,那我大明百姓自會富裕起來?!?
“微臣覺得對內科舉取士不分等級貴賤,按照個人才智,予以破格錄用,對外加強在遼東的軍隊實力,積極防御蠻夷的進攻?!?
李源一口氣說了出多年的想法,看他眼前的信王。
信王朱由檢聽完陷入了沉思。
許久,信王才對著李源說道:“愛卿之才,我甚愛之,以后當為本王的良師益友也!”
李源連稱不敢:“微臣以后自是為王爺分憂。”
一大一小,一君一臣,有交談良久。
李文正當然不知道,未來的崇禎把他老爹視為良臣。
李文正覺得李源現在不在朝堂也好,這樣或許不用辭官就能躲過魏忠賢的殺戒。
只要報著信王朱由檢的大腿,過個幾年,自是富貴榮華。
李文正寫信給父親,提醒他在信王府要和太監王承恩交好,讓他不要看不起太監,王承恩的人品還是很不錯的。
不提李源在京城的是是非非,李文正要送別佳人了。
柳清菡要回去,蘇州府的父親來信,家里的生意要打理。
兩人依依惜別,情竇初開的柳清菡,哪里舍得離開喜歡的郎君。
李文正雖然沒說要娶她的話,但是彼此的情意誰都能感覺到,此刻眼眶都蒙上了一層水霧。
李文正看著眼前的佳人,輕聲說道:“我在李家莊等你,你要是不回來,我就去蘇州府找你!”
柳清菡聞言,雙眸注視著李文正:“記得你說的?!?
梨花帶雨的模樣,李文正差點把持不住,親了上去。
柳清菡單車匹馬的過來,回去時大車小車幾十輛。
都是李家莊工坊的貨物,柳清菡每樣都帶了幾車,為自家在蘇州府的綢緞鋪子打開局面。
李文正不放心,派了一隊正字營護送。
對于李文正的心意,柳清菡沒有拒絕,心里頗有些甜蜜,她可是知道正字營就是李文正的絕對底線,除了父母家人,誰也別想打正字營的主意。
望著佳人遠去的背影,李文正收拾好心情。
帶上護衛,一行人來到了聞名已久的范公堤。
他想尋找一個合適造船的地方,建個船塢。
都說堅船利炮,大炮在生產改良,怎能少的了大船。
想想千條戰艦跨海而來,黝黑的炮口對準著某個島國,多帶感!
范公堤當然就是范仲淹修建的,就是那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相公。
宋仁宗天圣元年,范仲淹監西溪鹽倉時,目睹了沿海地區屢受大海肆虐,洶涌澎湃的海潮沖沒田地和房屋,毀壞亭灶,淹沒人畜。
為阻擋海潮,發運通、泰、楚、海4萬多民工興修海堤,并于天圣六年筑成。
老百姓感念其恩德,就將海堤叫做“范公堤”。
李文正此刻登上海堤,眺目遠望:
范公堤似一條巨龍橫臥在那大海之濱,雄偉壯觀。
拒萬頃洶濤于大堤之外,護千頃良田,保萬戶人家。
堤上楊柳依依,軟碧嫣青,與串場河粼粼清波交相輝映,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堤外有煙墩(烽火墩)七十余座,遠近相接,如有兵變匪警,即在墩上點火示警(戚繼光那會防倭寇用的)。
還有潮墩(救命墩)103座,漲潮時,趕海人爬上潮墩避難。
煙墩、潮墩星羅棋布,海霧飄忽,茫茫蒼蒼,別是一番風光。
李文正四處查探一番,根據系統里的說法,找到了一處適合建造船塢的好地方。
又細細打量了海堤,李文正覺得還是用水泥加固一下比較好。
防患于未然,要是來次大洪水,前期的辛苦就化作泡影!
說干就干。
李文正取了拜帖,就去了縣里的衙門。
要說現任的縣尊大人,李文正還沒好好的打過交道,送銀子的事都是爺爺李忠在打點。
衙役遠遠的看到李文正一行人,連忙迎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