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詞話
- 王國維著 徐調孚 周振甫注 王仲聞校訂
- 4046字
- 2021-02-04 17:34:42
前言
《人間詞話》,是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的文學批評著作。詞話,和“詩話”一樣,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一種文本樣式。這一類的文學批評有兩個特點:一是在結構形式上,是一條一條的;二是在內容上,可以是漫談式的,不一定需要一個中心主題,各條之間,不一定需要有緊密的邏輯聯系。
《人間詞話》手稿,約寫于1906至1908年,一共有125條。王國維從手稿中選擇了63條,略加修改,并另外加上1條,重新編排次序,分三次發表在1908年11月到1909年2月的上?!秶鈱W報》上。這64條,后人稱之為“國粹本”,或“64則本”。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文本,分為三個部分:一是“人間詞話”,64條,就是上述的“國粹本”;二是“人間詞話刪稿”,49條,主要是王國維的學生趙萬里等人從手稿中選錄出來的;三是“人間詞話附錄”,29條,是趙萬里、陳乃乾等人從王國維的其他著作中輯錄出來的。我們現在所說的“人間詞話”,當然主要是指第一部分64條,但有時候也將第二、第三部分稱為“人間詞話”。
《人間詞話》以“境界”為總綱,認為一切文學藝術,包括詩詞,都應該有“境界”,有了境界,才是好詩好詞。那么,什么是“境界”呢?
“境界”原本是佛家詞匯。根據丁福?!斗饘W大辭典》的解釋,“心之所游履攀緣者,謂之境”。意思是說,人類的心靈所游歷探索的地方,就叫作“境”。 “境”是一個特殊的心理所在,就像物理世界中的“風景”一樣。在物理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稱之為“風景”。自然界中的山水田園,必須很壯觀,或很漂亮,或很有特色,才能稱得上“風景”;我們的心靈,也是這樣,必須對于某一特定的地方,有特殊的記憶或感受,才能稱之為“心中的風景”?!熬场币彩沁@樣。人類的心靈對于某些特定對象(例如一處風景、一段情感、一個在乎的人、一件有影響的事,等等),有了“游履攀緣”(游履,經歷,走過。履,鞋子,指走過。攀緣,攀登探索。緣,沿著行走攀爬)的經歷和探索,并對這些對象有了親身的體驗和深刻的感受,心靈與對象產生共鳴,合二而一,融為一體,這才能叫作“境”。“境”與自然界的風景一樣,是有邊界的,任何風景區的面積都是有限的,“境”也有它自己的有限性,因此,由于“境”的這一有限特征,如果用雙音節漢語詞匯來表達,就可以把這種特殊的心靈體驗對象稱之為“境界”。丁福?!斗饘W大辭典》這樣解釋“境界”:“自家勢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報界域,謂之境界?!币馑际钦f,我們的心靈,作為認識的主體,所進入的地方,叫作“境界”。例如,由過去的因,而成今天的果,我得以進入的這一因果領域,就是“境界”。
在中國古代,“境”和“境界”的概念,很早就被用來評論文學藝術。署名唐王昌齡的《詩格》(也有人認為《詩格》是后人寫的,而假托唐代王昌齡的名字),提出了“詩有三境”的說法,認為詩歌有三種“境”:物境、情境、意境?!对姼瘛分?,用“境”或“境界”的概念來論述詩歌,成為文學批評中的常見現象。
那么,王國維的“境界論”,與前代的“境界說”有何區別呢?為什么在那么多的有關“境界”的論說中,只有王國維的“境界論”最引人注目呢?我們認為,這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王國維對“境界說”做出了不同以往的闡釋?!度碎g詞話》認為:“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保ǖ诹鶙l)也就是說,衡量文學藝術是否有境界,主要的標準,就是“真實”。有“真實”的景物情感,就是有境界,如果沒有,就是無境界。
但是,我們也要注意,王國維的“真實”,有特殊的含義,與一般的“物理真實”和“藝術真實”有所不同?!拔锢碚鎸崱保侵肝锢硎澜缰袑嶋H的存在和實際發生的事件;“藝術真實”,是指藝術家所再現或創造的“虛擬真實”,這種真實只存在于藝術世界中。而王國維所說的“真實”,則與這兩種“真實”都有所不同。王國維的“真實”,應該聯系《人間詞話》和王國維的其他作品來理解。王國維著有《人間詞》,是與《人間詞話》“相配套”的作品。《人間詞》是文學創作,《人間詞話》是文學理論研究,兩者都用“人間”來命名,又作于同一時期,正可以用來相互闡釋。《人間詞》中有一首《浣溪沙》說:“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蓱z身是眼中人。”大意是說,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飛上高高的山峰,去窺視皎潔的月亮。也許是月宮給了我啟示,我偶然地開了“天眼”,從天空俯視著地面上的滾滾紅塵。我看到了紅塵中可憐的人群,其中一個就是我自己,這都是天眼所見中的蕓蕓眾生。王國維的“真實”,正是這種“天眼所見之真”——如同站在上帝的視角,憐憫地俯視著下界紅塵中痛苦不幸的渺小人類,這就是“直面人生”而看到的“真實”。王國維的《人間詞》、《人間詞話》的“人間”,可能就是相對于“上帝視角”來說的——“天眼”看到的,正可以說是“人間”。人間的事與情,身在人間當然是看不到“真實”的,蘇軾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哲學和數學上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所以,要看到人間的“真實”,就必須用“天眼”。
“天眼”,也是佛家詞匯。佛家有“五眼”之說,天眼為其中之一。丁福?!斗饘W大辭典》說:“五眼:一、肉眼,肉身所有之眼。二、天眼,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禪定可得之,不問遠近內外晝夜,皆能得見。三、慧眼,謂二乘之人,照見真空無相之理之智慧。四、法眼,謂菩薩為度眾生照見一切法門之智慧。五、佛眼,佛陀身中具備前四眼者。”天眼、慧眼、法眼等,已經成為漢語常用詞匯。簡單地說,王國維所說的“真實”,是指詩人能夠跳出一人一事之局限,用未受世俗蒙蔽的“赤子之心”(第一六條)、以“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第一八條),以“天眼”而通觀上下古今,特別是能夠自覺地意識到“自身”的局限,對情感景物有深切體會感受,這才能算是“真實”;如果能進入物我兩忘之境,“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第三條),那就是“真善美”合一的最高境界了。
《人間詞話》以“真實”為標準,從多方面論述了“境界”這一主題,并將這些論述組織在一個嚴密的邏輯體系中。64條中的第一條,開宗明義,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的核心觀點。以下63條,全都是圍繞這第一條而展開的:
第二至第八條,分述“境界”的各個層面:
第一,是境界的來源?!坝性炀?,有寫境”,造境,是創造現實世界中所沒有的境界,這是理想;寫境,是描寫本來已有的境界,這是寫實。當然,這只是相對的分別,在實際的文學創作和作品中,這兩者常常結合在一起(第二條、第五條);
第二,從主體與對象之間的關系來看,“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第三條、第四條);
第三,境界,并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景物”,人心中的喜怒哀樂,也是“境界”(第六條)?!熬辰纭弊鳛榉鸺以~匯,本來就是指一種心理現象,而在歷代的文學批評文本中,境界一詞實際上都是兼指“物理”和“心理”兩個方面,而以“心理”為主的;
第四,判斷是否有境界的標準,是“真實”(第六條);
第五,境界有大小之分,但不以大小分優劣(第八條)。
《人間詞話》第九條,總結“境界說”的功能地位:“境界”作為一種文學理論,在整個文學理論大廈中,處于一個“探本”的地位。
從第一〇條到第六四條,則以“境界說”為核心,以時間為序,分別評述歷代詞人,并一步一步地從“赤子之心”、“客觀之詩人與主觀之詩人”、“隔與不隔”、“文體始盛終衰”、“出入說”等各個方面,補充、深化、完善以“真景物”、“真情感”為核心的“境界論”??梢杂孟旅娴膱D表來說明《人間詞話》64條的主要內容及邏輯結構:
《人間詞話》對于中國文學理論的發展,有重要意義。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人間詞話》提出了一系列劃時代的觀點。在王國維之前,中國傳統詩學的理想,是孔子所說的“盡善盡美”,王國維在此基礎上,加上了“真實”這一新要素,使文學藝術有了“真善美”的新標準。這一新標準,是劃分中國古典詩學和現代詩學的分水嶺。例如,在古典詩學中,有些詩詞,“可謂淫鄙之尤”,一點也夠不上“盡善盡美”,但在現代詩學中,可以用“真實”的新標準來衡量,就可以看作是“有境界”的好作品。(見第六二條)在古典文學理論中,元明清戲曲小說,哪怕是《牡丹亭》、《紅樓夢》,也被認為是“淫詞艷曲”,所以在上世紀初文學革命之前的中國學校中,文學課程只到宋代就結束了;但在文學革命之后的現代學制中,包括元明清戲曲小說在內的許多“淫詞艷曲”,都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大學課堂,后來甚至進入了中小學課程體系。在這一文學革命過程中,王國維的這一新標準,得到了新舊兩派文學理論家的一致贊同,以“真實”為標準的“境界論”,也成為文學革命的一種理論武器。
二,《人間詞話》雖然名為“詞話”,但并不僅僅針對詞體而言。王國維認為,他的“境界說”,不但適用于詞,也適用于包括了詩、詞、曲的整個詩歌大家庭,甚至適用于整個文學藝術。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大量使用詞體之外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為例,來論證“境界說”。例如,他在闡述“寫實”與“理想”的關系時,就明確指出他所論證的對象,是“文學及美術”(第五條)。王國維時代的所謂“美術”,就是今天的“藝術”。王國維有意識地將自己的“境界論”從詞體這一對象擴展到整個文學藝術,這就使《人間詞話》超越了詞學理論的范圍,成為一種具有更廣泛意義的藝術理論。
三,《人間詞話》雖以傳統的詞話為形式,但在結構上有著內在而嚴密的邏輯體系,思想上引入西方哲學及美學中的概念范疇,例如“直觀與目前”、“主體與客體”、“真實與虛構”、“理想與寫實”、“優美與宏壯”、“想象與直悟”等等,論述對象則擴展到全部的文學藝術;因此,《人間詞話》不但在形式上與一般的詞話有本質的不同,內容上也已經超出詞學的范圍,思想上更超出中國古典文論的傳統??梢哉f,《人間詞話》是中國古典詩學的結束和現代詩學的開端。
本書的附錄部分,收錄了王國維先生的另外兩種文學批評著述——《紅樓夢評論》和《文學小言》,前者亦體現王國維先生對西方哲學及美學的接受和熔裁,后者則對《人間詞話》文藝批評體系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朱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