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徵明年譜(全二冊)
- 周道振 張月尊
- 2字
- 2021-03-12 15:12:19
上冊
卷一
文氏姬姓,裔出西漢成都守翁,始著姓于蜀。后唐莊宗帳前指使輕車都尉時,自成都徙廬陵。傳十一世至宋宣教郎寶,實與宋丞相天祥同所出。寶官衡州教授,子孫因家衡山。至鎮遠大將軍俊卿,仕元為湖廣管軍都元帥,佩金虎符,鎮武昌;入明,授衡州千戶。俊卿生六子:長子定開,從明太祖朱元璋平漢(張獻忠)有功,授飛騎都尉荊州左護衛,賜名添龍;次定聰,以武臣子入侍,署散騎舍人,為都指揮蔡本贅婿,從蔡徙杭。定聰生四子,其仲子惠,為蘇之張聲遠婿,因留居蘇,為長洲人。
《集三十五卷本》卷二十六《先叔父中憲大夫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文公行狀》:文氏姬姓,裔出西漢成都守翁,始著姓于蜀。后唐莊宗帳前指使輕車都尉諱時者,自成都徙廬陵。傳十一世,至宋宣教郎寶,實與丞相天祥同所出。寶官衡州教授,子孫因家衡山。至鎮遠府君俊卿,仕元季為湖廣管軍都元帥,佩金虎符,鎮武昌。生六子:長定開,入國朝為荊州左護衛千戶,賜名添龍;次定聰,侍高皇帝為散騎舍人。后贅為都指揮蔡本婿,從蔡徙蘇州,遂占籍為蘇之長洲人。
《集三十五卷本》附文嘉《先君行略》:元有諱俊卿者,生六子:長定開,從高皇帝平偽漢,賜名添龍,以功授荊州左護衛千戶;次定聰,侍高皇帝為散騎舍人,贅浙江都指揮蔡本婿。定聰生惠。自杭來蘇,婿于張聲遠氏,遂為蘇之長洲人。
《文氏族譜續集·衡山世系表》:五世:俊卿,一名壽孫,元鎮遠大將軍,湖廣管軍都元帥,佩金虎符,鎮武昌。明興,授衡州千戶。尋坐事,卒于長沙鐵佛寺前。娶脫氏,繼娶歐陽氏。六世:定聰,杭、蘇之祖,號逸齋,散騎舍人。娶蔡。
《文氏族譜續集·蘇州世系表》:散騎府君定聰娶都指揮蔡本女,從蔡徙蘇,復隨蔡徙杭。子四人:懋、惠、恕、愈。懋、恕、愈俱居杭州,子孫遂為杭人。存心府君惠,少侍散騎至蘇,贅于蘇張聲遠氏,因留居吳門,占籍長洲,是為蘇州一支。
按:文氏廬陵世系,列表如下:

又衡山世系,列表如下:

惠字孟仁,號存心老人,始讀書,教授鄉里。
《文氏族譜續集·蘇州世系表》:惠字孟仁,號存心老人。
《集三十五卷本》卷三十《亡兄雙湖府君墓志銘》:高祖而上,世以武胄相承。至曾大父存心府君諱惠,始業儒,教授里中。
惠生洪,字功大,一字公大,號希素,成化乙酉舉人。
《文氏族譜續集·蘇州世系表》:二世:洪字功大,號希素,成化乙酉舉人,淶水縣學教諭。子三:林、森、彬。
《文氏族譜續集·歷世科目志·舉人》:成化乙酉科:文洪,字功大,一字公大,淶水縣學教諭。
《集三十五卷本》附文嘉《先君行略》:惠生洪,字公大,始以儒學起家,中成化乙酉科舉人,仕為淶水縣學教諭。
正德本《姑蘇志》卷五十二《人物·名臣》:文洪,字公大。先出湖廣武胄,父始占籍長洲。洪乃棄武就學,苦志刻力,無間晝夜。治《易》,邃甚。時從游者往往得高第,洪屢舉屢北。后子林領鄉薦,與洪偕會試,林遂中進士,洪在副榜,授淶水教諭。人皆羨林之捷,而憫洪之遲也。三載,致仕歸,卒。洪嘗求葬地,術者指一舊冢曰:“得此必世貴。”其家亦愿遷以售之,洪斥不用,人尤多之。
《馮元成集》卷五十五《明故衛輝府同知進階朝列大夫端靖先生湘南文公(元發)墓志銘》:散騎次子存心公婿蘇州張氏,蘇有文,始存心也。自散騎前,世著武節,至存心獨身事賈,而命子儒。其子洪遂登成化乙酉鄉書,教諭淶水,名淶水公。淶水有隱德,以子貴,累贈太仆少卿。
《靜志居詩話·文洪》:長洲文氏,世載其德,希素先生實始之。句如:“野猿窺落果,林蝶戀殘花。”“自得翻書趣,渾忘對客言。”饒有恬淡之致。傳之交木、甫田,高曾之規矩不改也。
《明詩紀事》丙簽卷四《文洪》:淶水以名德重,不以詩見長。自敘其詩云:“如春山早鶯,初出深谷;舌弱語澀,不能成聲。”古人之不自矜詡如此。
洪生三子。長溫州知府林,字宗儒,號交木。次右僉都御史森,字宗嚴。次縣學生彬,字宗質,以年資貢禮部,未仕而卒。女一,玉清,為縣學生俞揖之配。
《文氏族譜續集·歷世生卒配葬志》:二世:淶水府君洪,存心長子。妣陳,贈安人,年廿九卒。繼顧,敕贈安人,再贈恭人,年卅一卒。又繼呂氏,諱妙貞,敕封太安人,再贈恭人,卒弘治癸丑七月十五日,年五十三。子三人:林,陳出;森,顧出;彬,呂出。女一人,玉清,陳出。
張《吳中人物志》卷五《宦跡》:文林,字宗儒。其先衡山人,世為武胄。大父從其兄兵中,署散騎舍人來浙江,因家長洲。父洪,鄉薦授淶水教諭。林舉成化壬辰進士,除永嘉令,有旌能。改知博平,召還,補南京太仆寺丞。太仆政久弛弗振,吏不奉法。林奏按其罪,遂著為令。林尤盡心馬事。深究其法,敘古今事宜,論畜牧之計,上《馬策》三篇,冀其行。尋移疾歸,歸凡六年不起。溫人以永嘉舊政,請于朝,以為守。林抵廟堂書力辭,不果,遂以單車赴任。至之日,首釋系徒千人。郡多盜訟,俗尚鬼,好溺女,悉為科條處分,莫不備善。郡獄屢空。前后所毀淫祠殆盡,作《俗范》訓其民。禾生駢穗。凡連上七疏,皆賦役章程不可已之事。一疏以災異自劾,求退;而論鎮守剝民尤切。以疾卒于官。
同治本《溫州府志》卷十八《名宦》:文林,字宗儒。衡山人,長洲籍。成化初,授永嘉知縣,擢太仆寺丞,升溫州知府。平市價,程徭賦,使貪漁斷割,群息咸植。……未幾卒,篋中無一溫物。
《七修類稿·辯證》:蘇人文林,弘治間為溫州太守。子名徵明,嘉靖間翰林待詔,皆名士也。原籍衡山人,故父子皆寫衡山,如韓子昌黎意耳。今人只以父子何為同號?殊不知父自號交木也。
《錫金識小錄》:文溫州初名梁。弱冠時得云林《秋山雪霽圖》,旦晚耽玩不釋,遂改名林。與兄共創一樓,題曰懷云閣。其向慕如此。
按:此條資料,頗難證實,錄附備考。
《集三十五卷本》卷二十六《先叔父中憲大夫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文公行狀》:公諱森,字宗嚴。成化丙午中應天鄉試。明年丁未,中禮部試,廷試賜同進士出身。弘治四年辛亥,授河間府滄州慶云縣知縣。慶云地瘠民貧,屬歲大旱,上疏乞免田租。戶部以撫按無奏,不報。公疏再上,語加切,卒免其半。既而請賑于上官,按籍占數,計口而發,民被實惠。丁呂恭人憂歸。服除,改山東兗州府鄆城縣。鄆城地大雄繁,民獷健而喜訐。公至,縛奸人數輩,投戍邊徼,一時宿蠹為清。縣有德王府莊田,歲輸子粒至府,府官校每虐苦之。因疏于朝,極言王莊之擾,不報。召拜浙江道監察御史。會吏部缺尚書,大臣有夤緣求進者,公疏力論之。遂下詔獄,笞不問。會疾作,上疏乞告。庚午更化,再起為河南道監察御史,升南京太仆寺少卿。條列古今廄牧之法,與今之利病所宜興革者,凡所言皆切中當時之弊。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致仕。
《文氏族譜續集·蘇州世系表》:三世:彬,字宗質,號貞山,庠生。
文元發《清涼居士自敘》:少卿生三子:長溫州府君諱林,居士曾祖也。次中丞府君森,成化丁未進士,仕至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又次貢生府君彬,以年資貢禮部,未仕而卒。
《文氏族譜續集·歷世載籍志·附列》:貞山公彬,為文老蒼,奇氣奕奕。能武,善騎射。
《集三十五卷本》卷三十《俞母文碩人墓志銘》:碩人文氏,諱玉清,先公溫州府君女弟,徵明之姑也。歸俞氏,為縣學生俞濟伯之配。
《文溫州集》卷九《繼母太安人壙志》:太安人姓呂氏……女嫁生員俞揖。
林生三子:長奎,字徵靜,以字行,更字靜伯;次壁;又次室。
《松籌堂集》卷六《明故中順大夫溫州府知府文公墓志銘》:子男三人,奎、壁俱縣學生,次室尚幼。
《集三十五卷本》卷三十《亡兄雙湖府君墓志銘》:府君諱奎,字徵靜。后以字行,別字靜伯。有田在陽城、沙湖之間,因號雙湖居士。府君讀書善筆札,聰明強解,達于事理。生平氣義自勝,不為貴勢詘折。雖素所狎昵,一不當其意,輒面加詆訶,至人不能堪不為止。
《文氏族譜續集·蘇州世系表》:四世:室,字逸。子二:八郎、九郎。
按:王鏊《故中憲大夫知溫州府事文公繼室吳安人墓志銘》云:庶子室。則室庶出,素行不謹,故字亦不載。
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以先世為衡山縣人,故號衡山。
《集三十五卷本》附文嘉《先君行略》:公諱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以世本衡山人,號衡山居士,學者稱為衡山先生云。
《弇州山人續稿》卷一百四十八《吳中往哲像贊》:文衡山先生者,初名壁,字徵明,云故丞相天祥裔也。避其祖璧諱,以字行,更字徵仲。
按:此云天祥之裔及避祖璧諱,盡誤,具見前列《文氏世系表》。
《太平清話》:文徵明,始名壁,徵明其字也。后更以為名。昔文文山死宋,而其弟文璧號文溪者附元,公之改名,意或憎此。
《鷗陂漁話》卷一《文衡山舊名》:相傳衡山初名“璧”,字徵明。因文信國弟璧仕元,不欲與同名,故以字行。然證以其兄名奎,及徵明之字俱與壁宿義近,似以作“壁”為是。……聞郡中某姓藏《文氏族譜》,印君印川昔曾見之,衡山尚有弟名室,是益可證其昆季皆從列宿命名。但考文肇祉為衡山孫,其撰《虎丘志》于《人物》門文溫州名下只載二子徵靜、徵明。徵靜應即奎改名,而獨不及室何歟?或云:“室素行不謹,故文氏凡著作筆墨,皆削其名,僅載之《族譜》。”是或有之,顧不詳其說所本。因憶姜紹書《無聲詩史》所記衡山訟系其侄伯仁事,衡山賢者,不應出此,或即室所為而訛傳歟?
《金陵瑣事》上卷《畫談》:文伯仁幼年,與叔徵仲相訟,囚于囹圄,病且亟。夜夢金甲神呼其名云:“汝勿深憂。汝前身乃蔣子誠門人,凡畫觀音大士像,非齋戒不敢動筆。積此虔誠,今生當以畫名于世也。”醒來殊覺病頓愈,而事亦解矣。此伯仁親與余言者。
按:《無聲詩史》卷二《文伯仁》所記徵明訟系其侄伯仁事本此。考文伯仁生于弘治十五年(1502),其父徵靜卒在嘉靖十五年(1536),時伯仁年已卅馀歲。徵明事兄甚恭,安有訟其侄于兄尚在世時者?亦以不知徵明有庶弟室。伯仁言“與叔相訟”,聞者不知是室耳。
又按:《明史》卷二百八十七《文苑》三《文徵明》傳中:“初名璧”,“璧”字從“玉”不從“土”。考《明史》此傳資料,大率取材于王世貞《文先生傳》。因查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萬歷五年世經堂本)卷八十三《文先生傳》原文:“文先生者,初名”,“
”字既不從“土”,亦不從“玉”,而以“王”作底。王世貞雖于十九歲時因避倭遷居吳中,屢往謁徵明。時徵明年已七十五歲。世貞于徵明幼年事了解不深,致此傳錯誤之處頗多。如文林卒時,徵明年已三十歲,而作“年十六,溫州公以病報”,《明史》亦因之。其后《紀錄匯編》于徐禎卿《新倩籍》、閻秀卿《吳郡二科志》、劉鳳《續吳先賢贊》于文徵明傳中“文壁”皆作“文璧”。往年曾撰《文徵明原名考證》(發表于《書法研究》1982年第4期)以申述之。
又按:徵明初名壁,“壁”字從“土”不從“玉”,可于文徵明早年書畫中見之。然徵明于行草書“壁”字,每于“辛”字末豎筆帶下先寫“土”豎筆,而后再寫兩橫。有時于“土”字豎筆時,筆略一頓。或后人誤以為是“”而作“玉”者以此。
《文氏族譜續集·蘇州世系表》列表如下,其徵明一支另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