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名人推薦

楊叔子,我國著名教育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前校長

北京大學張海霞教授在學校的支持下,2007年就創辦了國際大學生iCAN創新創業大賽。她1995年考取了我的博士生,以優異成績獲得博士學位。后又有機會,在北京大學王陽元院士直接領導下工作,以卓越的才能獲得王陽元院士與北京大學領導的大力支持,由于工作出色,她的舞臺已從北大、中國走上了國際,是IEEE高級會員,也是國際iCAN聯盟主席。

2012年我與夫人徐輝碧教授在北京觀看了iCAN決賽,我們深知,青少年創新能力關乎國家、民族的未來,絕非小事。張海霞清楚地認識到:“在iCAN這個國際化的平臺上,今天孩子們的創新能力差距,也許有一天就成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差距。”我們的未來絕不是北京、上海之爭,更不是中國東部與西部之爭,而一定是北京與柏林、與東京之爭,一定是中華民族如何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爭。”講得好!“風物長宜放眼量”!

時代大不同了!我們過去談創新,往往只同Why、Who、What、When與How的4個W和1個H聯系,而在這個“創新工程實踐”中,這些只不過是它的組成部分,當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絕非全部內容。

我想,我就抄錄張海霞的一段話作為這個“序”的結束語:“創新”本身就是一條不平坦的道路,“工程”的實施又需要具備專業化、系統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學校期間的“實踐”才能夠培養大家具備“敢想”的精神,“實干”的能力,去迎接創新創業道路上的挑戰。中國人民一定能再創造出世界奇跡!

何志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前副校長,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我記得Alice(張海霞)第一次跟我談到iCAN比賽是2007年,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她很興奮地說正在跟企業合作積極推動學生用微納米的新器件開展創新競賽,這當然是件好事,有利于我們走出學術界的小圈子。可是沒想到2009年1月在深圳見到學生實際的創新作品還是讓我大吃一驚,特別是那個匪夷所思的電子魚漂,學生們怎么想出來的?真的是創新無處不在啊,年輕人的潛力在正確的引導下可以顛覆這個世界!我跟Alice說:“你把這件事做好,堅持十年,你就是中國的創新之母!”因為我相信Alice的熱情、執著和領導力,是能夠在中國教育急缺創新引領的當下帶領大家闖出一條路的,也就是這個比賽所提倡的“Yes,iCAN”的精神!

果然,在后來的十幾年里,每次見到Alice就能夠聽到iCAN的好消息:比賽在國內迅速大規模鋪開,并且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大力支持,不但把比賽很快變成了國際賽,而且還開始在國際上主要國家輪流舉辦。更加不可思議的是:Alice竟然通過和CEA(法國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的合作在世界上最火熱的科技創新展會——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上得到了免費展位,這真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讓iCAN登上了國際大舞臺!

這僅僅是個開始,Alice和她的團隊在緊鑼密鼓地組織賽事的同時,還開始了創新教育的嘗試。記得Alice第一次跟我說她開創新工程實踐課程的事是2010年前后。她說:“要想讓更多人開始創新必須要上課教,形成教育方法,才能普及創新教育;只有普及創新教育,中國才有希望!”那時我真的開始對她刮目相看,想不到平日里看起來風風火火、從事科研工作的她看得如此深刻,和我這幾年對中國教育的觀察和看法一致:中國的教育,什么都不缺,獨缺創新這一根本!很高興她看清楚這一點,可真的沒想到她走得這么快:她帶著同事們在北大的課堂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帶著學生到美國各大學校訪問交流、提升和完善課程,在國際上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

2015年,中國開始全面推動創新創業,Alice和她的iCAN比賽以及課程經過了將近十年的摸索,已經走到了時代的前面,形成了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從創新意識的啟發和培養入手,進行全方位的創新能力提升,并結合比賽讓創新走出校門、走向國際,讓每個青年學生充滿自信地開啟自己的新人生。這就是中國最需要的創新教育,也是應該大力普及的模式:根植創新教育,iCAN影響世界。

陳剛,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機械系系主任,美國工程院院士

張海霞是中國創新與創業教育的先驅。她的能量、熱情和投入有巨大的召喚力。10年前她創立iCAN,通過競賽方式來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并把競賽推廣到世界多個國家。她通過“創新工程實踐”來講授創新創業過程并輻射全國學生。非常高興看到iCAN和“創新工程實踐”教學的成功,我為張海霞感到驕傲。因為這與我們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理念不謀而合,我們推崇與實際需要緊密結合的創新創業教學,經常通過競賽方式激發學生熱情,如現在風靡全球的機器人大賽就是從我們的本科課程擴展出去的。今天,更高興看到張海霞和她的合作者把實際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來,寫成此書。這是一個新的升華。能讓更多的人學習和領悟創新創業過程;以及創新創業為什么能培養人才、創造財富。在此向他們表示衷心的祝賀!

許智宏,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前校長

我從“創新工程實踐”中學習了不少,特別是其對革新教育的理念以及大膽的實踐,使我十分敬佩和由衷的高興。在我任校長期間,我一直覺得,今天的北大,雖然仍屬精英教育,但與那種主要是培養學者、教授、科學家已有極大的變化,今天的北大雖然仍要培養學者、教授、科學家,但有相當大一部分學生畢業后面臨創業就業的困惑。有感于我校學生畢業后缺少創新的理念、創業的實踐,雖然當時提出要讓理工科有創業意愿的學生在畢業前就接受必要的創業教育,培養創新理念,但是當初也只能是讓學生可以去選讀管理、經濟、法律等方面的課程。現在你們把所有這些有機地整合成一門課,重在實踐,并且帶動了海內外的創新創業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很有意義。

期待這門課越辦越好。現在這門課還是比較側重于“互聯網+”,希望以后能增加不同領域的內容和案例。也希望通過你們的努力,讓將來走出北大校門而成為企業家的北大人,能恪守職業道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祝你們取得更大的成功!

李培根,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前校長

“創新工程實踐”是非常有價值的創新教育實踐。

高松,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教務長

“創新工程實踐”是由北京大學推出的全國高校共享學分慕課,為促進全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全面開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本書的出版讓更多學生在課內外受益,為中國創新創業教育提供范例。

楊斌,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

作為一直關注張海霞老師及“創新工程實踐”探索的同行,我推薦你們通過閱讀本書而領略一二,他們教的是很硬、很工程的領域,卻充滿著對育人的熱愛,更希望受到“張海霞們”的啟發和激勵,我們各自開展富有生命力的教學創新,讓工程課程、讓創新育人鮮活起來。

王中林,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教授

科學的生命在于探索和創新,創新來源于教育和科研歷練。張海霞老師和她的團隊正在把這樣的創新教育通過“創新工程實踐”貫徹到中國的教育體系中去,相信會影響和教育更多的年輕人開啟自己的創新人生。

孫宏斌,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秘書長

賽課合一,十年一劍。歷經十年努力,張海霞教授發起的iCAN大賽已經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創新創業教育的一張熠熠生輝的名片。它以學生為主體,將創新教育融入大學課堂,將創新精神融入學生血液,充滿了夢想、勇氣和挑戰。本書將大賽和課程沉淀下來,變成文字,其中包括了設計思維、技術創新和商業創新等核心內容,鮮活案例無處不在,可讀性強,令人愛不釋手。

馮林,大連理工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

“想到就要做到,做到就要創造。”“創新工程實踐”告訴我們如何想、如何做、如何創造,張海霞教授及其團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是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典范。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章丘市| 日土县| 资溪县| 衡水市| 隆子县| 大姚县| 绥江县| 潼南县| 吴川市| 舟山市| 平阳县| 南安市| 花莲县| 特克斯县| 社会| 贵定县| 古田县| 砚山县| 红桥区| 东台市| 毕节市| 重庆市| 南陵县| 安溪县| 南昌县| 伊金霍洛旗| 蕲春县| 浮梁县| 呼玛县| 富平县| 莎车县| 即墨市| 长寿区| 珲春市| 潍坊市| 平罗县| 阿合奇县| 乌恰县| 昔阳县| 山东省| 上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