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制奶茶籌辦茶會
- 我在中唐當(dāng)皇帝
- 博帶青衫
- 2017字
- 2021-05-24 20:00:00
李寧哭笑不得地看著,兩位古稀老者為了一點(diǎn)茶葉竟開始爭吵。他忙和孟郊上前勸架安撫。
孟郊和聲勸解道:“兩位先生有話好說,實(shí)在不必為這點(diǎn)茶葉爭吵。”
李寧并未好生勸慰,反而嬉笑道:“兩位前輩俱是大德名儒,不想竟有如此不堪一面。嘻嘻嘻,傳出去怕是被天下人恥笑了。”
陸羽和蘇冕這才停止?fàn)幊常t著臉坐下,一言不發(fā),自覺方才言行在李寧這小輩面前著實(shí)不妥。
李寧接著道:“怪我昨日制茶甚少,是我不是。兩位前輩放心,此茶我在京師尚有些許,待回長安之后各贈五斤予兩位先生。”
陸羽抱著茶盒楠楠道:“多謝小郎君美意!只是如今只有這些,這茶是我家所產(chǎn),定不會輕易予這老翁,哼。”
蘇冕聽后拉著李寧便要走出亭子道:“李小郎,休要與這吝嗇老鬼多言。同我去杭州游玩可好,我定好生招待與你,省得在此受累受氣。”
陸羽立馬放下茶盒,也快步抓住李寧衣袖,怒斥道:“蘇老狗,李小郎乃我座上賓,你這是何意,明搶嗎?”
蘇冕回懟道:“李小郎昨日制茶手酸腿乏,你如此待一稚童,豈是主人之道?”
陸羽自知理虧,想反駁卻不成,只張開口愣在原地。
李寧幫陸羽說道:“是我昨日一心制茶,不怪陸前輩。二位前輩消消氣,且坐下聽我一言。”
蘇冕和陸羽被扶入涼廳后,李寧這時耐心調(diào)解道:“既然二位前輩喜愛此茶,我理應(yīng)效勞。不過,我若離去又當(dāng)如何?二位前輩何不將這制茶之法學(xué)去,以便來日隨需隨取。”
陸羽回道:“此乃小郎君傍身之計(jì),我等豈可竊取。”
李寧答道:“炒茶非繁工難技,陸前輩昨日已看過,想必已了然于胸了吧。我也只是略知皮毛,不甚精通。”
陸羽點(diǎn)頭道:“易學(xué)難精,確有妙處。若細(xì)細(xì)專研,不失為利國利民之技。”
李寧回道:“如此良技,自是不敢藏私。我欲開家茶鋪,讓天下人都能品味此茶之妙。”
蘇冕贊嘆道:“想不到李小郎君小小年紀(jì),竟如此高義。”
李寧拱手,接著又故意提出擔(dān)憂:“國人喜飲茶湯,未必喝得慣這寡淡清茶。”
蘇冕笑著回道:“有陸老鬼在,李小郎君害怕清茶不受士人青睞!”
陸羽哈哈笑道:“此事易耳,如今茶季剛過,正是品茶之時。明日我便廣邀湖州名士,來此一敘。”
蘇冕立即嘲諷道:“你那點(diǎn)茶夠幾人飲?”
陸羽恍然大悟道:“是我太過急切,未想到此處。”
李寧毫不在意道:“不妨不妨,好物以稀為珍,新物未必廣為人納。若是為此茶會,我還有些茶方,倒也是討人歡喜。”
蘇冕和陸羽好奇問道:“不知何茶?”、“愿聞其詳。”
李寧:“非清茶,亦非茶湯,乃是甜茶,佐以糖飴、牛乳、果漿,味道甚妙。”
陸羽趕緊吩咐陸管家:“快去為李小郎君尋來。”
李寧不喜飲茶,早已是人盡皆知。當(dāng)時他每每寧死不喝咸茶,還被人東宮眾人拿來取笑,不識好物。因而一些宴飲也少有帶他前去,倒也因禍得福,省去不少麻煩,免得出風(fēng)頭,遭人嫉恨。
實(shí)際上,他不是不喝茶,反而總是私下喝甜茶、清茶、果茶,此事也只被幾個親近師友得知。
不久后,孟郊捻茶餅、蘇冕燒茶水、牛乳、陸羽放茶粉、糖飴,李寧過濾茶渣,眾人一起完成一壺奶茶。
而后初李寧外,眾人顧不得燙,細(xì)細(xì)品味起來,贊嘆之聲不絕于耳。
“茶香凝而不散,漿汁甘甜清爽,好茶啊!”蘇冕
“茶之香與牛乳之香合二為一,當(dāng)真奇妙。”
李寧還是可惜道:“若是放血瓜果漿肉,更是美味!只可惜這時節(jié)沒有。”
“再過半月櫻桃將熟,我定要嘗試一番。”
李寧此時瞥見池塘一側(cè)那名被他擄來的紅衣少女,正在一顆樹后偷看。他于是盛了一杯奶茶,滿眼溫柔得給她遞了過去。
這紅衣少女接過茶杯,轉(zhuǎn)身偷偷品味一小口。李寧看著她紅紅得臉頰上頓時小酒窩,嘴角也有一絲笑意,想來是心里美滋滋得。而她喝過奶茶后,杯子都沒還給李寧就跑遠(yuǎn)了。
她最初覺得李寧是盜賊,很害怕,根本不敢睜眼看李寧。一路走來,李寧并未做任何壞事,反而對她照顧有加。
李寧帶她玩游戲、游茅山、打獵物、釣魚蝦,賞夕陽、吃美食。小少女已經(jīng)不再怕李寧,反而時不時得偷看李寧做各種稀奇古怪又非常有趣之事。
之后,陸羽讓家中廚娘也來學(xué)做奶茶。陸羽寫拜帖,邀請湖州名士參加明日茶會。蘇冕和孟郊布置茶會筵席所需之物。
李寧和陸管家則制作茶葉,畢竟昨日那些茶葉雖是做為茶會最后壓軸之物,但還是不夠的。
時至午時三刻,李寧和陸管家各炒出一鍋,共有六兩,效率極底,且賣相不好。
陸家廚房被李寧等人占著炒茶,眾人都沒吃午飯,只是尋些糕點(diǎn)窩窩墊著肚子,反而個個趕緊十足。因?yàn)殛懹鹩H自宣布這月許眾人兩倍工錢。
李寧也在思考如何改進(jìn)炒茶,他自認(rèn)為方法是前世室友家人所教。而他室友家世代種茶,技術(shù)方面?zhèn)鞒性S久,想來是錯不了的。
于是他仔細(xì)查看各項(xiàng)過程、思來想去,終于想到區(qū)別。原來不是方法問題,而是器具問題。
現(xiàn)在炒茶所用之鍋乃是銅鍋,粗糙厚重,不易使茶葉卷成形狀。而后世都是用輕薄鐵鍋。
李寧于是問陸管家:“湖州市坊可有售賣鐵鍋?”
陸管家不解道:“鐵鍋?并未聽聞有此物。”
李寧知道他發(fā)明此鐵鍋還不到兩年,去年又一心想來賑災(zāi),籌集糧食。而且朝廷對銅鐵管制一直極其嚴(yán)格,以至于這種鐵鍋并未普及江南。
此時正好到了飯點(diǎn),炒茶又極費(fèi)體力,李寧便帶著陸管家去城內(nèi)用飯隨便尋找鐵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