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3章 華星的【前文明】歷史簡述與宇宙地理位置(14k)

  • 善邪無捷
  • 禩源
  • 14039字
  • 2025-06-08 00:46:25

名為“華星”的行星位于雷默塵行星系,該行星系是【善邪無捷】計劃的主要實驗地之一,古早時期帝國便對其進行觀察記錄。為方便項目外的執行人員了解,故簡述其基本地理信息與歷史進程,主言【前文明時代】。而考慮到【游客】與【觀眾】的觀感,本報告不會包含太多的劇透,后時代的華星人同樣了解大概行星史,可放心食用。

(為使其更具趣味與懸疑,敘事將融合部分傳說與衍生故事,并不“保真”)

(讀者評語:說實話,這更像是一個科幻小說的故事梗概,而不是一部史詩。)

首先,根據初步星系結構測繪的結果與上萬個星系基本模型進行匹配與對比,雷默塵系結構模型與伊地系模型相似,故使用伊地數據作為基本變參。

(伊地系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土著物種將他們的家庭稱為“太陽系”。)

在正文開始之前,這些標準數據將在此列出:

1R=1.37伊地R;1伊地R=6378km

1AU(天文單位)=1.45伊地AU;1伊地AU=1.496x10^8km

(天文單位,即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

1m=2.12伊地m;1伊地m=5.97x10^24kg

軌道周期與自轉周期的計數與伊地星系制度相同,采用“年”與“天”的計量。

此處的衛星指標準衛星,即直徑超過10公里的衛星,非實際衛星數量。

由于受異常因素影響,這些所測算出的數據與常態量有較大差異,故并不需要太考究一些細枝末節問題。

雷默塵系位于【白塵星系】的【東北三】區域,年輕的白塵系作為【古座星系團】的一名成員,是一個不規則星系。雷默塵系共有九大主行星,一條行星環帶,一條小行星帶,一條天體區帶。華星及其姐妹星——【伊星】,分別居于第四、第三軌道,行星環帶就夾聚在二者之間。

華星的性質在歷史上有兩次重大變化,分為三個時期:始源期、解離前、解離后。這里將主述前兩個時期,介紹完第三時期后再對雷默塵系以由中心到外圍的順序依次對天體與區帶進行概述。

華星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客觀時空上、170億年前的一次神戰。激戰中,帝泩神主的輪回命石遭重創而碎裂,能量溢出結晶,無序飛散。其中一塊湛藍色碎片以二分之七光速的速率進行運動,約23億年過后,速率降至光速以下,能量不再溢出,物體逐漸可視化,運動軌跡也開始受沿途天體引力的影響,出現變化并引發彈弓現象。經歷漫長的時空,最終在一個收縮旋轉的星云附近漫游,被捕獲后參與了行星系的形成。

形成過程中,命石碎片持續吸引周圍物質,積小成大,由外內遷。穩定后成為一顆行星,位于雷默塵的第三軌道。

這便是華星最初的模樣,此時她被稱作【畢源星】。不過確切來說,畢源星應該是華星的“母親”,她規模宏大,同時還孕育了生命。

【畢源星】,半徑為3.59R;軌道半長徑為0.89AU;預算軌道周期為0.840年,實際為3.57年;自轉周期為4.4天;質量為8.9m;軌道偏心率為0.011。

命石碎片因其極大密度而位于球心處,在行星表面基本穩定后更換形態,協調行星各參數的同時,釋放特殊的生命能量,極大加快了該行星的生命形成進程。雖然它讓生態逐漸完備繁榮,但也扭曲了附近的異錐空間,形成【陷漏點】,埋下了極大的隱患。

最初的生命智慧出現了!

這個種族被后世稱為【靈母體】。它們同樣源自大海,在大海中進化、繁衍,建設原始社會。靈母體由類似水母的生命進化而成:絨毛般的大腦功能實用、運作高效,;體態修長,觸手特異化,可以進行精細的手工操作;由于皮膚透明,將它們淡黃色的粗細神經與紫色的血管顯現出來,不過由于大海同樣是淡紫色的,使它們像舞動的樂符、游走的銘文。

如同人類掌握火來加快進化,靈母體掌握了溢散的生命能量,加強了軀體、提升了思維,而后代學者將此能稱為【星源能】。火是飄忽不定的,星源能也是飄忽不定的,它在極深海淵或淺海近陸處含量高些,更加具象。于是原始靈母體們由遠海遷至淺海,后來又似人猿脫離森林般告別了海洋,來到了濕熱的大陸上,建立起屬于靈母體的、遍布全球的文明。

同系列的他文獻中亦有專精于講述靈母體故事的,它們會描寫的更加深刻詳細、生動形象。故不再贅述。

輪回命石為這座天堂送上祝福,但也帶來了難以言盡的災厄。幾萬年后,一顆游弋的【惡愚之種】闖入了這片領域,它也是神戰的遺韻之一。這顆直徑足有數百公里、正以三分之二光速運動的天體,軌跡詭譎,本與這片寧靜之地無甚關系,進行入侵、殖毒行為概率極低。但就如同高速滾動的小球駛入漏斗形險坡一般,災種觸及了漏陷區的邊形線,并以環錐形、軌道半徑逐漸減小的圓周運動形式,向畢源星突襲殺來。

這本是件概率微茫的飛來橫禍。數千萬年間,若想正確駛入漏陷區軌道,需較大天體以高速線運動、精確地將重心卡在邊形線上;此后還需不被甩出、或在扭曲的空間中被絞碎、拋離。而對于嗅探到獵物的災種來說,這些已成無關變量。既然已經鎖定目標,其將緩緩完成形變,特異功能,然后……

它將刀刃指向了畢源星!

數年間,畢源星上的原初觀星家注意到了這顆行跡可見的赤紅色閃星,為它編寫神話故事、賦予寓意,但絕難想到它會引發一場滅世的災難。隨著距離減少,可視亮度增大,閃星在黑夜與白晝中愈發耀眼,民眾凝望它,甚至是產生了崇拜閃星的相關宗教。他們的大陸處處瑰紅,紅色也就成為了生命的代表色之一,另一代表色無疑是紫色。

星命家認為紅色閃星代表生命,而這顆閃星也確實帶來了一次生命的重啟,前提是舊生命的毀滅。

災種的運動軌跡圖像類似一個極端的喇叭形,在飛馳后期,圓心幾乎與重心重合,使災種開始加速自旋,路徑歸于直線,恍如利箭,也絞碎了一道阻塵。歷時二百五十三年,這場災難終是降臨了。

轟!大氣層被截破,發出巨響,為這個文明按下了生命消逝的一分鐘倒計時。

災種撞擊在行星北端,由于自轉軸傾角,由大陸北部的一片濕苔山地作為先鋒迎擊。說是撞擊極不準確,由于極大的密度差、恐怖的自旋速度、以及無法測明的動能沖量,這種撞擊遠輕松于子彈穿透空氣,只留下一陣梭響。直至沖擊至輪回命石千公里范圍內,才有尖金入水般的微微滯速,概似奶酪,不過這些已經不重要了……

災種與命石碎片相撞。巨大的能量迸涌而出,熔巖如同高壓下的水流,在地表形成噴泉,激射入天。而所謂地表,在這之前就像蛋殼一般輕易碎裂,破碎成渣,轟的一聲,和鼓膜上的碎片之命運相同,紛亂震飛,仿佛是讓大地與天空合一。無論是巖漿入海,還是海水陷進熔巖之湖,巨量的濃煙隨后升起,因為繁宏復雜的有毒物質,讓世界蓋上了多層的黑灰棉被。

這遠沒有結束。沖擊波在肆虐,與粉碎機無甚差別;熔巖在流淌,僅僅淹沒大陸與河海的一切是不夠的。如果問還有什么更糟糕的事,那就莫過于誕生在球心的黑洞了。

實質上,這次撞擊所釋放的絕大部分能量能被束縛在一點,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無導向黑洞。自撞擊后形成的那一刻起,黑洞便貪婪地吞噬著周邊的一切,但不同于一般的黑洞那樣擁有一個可以發泄部分信息、質能(物質與能量)的白洞,它將吸收的幾乎所有質能凝聚在異空間維態的一個無體積質點。而質點正是位于球心,命石碎片的位置,與黑洞產生維態重疊,使本就扭曲的空間性質再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同樣是為下一次災難埋下了伏筆,隱患并未減少分毫。

因不停息的空間吞噬,畢源星的質量逐時逐日地減少,直至黑洞的運轉到達極限、步步解構直到消散,這一階段的災難才壽終正寢。命石碎片與災種的融合物誕生了,意外融洽,繼續行使她維系生命的職責,試圖挽救這顆支離破碎的熔巖行星。而質點攜夾著搶劫來的質能隱入了異維空間,位置動態改變,保持著維態重疊的狀態,等待著下一個契機。

時間繼續流動,熔巖凝固,大氣層升起,原始海洋再一次形成了,世界趨向于穩定,趨向于營造一個能使生命再度復蘇的環境。這顆行星的一些方面的性質發生改變,進入了解離前階段,此時此刻,后世稱為藍星的搖籃登場了。

【藍星】的軌道半徑為1.03R;軌道半長徑未變,但軌道周期卻延長為1.13年;自傳周期為1.2天;質量為1.07m,失去的質量的相當多,約為7.83m;軌道偏心率未變。

靈母體毫無疑問滅絕了,這個剛進入電氣時代的種族無法繼續仰望星空。

這場災難與同類型的相比,可以說是凄慘的多,未能留下什么本土信息。如果依照正常的入侵程序執行,災種在千光年外發現智慧生命痕跡后,改變航道并加速追擊。若物種文明進入了太空航行時代,則增殖分化、進行不死不休的滅絕指令;若未進入該階段,則擬化為行星的衛星,干擾智慧生命的進化與社會發展歷程。惡愚之種系列天體病株的本質在于抑制、摧毀原始智慧生命向宇宙社會的躍升,減少宇宙的智慧“濃度”與種族之間引發的惡性生產、搶奪戰爭等等。每當受控生命大幅度跨越發展、開采資源以至枯竭,亦或者逐漸覬覦太空世界等,災種皆會以“天意”的形式引動社會動亂、掀起自然災害、曲折歷史走向……甚至是入局清掃整顆行星,對生命歷程進行一次洗牌。

而這次明顯是一場發生異變的接觸,命石碎片與災種的職能行施相斥,災種因此直接進行了撞擊隕滅。而靈母體連面對試煉的機會都沒有,雖然他們必定失敗,畢竟毀滅智慧生命是災種的最終目標,他們無力抵抗。這與靈母體有何干系?

命石碎片與災種融合產生的物件依然執行著她的程序,履行使命,但意旨發生了明顯的扭曲,使悲劇一幕接著一幕發生。融合件促使新世界形成,塑造了新的智慧生命,性能強于以往,也使物種擁有了更加完美的特質與天賦。然而,毀滅的命運沒有改變,甚至進一步地惡化、戲劇化。歷史發展更加曲折,天災多發,使這些物種潛意識里畏懼星空。而當他們下定決心去突破天際時,便會被毫不留情地滅絕掉。

于是乎,這場十萬年為一周期的生命戲劇開始上演了。每一個新生文明會不同程度地收到來自上一個文明紀元的饋贈與祝福,向這場艱巨的試煉發出挑戰,而最終不得已將信念與火種傳給下一個文明紀元,以遺憾作為句號完成落幕。直至第五百九十三周期末時,我們代表周華帝國與星宇聯盟發現并收容了這顆詭異的星球,建設觀測站后開始進行開發與探究。

實際上,惡愚的勢力極早之前便盤踞在星系附近,以對待致命關塞的標準嚴密死守。發現異常后,帝國與聯盟的艦隊向此開撥,為此重立戰略決策,調整兵力,與其他星系的軍隊協同作戰。這場艱難的攻克戰持續了近億伊地年,在付出三位神主暫時隕落的慘痛代價后,我方接管了星系及雷默塵,詳細過程此不加贊述……

抹平時空折皺,光速差得到修正,時間勢上浮,科研團可以正常地進行干涉。在初期階段,方針與目標難定,無從下手,無論是縱容還是銷毀都不是我們所期望的,而輕易接觸所攜的試錯率及可能引發的災難又是不可承受的。

惡愚之種持有的偏斜平衡法則,效果特殊,在“正義”一方補弱增強時,“邪惡”一方會在達成相對平衡的基礎上再次進化,促成更劣化的實力差。命石碎片的融合助紂為虐,災種屬性的能量級不斷膨漲,甚至達到了星團級別,而這還只是額定能量,若是爆發,引起的余災可能會波及超星系團外的宇宙深處。因此孽緣,惡愚軍沒有選擇引爆來與我們同歸于盡,而是將定時炸彈甩出,將據守大半星團的精軍逐步調離。畢竟,此時,我們的對此星團的占據程度還遠不及敵方,若成,這將會是一場殺敵800、自損2000的愚蠢決定。

后些時段,夜母神主——LooHeLon接手了這個棘手的項目,商議并制定了系列計劃。因為時空折皺與維態紊亂的狀態,本應禍難此處的戰爭烈火,其常態光錐形式被無限凝滯,使得行星系沒有像這個局部戰爭處的其他幾千萬行星系一樣被輕易摧毀。命石碎片自身能量波動遠大于災種,對惡愚軍的修復行動進行強烈干擾,為我方奪得勝利供給出足夠時間,融合件也被順利接手。不過,災種在底層法則運行機制上的權重大于命碎碎片,這對我們的建設帶來諸多阻礙。

各大項目砥礪前行。這里的單位位面已成立,神域形具,法則初盈,夜母征調尖兵,基本掃除了反抗。維態重疊與惡愚阻抗豁免權等異常因素為我們的研究與試驗帶來極多契機,【重影】系列計劃、【蛀洞潛擊】行動、【代言人】企劃、【樓階】外葉世界構筑工程等等盛舉皆是在那個時期施行的。

幾萬標準白塵年后,我軍基本解放白塵星塵系所在星團戰區,并在其他星團戰場獲得突破性勝利,但惡愚天災最強勁的特質之一便是無法根除,在全局上我軍難以扳轉。單論客觀時空上的軍事勝利無法終結浩蕩之戰,我方需在根源上解決問題,而融合件正是一縷曙光。經各方商灼后,神主主持,帝國決定:以該星團區為基盤,建立“野生”觀察區,我軍及地方新軍全方面撤出,僅留特殊部隊以“先賢”的身份對這片無有太空時代智慧生命存在的區域進行監控與啟蒙,復刻【重影】,本地生命自行進化與開拓。目的即是研究破解根源特質的方法與底層法則的預演。當然,經過時間蜷縮后,,區域外的世界也可或觀賞、或參演這場極具風味的巨大“太空戲劇”,一場永不結束的生存戲劇。

值得一說的是,帝湦神主與夜母母神主等幾位重量嘉賓參加了“節目”,當然,是在不破壞平衡的前提下。

這便是【善邪無捷】計劃的背景。

鏡頭回到藍星與雷默塵系。

因融合件極難收存且無體積質點無法外移,在“樓階”世界構筑成功、同粒子復制后,對該行星系進行了時間凝滯封存,置于客觀時空世界完成收容。“善邪無捷”計劃確立后,“先賢”部隊調整各參數,導入“伊地系”模組,布施用于觀測的天體,經多項保險措施后,正式解封了雷默塵系。

第五百九十四幕劇正式開始了!接下來,本報告將以藍星土著的為視角與線索,介紹該場系列劇的【前文明】階段。

藍星人作為新生的智慧生命,在自然界的角逐中取得勝利并成為了該行星的主體種族。藍星人的長相與伊地人近無不同,雙眼雙手,擁有四肢,站立行走,不過為了適應當地的地理環境,基因上有較小的差異。據推測,兩個種族之間尚未產生天然的生殖隔離。直至進展到量子時代,融合件都未對藍星世界進行大規模的、值得一提的毀滅行為。顯然,藍星人極為幸運,他們的崛起處于毀滅循環的末弱期,有較為充足的時間供藍星人發育成長,在行星系內進行遠洋探索與開采實踐甚至是可能的。畢竟他們已搭建簡易太空電梯,于其衛星——盛衛上建立了小型生態系統,在鄰近行星上派發了無人機工作群……

然而,好景不長,明日難料。四十六光年外的一個行星系同樣有一顆蝸居的惡愚之種,屬其他災變系列,異常活躍。每達到周期峰值時,惡愚之種便進行一次空間振動,攜帶巨量數據的空間波會傳播給其他災種,遞交信息,豐富樣本庫及滅世數據,促進系統更新與災變升級。而這顆災種產生的空間波以二分之九光速運動、經8年左右后觸及了融合件,對平衡產生巨大影響。雖然命石碎片方體量仍占主導優勢,但災種方的程序激活與模塊更替卻把這顆星球上的生命向懸崖推了一把。

僅共振產生的特殊生命輻射就畸殺了行星上四分之一的藍星人,且藍星外的活動人群因為缺乏融合件附加的緩沖保護,盡皆殞命!

失去生命的之人的肉體并未腐變,而是焦化成特殊的天藍色能量晶體,“魔力”初盈,環境劇變,奇異蘇生,給尊奉科學的藍星人帶來了新能源震撼。除此之外,這顆星球上十二億人的死亡較大部分出自那些極發達或極貧困的國家地區,夾合豪富、權官、頂尖科研家、殘疾人、智力缺陷者等等,給世界格局與社會穩定引發一場海嘯。第四次世界大戰爆發!在融合件的影響下,本就不可調和的矛盾激烈爆發,積蓄憤恨已久的中等國家一蓋發難,尚存實力的大國也不再掩藏野心,同時大力研究新晶體,欲圖研發新式毀滅武器。而代表“正義”的一方將這場戰爭稱為“統合運動”。

此時,戲劇的重要角色一一登場,影響最大者我們暫且將其稱為“天命者”。

天命者天賦卓絕、身世特殊,在默然中經歷過“先賢”的“洗禮”與改造,以確保計劃中的第一批智慧生命可以存續下來。天命者自幼投身于科學事業中,展現出不可以正常天才言喻的非凡才能,身立后致力于世界與社會的進化,鉆研方向包括天文學、人工智能、基因生物學、基礎物理學與化學等幾個大方面。在第一次試煉災變中,天命者的妻子不幸被死亡骰子擲中,在56小時毫無意義的救援后,圓夜之下,與妻子分隔兩世的天命者抱著記憶結晶,立下了死誓。

天命者成立了精尖的研究團隊及攻克晶體相關的新協會,鼓舞人們向未知亮劍。天命者所在的超級大國A在災變中失去了最高領導人,經一番相較平和的政變后,有“預備總統”之稱的白面角色A成立了軍政府,穩定了國內局勢。為更好地投身研究、穩定處世態勢,天命者接受了白面角色A的誠摯邀請,加入組織,成為重要議員,得到軍科院的助力與多方支持。戰爭前期的關鍵對峙時刻,天命者領導隊團,于“世界”上首次探明晶體基礎異性,修立其遵循的相關定律,初步應用項目與合成計劃提上日程。因此殊榮,天命者成為首席科學家,后時,伴隨親信養成與手段施展,他也成為組織首腦之一。

世界戰爭愈演愈烈,各方聯盟成立,大致可分為超級大國A統領的聯盟A,超級大國B組織的聯盟B,與其他小型聯盟與派系。超級大國B總統的原班勢力在災變中傷亡大半,隨后國內潛伏許久的階級矛盾爆發,派系爭奪激烈,新上的臺的政團勉強撫平局勢,但為后局埋下隱患。大國的制約力劇減,致使局部地區已發生核戰爭、細菌病毒戰、廣域通信電子戰、氣象武器戰爭等破壞較大的戰爭行為。地外設施的局部損毀也較為致命:部分人造衛星因參數失效導致性能不符而墜毀,宇宙船空間站與初式功能艦船失去運營維護且無法正常聯系,天基武器難以發動。刺入關節的危機,無異于太空環境不再安全,隕石無規律墜落,太陽異樣活動,大氣層莫名損毀等等。因此,與數據模擬中的大戰相比,這場“打鬧”“家庭暴力”這竟顯得有些原始了!

戰爭尾端,聯盟A率先發明創制出星俙武器,利用其特性抑解了核擴散,一定程度上無效了核武器,避免了全面核戰爭的爆發。末尾時刻,得益于天命者研發的星俙射束所具有的汲能性,成功制止超級大國B企圖使用反物質炸彈來毀滅“世界”、玉石俱焚的計劃。此次戰役中,天命者在人民、軍隊、世界中建立極大的威望,聚沙成塔,甚至有功高震主的意味。但在這奇怪的氛圍中,并沒有出現內亂的沙影。

戰爭期間,人工智能技術與信息術得到進一步擴展、強化,天命者大膽地制定出“人工聚合計程生命”,但天命者最精尖的生物科學卻遇到了天塹般的瓶頸。據現有分析,怪異輻射的襲殺半步參考地域生產數值,半步參考基因所表達的適應性,故天命者肯定了藍星人尚有“進化”的契機。為此,團隊致力于編輯改造出新式生物,其DNA鏈采用“六螺旋”結構,拼裝“4+16”種堿基,適應甚至是運用(主觀)新能源,在草履蟲、螞蟻、水母、狼與狐、金絲猿上相繼出現成功案例。在但“賜福”在人類身上的路途依然道阻且長,尤其是星禩元素腐蝕人體事件鏈發生以后,民眾面對“魔力”“咒法”猶如躲避洪荒猛獸,抵觸情觸極大。

“身份死亡者”耗用大半后,基礎薄積,為讓“飛升”計劃存活下去,具有極佳“魔力”抗免力的天命者以身作祭。經長時間痛苦煎熬及基因戰線拉鋸后,天命者成為藍星史上“第一位”星源使,壽命劇增,體能超凡,精神開慧。自此,項目組獲得革新般的經驗,確定“伴生基因器”研究方向,前途豁然開朗,“原式星禩生命”的創造得以設想。這件事沒有對外公布,但在組織內引起軒然大波,不僅是科學界,許多高位人員也起了異樣心思。白面角色A了解后亦有慕心,但出于多方思慮、組織或要員,最終憂然拒絕天命者的提議。

藍凌星國成立后第三年,一項地質探索成果使地上世界發生一場山崩。藍星人通過異元素不連續回震信息波對地核異變進行探明,三號工程證明了(融合件)“異能源頭”的存在,七號工程探明了“新星核”的行為、現象與模型概理,“落日”第十三號工程的結論赫然表明:不出兩年,第二輪生命輻射浪潮將翻涌而來,更加強勁;且在半個世紀內,積蓄、跳動的不穩定能量核將突破極限,該次沖擊將碎裂整個星球!接下來的三號工程皆盡命于確認預估災難的真偽,恨不得派出單程科研船直擊“冪能核”,然而,只不過是在病例確診單上刻下本名。

似是早有預謀般,“世界”將要滅亡的厄耗不脛而走,“叛徒”之事不了了終。一時間,社會陷入巨大混亂中,縱欲罪犯、異心邪教、虛無主義等等群起而犯,基層藍星人們的大腦如同染了瘋魔一般,失去信念思維功能。巧在此時,在“夢”中面見過“先賢”的天命者代表科研界主持大局,公布了高成功率的基因重生手術、新式休眠倉、智能納米基制等技術,及使用星俙能構造恒星級艦船的計劃,同樣還有適宜行星系的坐標明晰與作為備用措施的遠星太空城預想。以此來見,藍星人無論手術成功與否,皆有躲避災難、擁抱未來的希望。社會扳正,各界體制急劇變化,思潮涌起,“駐留主義”在辯論中敗退,星禩元素與“魔法”的“友善”“可靠”“值得信賴”的形象深入人心……

“飛升”計劃”得到大力支持,以此為基礎的【靈魂域】工程、“綱印”提議、“創生克隆”實驗等也成為合倫理合法律的存在,自然而然,固任關鍵之位的天命者其所執權力不可以常態而言,操作空間不言而喻。除特殊人群,絕大多數藍里人選擇接受手術,而白面角色A冥然看淡,選擇留念舊社會,將總統之位“禪讓”于天命者,在第二輪生命輻射中化為豐碑。

藍星進入【凌新】世界,駛入命運軌跡。期間的半個世紀中,原生星禩生命與惡愚反生命歧獸出現,局部戰爭爆發在海中、地上、空域,新輻射也不斷脅迫著生還者,相抗相適相進化中,新藍星人對星禩技術有了更深刻的地理解與應用。不過人口也正逐量減少,有機人口維持在二十五億左右,低軌偕伴太空城與行星級變軌空間站應運而生,短暫而璀璨。

在滅世降臨之前,新的契機出現。千光年外,一顆含星禩元素的極速自旋中子星因未知明原因,猛然破碎解體,數塊碎片流焰攜帶動能、熱能、異能過高,以致于從客觀宇宙沖入異維空間,行跡難定。如同原子中的電子云,流焰體常常潛隱,偶爾躍遷,每次出現會使本域空間發生微妙變化。兩次出現位置可以相距數千光年,而測定時間差卻僅為0.23年。在凌新世紀79年一月,藍星成為了“必然”中的幸運兒。一片流焰體在此處現身切劃,先后路過長廊霆天體帶與甘皇星,命中、穿過雷默塵,產生了能量竊振,一線滑翔,瞥一眼藍星,翩然,浮撫一指該行星系最大行星——云星,留下弧狀足跡,悅然隱去。空間弦牽連異織,云星行駛離去,而原位置較遠區兀然形成了一個天然的蟲洞!通往的位置大概是流焰體上次出現地方,已是萬光年之外。

五月,一份振奮人心的消息從蟲洞另一端傳回來了,如春風一般溫暖。恍如“天命”安排一般,初批探測隊在另一個行星系發現了適宜藍星人生活的陸地行星,還有一種未開智的外星生命誕生其上。未來時代有過研究,這與一種“生命力”場效有關,波及了流焰體軌跡。最重要的是,這顆星球還沒有受類似融合件的異源的影響,富含星禩元素。這些訊音讓處于水深火熱中的藍星人看到了實體的希望,整個藍星世界鼎沸起來,預備抓住契機、孤注一擲,開啟【存續】行動。

已建成的推進模塊主體艦【宏偉之木】號再次進行緊急擴建,以符合穿越蟲洞的各項要求;數座太空城陸續變軌,準備與主體艦合并,增強變速力場;太空艦隊改組易陣,建造應式功能艦,為藍星人第一次跨行星系遷徙護航;藍星大陸上的駐守人員攻略最后任務,以及建造必然被摧毀的“紀念碑”工程,其他行星上的人員同是……隨著先鋒殖民船“火苗”號成功躍遷,藍星人的遷徒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然而,在此時此刻,一項雖有預料、但依然令人不思其議的事發生了。最高領袖——天命者,啟動了執政團隊的換屆,一次近乎換血換骨的換屆——因為天命者自己,宣布要“退修”了。這位已任近八十年的最高執政官,終身的榮譽科研首席,藍星軍隊的絕對統領者,更是凌新世紀的精神與靈魂,在恒星艦【大時年輪】號的外展甲板上,在第二次藍星存續會議的前夕,恰是其生辰,宣布了自己的“謝幕”。宏量的權力與職任在“宏偉之木”號啟程后將自動交予那些新時代明星,而天命者本人,將在變軌空間站“遺年號”中休眠,為一項跨越時光長河的計劃做準備。

根據現有的結論及對融合件生命活動的觀測、對所采樣品的輻射試驗,藍星的病入膏肓并不代表著終結。若模型不出錯,行星破碎雖以致藍星文明的毀滅,但不過是天體生命的一次“更牙”。在融合件輔助之下,新生態有望在數百萬年內重新形成,新的生命的出現自然不必多說……藍星人第一次預想到了“生命戲劇”,并期望參與下一幕演出。空間站“遺年”號將在幾年內變軌至涂星(類土星)附近,成為其一顆遠軌衛星,以低能耗模式時刻調整行跡,以規避沖擊波的撕扯。在冬眠期,附帶的小型AI生命可運作社會將負責對空間站進行維修與監護。待“新牙”形聚,“遺年”號便可回歸“故里”,點起篝火。

天命者為這個計劃起了一個惟美的名字——“千年同歸”。“千年”只是虛指,若要“同歸”,數千萬年已是一個浪漫的預期。能抹平遺憾的,也只剩虛海時間差了。

一切井然有序地行進,這個故事漸漸落幕,蟲洞在幾年后便崩塌關閉了。未來即未知,待后人探明。

這便是【前文明】的故事,后華星人口口相傳的一個“傳說”。

凌新世紀92年,藍星碎裂,逃逸石巖四散,“遺年”號背對爆炸,在涂星身后躲過余難。同時,異空間質點擾動,大量被吞噬的質能以空間泡的形式涌現至客觀世界,參與新天體的創成。還有部分融合件屑碎外離,“獨立成戶”,使得這次天體運動格外宏大,卻又不失美觀與條規,對第五軌道外的行星與天體影響相對較小。就如計算、預料中的那樣,外溢異能使得此區域形成光塬,光速加快,時間流速加快,而塬溝外并無太大牽連,數百萬伊地年后,雷默塵行星系統再次趨于穩定。

藍星舊軀與涌出物質重塑成三大天體構件:伊星、悟寤行星環帶、華星。華星,即新時代的“劇場”,是本作行文的主要陣地。

自此段以下,將以由中心到外圍的順序對雷默塵行星系各成員進行簡略介紹。為增加趣味與懸疑,采用現華星文明已知、已公開的資料角度進行描述。

【雷默塵】,雅名“雷明”,F型恒星;半徑為16.7R;自轉周期為39.7天;質量約為497000m;其質量約為雷默塵系質量的95.27%。

雷默塵的形成過程受異變影響較大,故并不具有典型性。這顆淺藍色的恒星較為年輕,大約25億歲,屬于青年時期。因表面覆蓋一層{徘徊離子云},使其熱量溢散較緩,光輻射減弱,但輻射范圍因特殊折射而增大。云表面約4500攝氏度,較為適宜。在藍星古文化中,“雷默塵”表意為:閃電過后留下的團聚遺光,賦予意還有“萬世不墜之光明”“絕對公平、冷血之審判”“亦憐憫亦絕情之父神”,此外具有豐富的其他象征含義。

值得一說的是,在蟲洞形成后,雷默塵在視界上便被“染”成了淡黃色。

【洄星】,雅名“青烏”;半徑為0.67R;軌道半長徑為0.31AU;預算軌道周期為0.173年,實際為0.22年;自轉周期為47天;質量為0.043m;軌道偏心率為0.187。位置參考伊地系的水星,位于第一軌道。具有以下標簽:“隕石坑”“液態海”“環山”“異光點”。

洄星表面一大特征是布滿隕石坑,另一大特征是具有小型的連綿山脈。坑洼密布,四處有金屬湖泊,晝夜溫差極大,達700攝氏度。其最奇特的地方,莫過于總是出現在背日面的微弱亮點。

【寧星】,雅名“遠輝”;半徑為1.03R;軌道半長徑為0.58AU;預算軌道周期為0.442年,實際為0.49年;自轉周期為196天;質量為0.76m;軌道偏心率為0.005。位置參考伊地系的金星,位于第二軌道。具有以下標簽:“高溫”“火山”“監牢”“紅魔”。

寧星表面高溫,常至500攝氏度,在雷默塵處于躍動周期的峰值時,可達1000攝氏度以上,足以融化巖石。體積略大于華星。在流傳下來的“古神話”中,寧星曾被作為一座監獄來鎮壓恐怖要犯,以守衛世間安寧。在有名錄的“罪犯”中,“紅魔”是最出名的其中之一,神話戲劇作品中經常見到,畢竟他吞噬了雷默塵的“十二個兄弟”。

【伊星】,是“姐妹星”中的妹妹;半徑為0.83R;軌道半長徑為0.73AU;預算軌道周期為0.623年,實際為0.89年;自轉周期為-0.72天;質量為0.91m;軌道偏心率為0.009。位于第三軌道,有三個標準衛星:陵衛,0.023m,0.21R;矢衛,0.012m,0.13R;昇衛,0.007m,0.07R。具有以下標簽:“生命遺跡”“先民”“紫色海洋”“不可觀測”。

伊星,明明與華星距離極近,但華星人對其知之甚少,在已有的資料中,來自“古神話”傳言的體量大于觀測得出的信息。據說,上面布滿了“古時期”的遺跡建筑,那是由“先神”創造的第二居所,生活著早于“先神”誕生的“最初先民”。但已知,伊星的形成在【前文明】時期之后,與華星的形成時間差不多。

走近現代的華星人欲圖通過科學手段觀測伊星,卻驚奇發現伊星被一層詭異的霧狀物包裹,由其反射出的光竟會變得“模糊”。在這種散射下,在一些特殊時刻,甚至無法觀測到伊星,仿佛是被光給“吃掉”。不過,伊星表面呈現異常的紫色,又有華星同樣適宜的宇宙環境,一些學者認為伊星上同樣也有生命。“古神話”對此有些佐證……

【悟寐行星環帶】,處于伊星與華星之間。大致所占軌道半徑范圍為0.82~0.87AU。

悟寐行星環帶,是一些矮行星憑借精妙的引力位置與質量分配,形成的特殊天體系統。處在兩個行星之間,這種引力平衡賦予的奇景令人嘆為觀止,而這些巖石天體也逃過了被融合的命運,形成許多個獨立的個體。其中較為出名的便是“五哲臺頌”:折哲星,0.00017m,0.081R;靜哲星,0.00014m,0.075R;望哲星,0.00015m,0.061R;虛哲星,0.00023m,0.041R;空哲星,0.00016m,0.054R。名字來源于暗黎司教的寓言典故。

由于雷默塵系的宜居帶范圍為0.069AU~2.75AU,故這些矮行星被認為有存在生命的可能,亦或者在未來可以作為“太空農場”使用。

【華星】,第五百九十五幕“戲劇”的演出地。半徑為1R;軌道半長徑為1AU;預算軌道周期為1年,實際也為1年;自轉周期為1天;質量為1m;軌道偏心率同樣為0.009,重力系數為1G。位置參考伊地系的地球,位于第四軌道,有一個標準衛星:鑰月,0.019m,0.32R。

華星人的文明已進步到信息社會,衛星軌道上有微型空間站“新哲”號,因本地科學已較為發達,已開始與惡愚之種的抗爭。在一百五十多個國家中,超級大國——周華帝國,占據世界走向的主導位置,實力強大,而暗黎司教是該文明發展中最重要的宗教,來歷神秘。

【赤星】,雅名“馳野”;半徑為0.77R;軌道半長徑為1.96AU;預算軌道周期為02.74年,實際為2.3年;自轉周期為1.3天;質量為0.27m;軌道偏心率為0.0082。位置參考伊地系的火星,位于第五軌道,有五個標準衛星。具有以下標簽:“生命”“古海”“仰望”“收藏與記錄”。

由于處在宜居帶中,在未來,赤星有可能成為華星人的第二居住星球,其本身可能也會有生命誕生過的跡象,畢竟已觀測到原始海洋的痕跡。據“古神話”中,“先神”在隕落前,將知識與智慧埋藏在這顆星球上,等待擺脫“愚昧”的人們來開采它們。而“此地善于仰望”一句來自于“古神話”對赤星的評價……

【蜉茫小行星帶】,處于赤星與云星之間。大致所占軌道半徑范圍為2.57~3.12AU。位置參考伊地系的火木小行星帶。

與其他成員相比,小行星帶就顯得極為正常。構成此帶的小行星一部分形成于雷默塵凝聚末尾階段,一部分來自藍星的碎裂逃逸遺骸。富含礦藏,尤其是星禩元素礦石,是理想的太空礦石處理站,還有幾座小礦場遺留在那

【云星】,雅名“太眸”;半徑為15.3R;軌道半長徑為5.7AU;預算軌道周期為13.609年,實際為14.7年;自轉周期為0.63天;質量為422m;軌道偏心率為0.045。位置參考伊地系的木星,位于第六軌道,已確定有59個標準衛星。具有以下標簽:“云海”“狂風”“聚能”“異衛星”。

云星作為雷默塵系中最大的行星,也有最龐大的衛星系統,對行星系的構成有重要影響。由于沒有固體表面,它的“土地”就是云海,而時常卷起狂風。云星上有大量星禩元素與所需能源,對外太空探索者有極強的吸引力。云星的衛星極多,但有一些異常的衛星引起人們的關注,它們有較為規則的外表,概為鋼鐵制造,是驗證【前文明】存在的證據之一。

【涂星】,雅名“鎮呼”;半徑為10.31R;軌道半長徑為10.4AU;預算軌道周期為33.539年,實際為37.2年;自轉周期為0.67天;質量為103m;軌道偏心率為0.043。位置參考伊地系的土星,位于第七軌道,已確定有77個標準衛星。具有以下標簽:“舊旅行者”“異衛星環”“異液海”“封存”。

涂星也是一顆巨大的氣態行星,密度略小于水,含許多液態星禩物質。它同樣攜帶異常衛星,以致其衛星環被認為具有特殊的陣列作用,涂星會時常招引系外的流浪小行星、巖體、彗星等,擴大衛星環。許多探索行星系的探測器都用它完成過引力彈弓,并記錄下涂星上異常現象。

【甘皇星】,雅名“甘露”;半徑為4.7R;軌道半長徑為52.2AU;預算軌道周期為377.143年,實際為297年;自轉周期為-1.4天;質量為21m;軌道偏心率為0.028。位置參考伊地系的天王星,位于第八軌道,已確定有31個標準衛星。具有以下標簽:“結晶海”“奇光”“多隕石”“登異點”。

甘皇星是一顆冰巨行星,其上有大量結晶物質,《圣言》記載,有諸多“圣物”被封存在這片“太空中凍結的海洋”。季節變化極端,自轉軸奇特,近乎是“躺”的狀態。因其具有特殊的磁場,時常可以看到飄蕩的“極光”,是觀星愛好者的珍品之一。華星人在一次空間波振實驗中,意外發現甘皇星上竟有一個【更易空間點】,也就是說,甘皇星上可能有通往其他世界的門路……

【霜皇星】,雅名“霜妻”;半徑為5.5R;軌道半長徑為85.0AU;預算軌道周期為783.661年,實際為365年;自轉周期為31天;質量為72m;軌道偏心率為0.0003。位置參考伊地系的海王星,位于第九軌道,已確定有56個標準衛星。具有以下標簽:“異體”“守衛”“冰海”“監測”。

霜皇星與甘皇星為姐妹星,但比其妹更令人琢磨不透,很明顯,霜皇星的各項數值相當不合常理,仿佛是被定制過的。在《告吾人》中,霜皇星被尊稱為“吾神”派來的使者,承擔著守護雷默塵的重任,抵御一切天外之敵。同時,“霜妻”也寓有“監察天理”“去錯授新”之意,霜皇星也被認為是華星人的“監護人”,與雷默塵相輔相成。

再向外數去,便是長廊霆天體帶。

長廊霆天體帶的處于霜皇星之外,大致所占軌道半徑范圍為97.4~133.7AU;預算軌道周期為1545.956年,實際為1639年。

通常上,不考慮最外圍受雷默塵引力影響的星子,長廊霆天體帶被認為是雷默塵行星系的邊境,保衛雷默塵的最前線。長廊霆天體帶有數以萬計的冰巖混合小天體,若能近距離觀察,想必是十分壯觀的。它的發現曾引起一陣科學與宗教的轟動,因為在真正觀測到長廊霆天體帶之前,《告吾人》中便對其進行了記載,且命名了十三顆具有特征的矮行星,它們相繼在亂石堆中被找到。在這些矮行星中,以冰為構成主體的天體被敬稱為“仙”,以巖石為構成主體的天體被敬稱為“神”,十三顆矮行星構成了“古神話”中的“凌新十三英桀”。

第一位:笛仙星,主導“真音”。

第二位:茗神星,主導“銘記”。

第三位:牧仙星,主導“生息”。

第四位:季神星,主導“流時”。

第五位:悠神星,主導“存續”。在記載中,其上有冰封的生命痕跡。

第六位:琴仙星,主導“聆鳴”。

第七位:乞神星,主導“更進”。

第八位:藏神星,主導“螢心”。觀測可知,這是一顆周期性發光的天體。

第九位:亭仙星,主導“望休”。

第十位,牽仙星,主導“相守”。

第十一位:象神星,主導“幻夢”。

第十二位:呼神星,主導“清寧”。

第十三位:終末星,主導“重啟”。

華星世界中的“吾神”來自何方?終究需要他們自己前進探索。

這便是本篇報告的主要內容。在《告吾人》中,【前文明】之前的時代稱作【罪寞世】,【前文明】到華星文明真正建立之前的階段稱為【荒遠紀】,而【前文明】與【荒遠紀】又合稱為【繼華代】。

華星文明建立后,又將“真理復興”前的七千年定義為【輝金紀】,之后的時期直至當代,則被激情地稱作【誓金紀】,兩者合稱為【格正代】,也就是“繼【前文明】后的新文明”。

總的而言,即:【罪寞世】——【繼華代】(“前文明”+“荒遠紀”)——【格正代】(“輝金紀”+“誓金紀”)

地理位置:白塵星系——雷默塵行星系——華星

(雷默塵——洄星——寧星——伊星——悟寐行星環帶——華星——赤星——蜉茫小行星帶——云星——涂星——甘皇星——霜皇星——長廊霆天體帶)

作者努力碼字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尚义县| 宁化县| 清河县| 礼泉县| 广南县| 巴彦淖尔市| 阳东县| 巨鹿县| 天祝| 宣武区| 儋州市| 江孜县| 湖北省| 井陉县| 铅山县| 怀仁县| 咸丰县| 南投市| 台南市| 翁源县| 昌图县| 虎林市| 文水县| 武乡县| 巴林左旗| 大洼县| 合作市| 沐川县| 黄冈市| 桐城市| 通州市| 庄浪县| 景德镇市| 调兵山市| 浑源县| 富川| 菏泽市| 吉安市| 韶关市| 湟中县| 汾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