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簡投資法:用11個關鍵財務指標看透A股(第2版)
- 楊金
- 6634字
- 2021-02-08 17:33:04
2.1 極簡市盈率買入法
市盈率有動態市盈率與靜態市盈率兩種,而根據動態市盈率的定義可知,動態市盈率等于股票現價和未來每股收益的預測值的比值,因為其分母數值并不確定,其中便存在很多變數,有很多種可能性,所以動態市盈率并沒有太大的參考意義。因此以研究靜態市盈率為主。
2.1.1 什么是市盈率
市盈率又稱本益比、股價收益比率或市價盈利比率,經常用PE ratio或PE來代表市盈率。
市盈率=當期每股股價÷每股收益
例如,將100元存入銀行,存款年利率為2.75%,那么1年后,將獲得2.75元的利息收入。存入銀行1年的回報率為2.75%,它的倒數為36.36(1÷2.75%),那么市盈率為36.36倍。
2019年12月19日,深圳世紀星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紀星源”,000005)的收盤價為3.15元,根據其2018年的年報數據,2018年每股收益為0.140 6元。如果在2019年12月19日以每股3.15元的價格買入其股票,相當于投資者愿意每股投入3.15元來作為世紀星源的股東,世紀星源每年為股東每股賺取0.140 6元,那么它的回報率就是4.46%(0.140 6÷3.15),其倒數為22.40,世紀星源的市盈率為22.40倍。當然也可以直接用3.15÷0.140 6計算市盈率。
但可能會有疑問,上面講到的世紀星源的每股收益0.140 6元是2018年的數據,并不代表世紀星源在2019年每股仍賺0.140 6元,可能2019年比2018年會賺得更多,也有可能賺得更少。在做財務分析時,應盡量減少主觀預測的成分,因此最保守的方法,就是默認世紀星源會保持目前經營情況不變,每股仍賺0.140 6元,那么在2019年年報公布前,計算市盈率的分母只能保持0.140 6元不變。
隨著股價的變動,世紀星源的市盈率也會隨之變動,是高是低,這取決于當前股價的高低。
但要注意一種情況,當股權結構出現變動,或出現分紅派息的情況時,需要進行還原計算。2018年8月27日(星期一),中鐵高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鐵工業”,600528)分紅派息,10派1.90元,也就是每股分紅0.19元,此時股價要進行除權處理,將8月24日(星期五)收盤價的10.68元除權后為10.49元。如果按除權后的價格來計算,通過中鐵工業2017年的年報可查,其2017年每股收益為0.63元,市盈率為16.65倍(10.49÷0.63)。但是分紅派息是2018年的事情,與2017年每股收益沒有任何關系,不能因為2018年的事情而影響2017年的數據,所以應當將這0.19元加回到除權后的股價上,所以中鐵工業真實的市盈率為16.95倍(10.68÷0.63)。
2018年7月10日,山東省藥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藥玻”,600529)的收盤價為21.11元,2017年年報顯示每股收益為0.87元,那么山東藥玻在2018年7月10日的市盈率為24.26倍。但是不要著急,我們要看一下山東藥玻在2018年的股權變動情況。
2018年,山東藥玻的分紅方案是10股轉4股,也就是說原來的10股變成了14股,那么此時的股價21.11元實際上是已經被除權處理過的,所以要將股價還原。10股變為14股,且每10股派3元,還原處理為當前股價21.11元乘以1.4,再加上0.30元,為29.86元,這樣算出來山東藥玻的市盈率為34.32倍(29.86÷0.87)。
2.1.2 理論正常市盈率
市盈率是回報率的倒數,所以市盈率越高,則回報率越低;市盈率越低,則回報率越高。但多少是高、多少是低呢?有沒有一個合適的標準?
低風險投資較好的選擇是購買長期國債,2019年已知的長期國債的最高利率為4.27%,也可以理解為無風險投資的最高回報率為4.27%,任何高于4.27%的非長期國債投資都是有風險的。
如果某一項投資是風險投資,并且回報率還低于4.27%,那不如直接買長期國債。因此我們就可以將長期國債的市盈率作為標準。
根據4.27%的利率來計算長期國債的市盈率為23.42倍(100÷4.27),可以理解為任何市盈率高于23.42倍的股票,都沒有投資價值。請注意,這里說的是價值投資,是把自己想象成企業的老板,我們追求的并不是股價的變動,而是企業經營的成果。市盈率為23.42倍,就是一個標桿。
2.1.3 如何利用市盈率進行交易
如果買東西砍價,砍多少合適?通常都是“攔腰一刀”。如果某只股票每股收益為1元,股價為23.42元,市盈率為23.42倍,這是上限。下限是市盈率按照12倍計算,也就是以每股12元買入,等到這只股票的價格回歸到正常市盈率時,我們就能賺一倍的利潤。
可是有時候,真實走勢并不是這樣的,雖然市盈率按照10倍計算,但為什么有時股價可能跌到8倍甚至6倍市盈率價格?此時還要忍受資金有40%以上可能被套的痛苦,如果資金被套到這種程度,那么說明這種方法一定有問題。
那么從頭再想一遍,4.27%作為標桿對不對?可能對,又好像出了點兒問題。銀行的貸款利率一定高于借款利率,貸款利率是多少呢?長期年平均水平是6%~7%,那么就取中間值6.50%。
如果6.50%是標桿,是上限,此時正常的市盈率是15.38倍。如果用0.40美元買1美元的東西,那么砍價時就不是“攔腰一刀”給5折了,而是給了4折。15.38倍的4折是多少?6.15倍,恰好解決了之前的疑惑,股價是可以跌到6倍市盈率的。而我們要耐心等待的時機就是市盈率為6~7倍時。
可是問題又來了,有些公司的經營情況常年不好,但就在今年突然賺了很多錢,假設它的股價維持不變,它的市盈率會變得非常低,難道只因為它今年表現非常好,這家公司就會變成一匹黑馬嗎?當然不是。
考察一個人的品行,不能只看他最近做的一件事,而要看他多年來做的所有的事。所以,考查一家公司的市盈率是否夠低、是否值得投資時,不能只看一年的數據,而要看長期的平均數據。
長期平均市盈率=當期每股股價÷長期平均每股收益根據格雷厄姆的方法,在計算長期平均市盈率時,最好計算最近7~10年的平均每股收益。可是長期平均市盈率達到多少時才可以買入呢?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如果太低了,更多的時間都在等待,可太高了又可能被長期套牢。
但要想一下初衷,做股票交易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就是隨企業一同成長,就是價值投資。如果將格雷厄姆的作品用幾個字來概括,就是4個字——物有所值。所以,既然正常市盈率是20~25倍,那么用一個笨方法,找一個下限,只要股價低于15倍長期平均市盈率價格即可買入,而高于15倍長期平均市盈率價格時,應靜觀其變。
這種方法從理論上推導是可以賺錢的,因為股價不可能總低于15倍長期平均市盈率價格,股價是波動的,總有一天會高于15倍長期平均市盈率價格,甚至可能更高,達到40~50倍長期平均市盈率價格。所以從長期來看,盈利幾乎是必然的事。
那么股價低于15倍長期平均市盈率價格時,應當買入多少呢?多久買入一次呢?如果是每個月買入一次,應當只在每個月最后一個交易日,臨近收盤時,以最接近收盤價的價格買入,無論價格是漲是跌,每個月定期定額地買入。這種方法在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被稱為美元成本平均法,經過他幾十年的回測發現,這是一種可長期穩定盈利的方法。
為什么在格雷厄姆的書中,除了講理念,就是在不斷地講每股收益的問題?因為只有計算出真實的每股收益數據,才能計算出長期平均市盈率。
因此,現在問題變成了“3 000多只股票,我買哪一只”。買賣股票不能偏離主旨——我們是來投資的。沃倫·巴菲特說:“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10年,就不要持有10分鐘。”真正考慮賣出股票的情況只有兩種,一種是企業的經營出現了問題,另一種是急著用錢。
2.1.4 每股收益陷阱
按照格雷厄姆的買入條件,需要先計算一家企業的平均每股收益,時間跨度最好為7~10年。如果7年平均每股收益為1元,那么我們在8元左右買入,是比較劃算的。
可是還面臨著新問題,要計算平均每股收益,就要計算幾年間的每股收益數據。但每股收益數據中,潛藏著許多的陷阱,雖然我們可以將這些陷阱識別出來,但如何處理還是令人困擾的。其中一個陷阱是現金派息。
假設一家公司的股本為100股,無負債,股價為10元。那么它的市值為1 000元。當期利潤為50元,那么每股收益為0.50元。10元除以0.50元,當期市盈率恰好為20倍。可是年中要派息,董事會決定,10股派50元,也就是1股派發現金紅利5元,所以股東每股分到了5元現金(不考慮稅)。股價必須除權,那么這家公司的股價在除權日應降為5元。
現在這家公司的數據變成了:股本為100股,無負債,股價為5元,市值為500元。當期利潤為50元,每股盈利為0.50元。再算一下市盈率:5÷0.50=10倍。當市盈率為10倍時,基本上可以考慮買入。
未派發股息前,市盈率為20倍,此時不買。派發股息后,市盈率為10倍,可以買。為什么在這家公司減少了500元的現金后,反倒有了買入的價值呢?
其實,可以肯定地說,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為現金派息,必須使用當期利潤。而當期利潤只有50元,所以不能派500元的股息。理論上,這家公司的最大派息也只能是10股派5元,股價除權后為9.50元,不會影響我們的決策。所以關于現金派息的問題,可以放心地放在一邊了。
另一個陷阱就是高轉送。轉股與送股的區別是,一個用未分配利潤來操作,另一個用盈余來操作。至于這兩點,我們暫時沒必要去弄清楚,因為最后結果基本沒有差別。
一家公司的股本為100股,股價為9元,市值為900元。當期利潤50元,每股獲得收益0.50元。董事會決定,10股轉10股送10股,相當于10股拆成了30股,那么除權后股價變成了3元。
在未轉送前,市盈率為18倍(9÷0.50),此時不買。而除權后市盈率為6倍(3÷0.50),此時要買。那么問題又來了,未轉送前不能買,轉送后可以買,只是因為股本結構發生了變化嗎?
來看一個實際的例子,天士力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士力”)2012年至2018年,7年間的每股收益分別是1.49元、1.07元、1.32元、1.38元、1.09元、1.27元、1.02元。7年平均每股收益為1.23元,2019年12月19日的收盤價為15.78元,此時2019年的年報未公布,所以按最近的年份來計算。
按照格雷厄姆的買入策略,此時的7年平均市盈率為12.83倍,可以買入。但如果查一下天士力的股本變動情況就會發現,2018年分紅方案為10股轉4股派4元,股本拆分成了原來的1.4倍。首先我們不知道2019年的每股收益是多少,只能按2018年年報數據來計算平均每股收益。因此,不能還原每股收益數據,只能從價格上復權。
現在的股價為15.78元,還原后股價為22.49元,7年平均市盈率為22.49÷1.23=18.28倍,所以2019年12月19日還原后的真實平均市盈率為18.28倍。
但后續還是有問題,如果2019年的年報公布了,并且盈利能力未發生變化,7年平均每股收益為0.92元(股本1拆1.4,還原回來還是每股1.28元)。再算一次,2012年到2019年,8年的平均每股收益為1.28元,8年平均市盈率為15.78÷1.28=12.33倍,還是可以買的。
這就是計算中的陷阱,計算平均每股收益時使用的是平均值,每一年的權重相當,雖然2019年的收益變小了,但并未給平均每股收益造成過大的影響,它只起到了1/8的影響力。可當前股價不是平均值,它是按當年當時來計算的,這樣就會造成特別大的偏差。因此,還是以還原股價為基準,不必還原每股收益。
另外一個例子是三川智慧,2008年至2014年,7年的每股收益分別為0.94元、1.61元、1.35元、0.60元、0.50元、0.65元、0.50元。2011年分紅方案為10股轉10股,2012年為10股轉5股,2014年為10股轉6股,2015年為10股轉6股后又10股轉8股送7股,2016年為10股送7股轉股8股派0.80,2017年為10股派0.20,2018年為10股派0.20,2019年為10股派0.20。連續的高轉送,這才是最難解決的問題。
這樣幾乎每年都大規模地高轉送,還需要再次還原嗎?按照筆者的理解,不必還原,因為這些高轉送都是發生在3年前,已經融入股價中,也就是說它被消化了。并且無論怎么轉送,它最終反映的是平均每股賺了多少錢。
如果進行還原,假設分紅方案是10股轉10股,10股變20股,那么下一年度的每股利潤應當變為當期的兩倍,如果計算買入的價位時,還要按照還原后的數據來計算,才能算是復權后的標準單位,還需要再次轉為當前股本和當前價格,但這種還原計算是沒有必要的。
那么何時需要還原呢?就像天士力那樣,2019年的年報還沒出來,計算平均每股收益時并沒有加入2019年的數據,但2019年的價格已經出來了,甚至2020年的交易價格也出來了,要一直到2020年4月左右才能給出2019年的年報數據。
在有了新一年度交易價格時,才有必要對股價做復權計算,而其他情況就沒必要了。
2.1.5 極簡市盈率法買入萬科A
表2.1所示為萬科A的7年平均每股收益與15倍長期平均市盈率價格數據,如2003年4月才會發布2002年的年報,那么1996年至2002年的數據要等到2003年4月才可以使用。并且如果每年年中股權結構發生變動,或者派發股息,就要對當期股價進行復權處理。
表2.1 萬科A的7年平均每股收益與15倍長期平均市盈率價格數據


2005年4月收盤價5.90元,買入100股。
2005年5月收盤價4.67元,買入100股,共持有200股。
2005年6月10股轉5股派1.50元,收到股息30元,收盤價3.14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00股,股息30元。
2005年7月收盤價3.84元,買入100股,共持有500股,股息30元。
2005年8月收盤價3.66元,買入100股,共持有600股,股息30元。
2005年9月收盤價3.59元,買入100股,共持有700股,股息30元。
2005年10月收盤價3.84元,買入100股,共持有800股,股息30元。
2005年11月收盤價3.95元,買入100股,共持有900股,股息30元。
2005年12月收盤價4.31元,買入100股,共持有1 000股,股息30元。
2006年4月收盤價6.24元,買入100股,共持有1 100股,股息30元。
2006年5月收盤價5.97元,買入100股,共持有1 200股,股息30元。
2006年6月收盤價5.65元,買入100股,共持有1 300股,股息30元。
2006年7月10股派1.50元,收到股息195元,收盤價5.54元,買入100股,共持有1 400股,股息225元。
2006年8月收盤價6.90元,買入100股,共持有1 500股,股息225元。
2007年5月10股轉5股派1.50元,收到股息225元,共持有2 250股,股息450元。
2008年6月10股轉6股派1元,收到股息225元,共持有3 600股,股息675元。
2009年5月10股派0.50元,收到股息180元,共持有3 600股,股息855元。
2010年10月10股派0.70元,收到股息252元,共持有3 600股,股息1 107元。
2011年9月收盤價7.24元,買入100股,共持有3 700股,股息1 107元。
2011年11月收盤價7.06元,買入100股,共持有3 800股,股息1 107元。
2012年7月10股派1.30元,收到股息494元,共持有3 800股,股息1 601元。
2012年8月收盤價8.02元,買入100股,共持有3 900股,股息1 601元。
2013年5月10股派1.80元,收到股息702元,共持有3 900股,股息2 303元。
2013年7月收盤價9.52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 000股,股息2 303元。
2013年8月收盤價9.46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 100股,股息2 303元。
2013年9月收盤價9.13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 200股,股息2 303元。
2013年10月收盤價9.21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 300股,股息2 303元。
2013年11月收盤價8.76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 400股,股息2 303元。
2013年12月收盤價8.03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 500股,股息2 303元。
2014月1月收盤價7.38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 600股,股息2 303元。
2014年2月收盤價6.72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 700股,股息2 303元。
2014年3月收盤價8.09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 800股,股息2 303元。
2014年4月收盤價7.90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 900股,股息2 303元。
2014年5月10股派4.10元,收到股息2 009元,收盤價8.55元,買入100股,共持有5 000股,股息4 312元。
2014年6月收盤價8.27元,買入100股,共持有5 100股,股息4 312元。
2014年7月收盤價9.90元,買入100股,共持有5 200股,股息4 312元。
2014年8月收盤價9.12元,買入100股,共持有5 300股,股息4 312元。
2014年9月收盤價9.18元,買入100股,共持有5 400股,股息4 312元。
2014年10月收盤價9.40元,買入100股,共持有5 500股,股息4 312元。
2014年11月收盤價10.90元,買入100股,共持有5 600股,股息4 312元。
2015年5月10股派5元,收到股息2 800元,共持有5 600股,股息7 112元。
2015年9月收盤價12.73元,買入100股,共持有5 700股,股息7 112元。
2016年7月10股派7.20元,收到股息4 104元,共持有5 700股,股息11 216元。
2017年8月10股派7.90元,收到股息4 503元,共持有5 700股,股息15 719元。
2018年8月10股派9元,收到股息5 130元,共持有5 700股,股息20 849元。
2019年5月收盤價26.70元,買入100股,共持有5 800股,股息20 849元。
2019年6月收盤價27.81元,買入100股,共持有5 900股,股息20 849元。
2019年8月收盤價25.80元,買入100股,10股派10.451元,收到股息6 616元,共持有6 000股,股息27 015元。
2019年9月收盤價25.90元,買入100股,共持有6 100股,股息27 015元。
2019年10月收盤價26.53元,買入100股,共持有6 200股,股息27 015元。
2019年11月收盤價27.70元,買入100股,共持有6 300股,股息27 015元。
共買入41次,總成本41 221元,減去收到的股息27 015元,平均每股成本2.25元。2019年12月19日收盤31.03元,共獲利181 314元。
2.1.6 大巧不工、重劍無鋒
如果嚴格按照10倍平均市盈率的價格買入股票,很多股票都很難買到,所以不得不做一些變通。
根據數據,當月大盤平均市盈率位于15倍以下時,幾乎都處于筑底時期。因此我們根據這種情況,當個股價格低于15倍長期平均市盈率價格時,每月月底收盤時可以買入。
這種股價低于15倍長期平均市盈率價格便買入的方法,會一直貫穿本書。在每一個財務指標的解析后面,會將一只財務指標符合我們篩選條件的股票,和一只不符合條件的股票,進行對比。
那么價值投資的量化方法,只有這一種嗎?當然不是。量化方法有很多,但為什么只在書中使用這一種方法來做投資對比呢?因為這是一種比較簡單的方法,即便沒系統學過會計學、價值投資的讀者也可以即學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