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雷火灸與其他灸的區(qū)別
1. 艾條灸
藥物艾絨,長約15cm;寬約1cm;柱形,距離皮膚2cm左右,行懸灸法,在腧穴上施灸為主,一只艾條燃燒時間在1小時以內(nèi)(圖6-3)。

圖6-3 艾條灸
2. 隔姜灸
姜片、艾絨,長3~5cm,寬1~2cm,厚約0.3cm的姜片上放適量艾絨,艾絨可如桃核狀放置,根據(jù)姜片大小可放1~2個,在腧穴上施灸為主,適當在病灶部位施灸。它的燃燒時間為5分鐘左右(圖6-4)。
3. 隔蒜灸
蒜片、艾絨,長1~2cm,寬約1cm,厚約0.2cm,蒜片上放適量艾絨,艾絨狀似錐狀放置,如棗核大。在腧穴上施灸為主,適當在病灶部位施灸。它的燃燒時間是5分鐘左右(圖6-5)。
4. 雷火神針
艾絨加藥組成,粗1.5cm,如火炮狀,藥點燃后,火頭外包9層綿紙或7層布。在患處或腧穴上做實按灸(圖6-6)。

圖6-4 隔姜灸

圖6-5 隔蒜灸
5. 太乙神針
艾絨加藥組成,細長,粗約1cm,可長可短,最長不會超過8cm。燃燒后火頭處要包7層棉紙。主要在腧穴上做實按灸(圖6-7)。

圖6-6 雷火神針

圖6-7 太乙神針
6. 隔鹽灸
用適量的鹽鋪3cm厚,長短根據(jù)病灶大小或腧穴的位置而定。在鹽堆的中央放上如桃核大的艾絨,在患處或腧穴上施灸(圖6-8)。
7. 燃燒藥酒灸
醫(yī)者或患者本人用蘸上燃燒著的藥酒在患處快速揉搓(圖6-9)。
8. 直接艾絨灸
分大、中、小三種。大的如核桃仁,中的如棗仁,小的如粟米。主要用于腧穴瘢痕灸(圖6-10)。

圖6-8 隔鹽灸

圖6-9 燃燒藥酒灸

圖6-10 直接艾絨灸
此外,還有麻捻灸、硫黃燃燒灸、黃蠟燃燒灸、五味子加熱灸以及各種電療儀灸,在此不一一列舉介紹。
以上提及的均屬于火熱灸法,另外還有一種屬于非火熱灸法,又稱天灸。天灸是將對皮膚有刺激性的物質(zhì)敷貼于患部,使局部充血、起皰,好似灸瘡,以其能發(fā)皰如火燎,故名灸。此種灸的材料有毛茛、旱蓮草、蒜泥、吳茱萸、白芥灸、甘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