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段 渝

由特殊的地理位置條件所決定,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通和交流主要依賴于東西南北方向四條大的交通干線:西北方向為著名的沙漠綠洲絲綢之路,北方為長城以北的草原絲綢之路,西南方向為南方絲綢之路,東部和東南沿海方向為海上絲綢之路,其中前三條絲路的開通均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最后一條則自漢代始通。

絲綢之路研究在國際上一直處于所謂顯學的地位,但中外學術界以往所關注的主要是從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出西域,至中亞,而后進抵羅馬帝國唯一的一條中西交流道路,這就是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所提出的“絲綢之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外學術界又確認絲綢之路還包括長城以北的“草原絲綢之路”和由東海至南海經印度洋航行至紅海的“海上絲綢之路”,以及從四川成都出發經云南、貴州、廣西、廣東分別至緬甸、印度、中亞、東南亞和南海的“南方絲綢之路”,大大豐富和擴展了絲綢之路的內涵和外延。

1980年代中期,西南地區四川、云南、貴州學術界在以往“蜀身毒道”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南方絲綢之路”的概念并進行了初步研究。經過近40年的探索,逐步明確了南方絲綢之路的主要內涵、線路走向、功能性質等。在概念方面,學術界達成共識,即古代從四川經云南出域外,分別至東南亞、緬甸、印度、阿富汗、中亞、西亞及歐洲地中海地區的國際交通線,稱為“南方絲綢之路”或“西南絲綢之路”,簡稱“南絲路”。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為中國西南古代文明的重心——成都,由此向南分為東、中、西三線南行:西線為從四川經云南、緬甸到印度的“蜀身毒道”,東漢時又稱“靈關道”或“牦牛道”,后稱為川滇緬印道,這條線路通往南亞、中亞、西亞、北非以至歐洲地中海區域;中線為從四川經云南到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大陸的“步頭道”和“進桑道”,或又統稱為“安南道”,后來稱為中越道;東線為從四川經貴州、廣西、廣東至南海的“牂牁道”,或稱為“夜郎道”,三條線路都有不少支線,都在古代中國西南地區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互動中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南方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貿易通道,它實際上是古代中國同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乃至歐洲等地各文明之間碰撞、交流、互動的重要紐帶,是歐亞大陸相互影響、促進發展的文明載體之一,對歐亞古代文明的發展和繁榮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作用,而古代中國與歐亞文明關系的發展又對南方絲綢之路的演變產生了重要影響。

20世紀80年代以來,南方絲綢之路研究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首先是1980年代中期,在改革開放大背景下,提出南方絲綢之路的概念,在90年代形成了研究熱潮。第二個階段是進入21世紀之際,在大力推進我國西南地區與南亞、東南亞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形勢下,學術界將這一階段研究的突破口定位在“南方絲綢之路”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功能上,研究內容包括經由“南方絲綢之路”川、滇、黔三省之間的文化交流,西南地區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西南地區與南亞、西亞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文化交流。2013年9月和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發展,學術界以更大熱情投入各條絲綢之路的研究,南方絲綢之路研究也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推進,掀起了第三次學術高潮。這一時期的學術研究重點是“南方絲綢之路”與歐亞古代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對中國西南地區以三星堆文明、巴蜀文化、滇文化為代表的古代文明在整個歐亞古代文明形成與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進行系統研究。經過三次學術研究高潮的推進,南方絲綢之路研究取得了相當程度的進展,引起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和關注。

南方絲綢之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圍繞古代的蜀身毒道所進行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與互動,其中包含諸多方面的內容。從《史記》明確記載蜀人在南亞次大陸身毒(印度)的商業活動開始,歷代史籍對西南地區的對外交通和交流等事物有連續不斷的補充記載,雖然多屬語焉不詳,但因其對中印古代交通和交流提供了重要信息而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引起中外學者的不懈探索,在交通道路、地名考證、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若干重要進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四川三星堆考古的重大發現,學術界深刻認識到古代巴蜀與南亞地區存在著諸多方面的交流和互動,開展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南方絲綢之路研究涉及面十分廣闊,必須將文獻資料、考古資料和人類學資料整合起來,從相互聯系的綜合研究中爬梳整理出可靠的史實材料,交互參證,深入分析,從而將研究提升到新的水平。湯洪教授的《古代巴蜀與南亞的文化互動和融合》,就不啻為這方面的一部力作。

湯洪教授近年著力研究古代中印文化互動與融合,發表了不少具有創新性的成果。當前這一新著,既是對其以往成果的綜合總結,同時又將其研究空間加以進一步擴展和深化。本書從支那與成都、蜀布與邛竹杖、茉莉與茶、井鹽與南路外銷、象牙與海貝、琥珀與南亞、峨眉與早期佛教、道教南傳、彝文與婆羅米文字、李白的印度情結等文化要素入手,從文化因素分析的角度,深入討論這些文化因素在古代巴蜀和南亞雙方的存在與傳播情況,有若干新發現,不乏創見,或對學術界的相關成果給予了進一步補充和闡釋。

文化互動和融合的研究,至少應該在三個層面上進行分析,而后加以綜合研究。簡而言之,第一個層面是文化交流,其要點是交流的雙方互做單向傳播,也就是所謂你來我往,兩者之間并不發生直接碰撞或交集。一旦雙方發生碰撞或交集,產生相互感應,交流就演化為互動,這是第二個層面。互動的結果不外乎三種情況,或是全盤接受,或是全盤抵制,或是部分接受。一旦接受一方把外來文化吸收并融入自己的文化當中,使其成為自己文化的組成部分,互動就進一步演化為融合。一般說來,三個層面層層遞進,從交流開始,以融合結束,融合就是文化交流、互動的最高層面。當然,進一步的研究還不止于此,文化融合會產生新的文化要素,形成新的文化面貌,以至引起文化內涵某種程度的變化,成為文化演進的新動力或推進器。湯洪教授這部著作,在文化因素分析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古代巴蜀與南亞文化互動和融合的發生發展過程,堪稱這方面的成功之作。相信本書的出版,將推動巴蜀文化和南方絲綢之路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開展。

2020年6月

于成都浣花溪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州市| 绥滨县| 漯河市| 应城市| 大宁县| 喀喇沁旗| 平山县| 保定市| 板桥市| 玛多县| 三亚市| 梅河口市| 连云港市| 讷河市| 遵义市| 高邑县| 韶山市| 榕江县| 耒阳市| 石阡县| 岳普湖县| 望谟县| 普格县| 喀什市| 承德县| 宜黄县| 汤阴县| 济宁市| 湖北省| 彭泽县| 阿鲁科尔沁旗| 柳林县| 鲁甸县| 谢通门县| 措美县| 麻城市| 勃利县| 盐池县| 宁明县| 鞍山市| 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