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前言

  • 城南舊事
  • 林海音
  • 3726字
  • 2021-02-04 15:35:14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城,還是胡同生活的時代。運煤的駱駝隊在城里穿街走巷,鈴鐺清脆悠遠;“唱話匣子的”背著留聲機,等著愿意聽京戲、聽笑話的人請他上門。那時候的孩子到游藝園里看露天電影,聽戲、看雜耍;男孩子在胡同里踢球,女孩子在院子里玩“踢制錢”……這一切,都是作家林海音在《城南舊事》里描繪的景象,是她離開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北京到臺灣之后,追憶童年生活的背景。而她從六歲到十三歲的童年往事:結交的朋友,經歷的故事,觀察的生活,則在這樣的環境中徐徐展開……

作品由五個相互沒有因果關系的小故事構成,它們按照時間順序編排,可以看作是一個懵懂的孩子剛剛開始“睜眼看世界”的全記錄。小女孩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日本漂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這里的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會館門前的“瘋”女人,常被打罵的小伙伴妞兒,隱藏在荒草叢中的小偷兒,敢于沖破舊家庭的藩籬追求新生活的蘭姨娘,丟下自己的孩子來做奶媽的宋媽,他們都曾和英子朝夕相伴,但最后卻又一一離去。直到最后,嚴厲又慈愛的父親長眠,“我”肩膀被放上長女的家庭責任,童年就遠去了。作品用清新明麗的語言風格,稚嫩真誠的表達方式,描寫英子面對大人世界里“瘋子”與“正常人”、“好人”和“壞人”等等一系列人生難題時候的困惑,寫英子的眼睛觀察到的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整部作品在天真盎然中道盡了人世的復雜多變,也道盡了英子面對人世凄苦的所有困惑和思索。

五個故事中,《惠安館》所占篇幅最重,也最為動人。小英子初嘗友誼的甜蜜和初經世事的苦澀在這個故事中縱橫交錯。與“瘋”女人秀貞和小伙伴妞兒的交往給英子帶來了擺脫大人掌控的生活快樂,然而,兩個人遭遇的不幸又每每讓她感到憂愁和困惑。英子用自己的方式幫助這對苦命的母女相認了,但等待她們的結局卻不是團圓,而是死亡。短短的一個故事,從單純明媚、快樂陽光到愁腸百結、以悲劇收場,匯集了多少人生況味和人間悲喜呀!

其實,不僅是《惠安館》,其他故事也都保持了這樣的悲喜交加的情感基調。換句話說,作家總是在快樂單純的筆調中,在溫煦從容的回憶中,寫人生的艱難曲折,寫命運的多災多難。在《我們看海去》中,英子和大朋友保持著神秘的友誼,還約定了一同去看海,但最后卻無意之中充當了“出賣”他的人。“朋友是小偷”,這無論是對于七歲的英子而言,還是對于所有的人,恐怕都是一個難辨是非情感的難題。而那首《我們看海去》,又帶上了多少童年的浪漫幻想和困惑憂傷呢!可愛又危險的蘭姨娘的故事,可親又有些嘮叨的宋媽的故事,亦是如此。所有的人物、所有的故事都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簡單單純,而是充滿了五味雜陳的生活滋味。單純和復雜,就這樣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特殊的城南景觀。

《城南舊事》像一幅童年的風景畫,很多童年生活細節,都被作者描繪得栩栩如生,意趣盎然。可以直立放著的棉褲筒,毛茸茸的小油雞,樹上的蟲子,草叢里的皮球,不明就里就跟大人胡亂學的歌謠,還有對付大人的鬼點子、虛榮心,對待伙伴的真誠直率等等。“我們真快樂,胡說胡唱胡玩,西廂房是我們的快樂窩,我連做夢都想著它。”尤其是對童年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特征的逼真描繪,在作品中更是不勝枚舉。比如,英子得知妞兒的父母不是親爹親媽,她就趕緊回家問自己是不是媽媽親生的,媽媽怎么生的自己。比如,看到蘭姨娘可能會奪走爸爸,英子就趕緊改變對德先叔的態度,撮合蘭姨娘和德先叔在一起。比如,看到媽媽總是生孩子,她就暗地里給妹妹起外號等等。盡管時代不同了,具體的生活環境變了,但屬于童年的共同情感狀態沒有變。作者用風趣的語言、似曾相識的場景和深沉的回憶,把屬于童年的快樂單純、明媚陽光都帶到讀者的面前,讓人心生溫暖。

《城南舊事》像一幅京味風俗畫。火炕、雞毛撣子、桂花油、毛驢、洋車、煤油燈、鬧鬼的房子、做小買賣的吆喝聲、以物換物的購買方式、公用的水井、南腔北調的語言、虎坊橋的燈會、城南游藝場的喧鬧,甚至宋媽的重男輕女……在主線故事之外,作品堪稱“平民生活的寫真”。在這樣的生活氛圍中,活躍著宋媽這樣的既善良又有些多事的人,她們見面就問“吃了么您?”,她們追逐熱鬧、傳播小道消息、關心別人的生活。于是,即使是深宅大院的生活,也會變成“雞犬相聞”的一部分。胡同生活,或者胡同文化,就這樣形成和延續,就這樣在英子的筆下復活,重新散發著風趣幽默的世俗煙火氣息,充滿了北京民俗特性與文化風貌。人物對話與敘述語言,也都是地道的北京話,充滿了濃厚的京味兒,難怪老舍先生的兒子舒乙,稱“林海音先生是臺灣‘京味兒’作品的代表人物”。

《城南舊事》像一幅時代的縮微風云圖。作品寫的雖然是市井百姓的悲喜劇,但是卻無處不折射著時代風云。關注的雖然是帶有自傳性質的小故事,卻無處不以小見大,關注著更為廣闊的人群世態。住在惠安館的北大學生,走出家庭尋找自由的蘭姨娘,新青年德先叔,來家里看病的日本醫生,小偷的弟弟要留洋的夢想,“我”和妹妹等著看“出紅差”……還有,大學生和秀貞破除禮教之后的愛情悲劇,蘭姨娘和德先叔受《傀儡家庭》影響之后的愛情喜劇等等。“五四”個性解放的時代潮流,在小說中具體為普通人的愛情故事;革命斗爭中被鎮壓的學生,在小說中具體為“出紅差”。作者曾說:“我和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幾乎同時來到這世上。新文化運動發生時,我才是個母親懷抱中的女嬰,是跟著這運動長大的,所以那個改變人文的年代,我像一塊海綿似的,吸收著時代的新和舊雙面景象,飽滿得我非要借寫小說把它流露出來不可。”因而,作品在關注生活細部的同時,始終沒有離開具體的時代環境。正因為有大時代的襯托,小人物的故事才有了更大的合理性,小人物的命運才變得那么難以把握。“大時代的小故事”是《城南舊事》的整體特征。

《城南舊事》像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它有清脆的語感,有細致的描摹,有生動的比喻,有精巧的結構,還有貼合人物身份的各種語言。比如,“媽媽說的,新簾子胡同像一把湯匙,我們家就住在靠近湯匙的底上,正是舀湯喝時碰到嘴唇的地方”,多么形象生動!比如,換綠盆兒的買賣人跟媽媽討價還價:“聽聽!您聽聽!什么聲兒!哪找這綠盆兒去,賽江西瓷!您再添吧!”真是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林海音很擅長用語言塑造人物,對著英子講故事的秀貞,整天忙忙碌碌的宋媽,都是說著富有各自特征的語言出場,塑造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尤為難能可貴的是,盡管小說中的小英子是一個線索人物,由她串聯起了不同人的不同故事,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她形象的豐富性和立體化。她善良、仗義、倔強、聰明、膽子大,同時她又敏感、早熟、憂傷。尤其是《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中,她既意識到了作為長女的責任,又忍不住感嘆這種責任來得過早、過于沉重。她以真摯的情懷撫慰別人的心靈、關愛別人的命運,尤其是女性的命運,這甚至成為她此后寫作延續下來的著力點。她身上既閃現著作者的影子,又加入了一定的藝術加工。在讓人記住各個故事的主人公的同時,也深深記住了這個講述全部故事的小姑娘。

童年的意趣、胡同生活的活色生香以及時代的大風云,在如詩如畫的筆墨中共同構成了《城南舊事》的文學圖景。它們所展示的,不僅僅是作者對于童年生活和老北京生活的回憶,更是她對于城南舊事所代表的故鄉文化的鄉愁,一種因海峽兩岸的距離而產生的鄉愁。這種鄉愁,像小說里反復提到的驪歌般深沉渾厚,悠遠綿長——“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臺灣人林海音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生活在北京,之后她舉家回到臺灣。雖然此后她長住臺灣,但她這個人、她的作品卻始終“有濃厚的北平味兒”,“甚至比北平人還北平”。她深情地稱北京為“第二故鄉”,她熟悉北京的名勝古跡、風土人情、四季變換;她難忘京華古都的駝鈴殘陽、鬧市僻巷、城垛頹垣,她思念故友親朋、思念北京的一草一木。她說:“我漫寫北平,是因為多么想念她,寫一寫我對那地方的情感,情感發泄在格子稿紙上,苦思的心情就會好些。”除了《城南舊事》,她還寫了很多散文表達這種思鄉情懷。“延伸閱讀”部分中收入的部分文章即是其中的代表。

正是有了這樣的滿腔思戀,她的筆調才變得淳厚純凈,淡泊溫馨;而正是因為隔了逝去的時光和遙遠的距離,她的筆下才擁有了一種豁達和從容。寫悲劇的時候不大悲大慟,寫喜劇的時候不得意忘形,時時處處都充滿了溫馨的惆悵,惆悵的溫馨。整部作品中,她都沒有一絲一毫的刻意,而是讓一個孩子眼中的北京、一個孩子眼中的成人世界從從容容地呈現出來,像生活本身一樣,不疾不徐,提筆成文,涉筆成趣。“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城南舊事》體現了這樣的質樸美。

《城南舊事》曾入選《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20世紀80年代還被搬上銀幕,并獲得了多項國際、國內大獎,感動了幾代人。懷舊的基調,多層次的情緒色彩,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敘述手段,不僅使其變成了中國文學的經典作品,就連它的書名,也變成了回憶童年生活、追憶往日時光的代名詞。林海音這個名字,也因為這部經典作品,因為她為海峽兩岸文學交流所做的貢獻,因為她深沉的愛國思鄉情懷,被文學史永遠銘記。

“延伸閱讀”部分另收入林海音回憶寫《城南舊事》的小文《童心愚騃》和著名作家、臺灣大學外文系齊邦媛教授評論文章《超越悲歡的童年》,供讀者們參考。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泽县| 嘉义县| 行唐县| 秦安县| 揭西县| 如皋市| 许昌县| 富源县| 乌鲁木齐市| 建始县| 雷山县| 禄劝| 克拉玛依市| 循化| 太仓市| 双鸭山市| 永康市| 绥芬河市| 正镶白旗| 满城县| 呼伦贝尔市| 阜新市| 岱山县| 曲周县| 怀来县| 米脂县| 广饶县| 龙州县| 九龙城区| 台北市| 衡山县| 阿鲁科尔沁旗| 承德市| 东兰县| 嵊州市| 墨玉县| 百色市| 准格尔旗| 博野县| 武夷山市| 平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