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2章 戰(zhàn)果輝煌,荷蘭人的擔心與憤怒

幾天后。

確定清軍退回遼東。

山海關外大營里的清軍,害怕明軍突襲,也全面退守。

至此,清軍轉攻為守。

崇禎伺機出兵,攻襲漠南白城。

數(shù)百門火炮洗禮下,白城幾乎成了廢墟,輕松消滅守在白城的少量清軍。

白城,本是蒙元最后末代大汗林丹汗的王城。

蒙軍被清軍打敗,白城掌握在清軍手中,林丹汗死后,蒙軍殘余勢力投降清廷。

白城成為清軍在漠南的重要據(jù)點,駐守白城的大部分是蒙八旗中的原朵顏三衛(wèi)。

朵顏三衛(wèi),曾經(jīng)隸屬于明朝,明朝給他們封地,待遇也不差,把他們養(yǎng)肥了,后來大明衰弱,他們就反叛了,投靠新主子反過來攻打大明。

如今,駐守白城的原朵顏三衛(wèi)蒙軍土崩瓦解,徹底滅殺,落到幾乎滅族的下場。

為何說是幾乎呢。

因為他們還剩下女眷。

崇禎沒有屠殺他們,但不可能讓他們留在草原上,到時候又發(fā)展壯大反叛,制造麻煩。

他貫用效果極好的,大遷徙政策!

所有投降的蒙人,全部驅趕去海邊港口,運送到外島去做苦力,表現(xiàn)好的,到時候可送去殖民地發(fā)展,也會有遠大的前程,世界那么大,就不要回華夏了。

于是,白城一帶的禍害,從根本上徹底抹除。

一守一攻,這兩戰(zhàn)下來,明軍收獲大量良馬,武器裝備等戰(zhàn)利品。

消滅近十五萬清軍。

炮灰漢八旗,幾乎死絕。

旗主洪承疇,死。

蒙八旗,所剩無幾。

漠南王圖爾格,死。

滿八旗折損三分之一。

鄭親王齊爾哈朗,被猛火油活活燒死,三名貝勒死在亂軍中,第一勇將鰲拜,爆頭而亡。

這是明軍對陣清軍有史以來的一場決定性大勝。

能打這樣的勝仗,關鍵在確切的情報,錦衣衛(wèi)與夜不收,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們掌握內外敵人的動向。

使得崇禎能以雷霆天威,精確打擊,覆滅內奸三族八家,也使得明軍有時間提前部署,集中優(yōu)勢兵力,設下陷阱,故意示弱,引誘清軍往套子里鉆,三族八家的徹底覆滅,導致清軍得不到任何新情報,無法掌握明軍主力動向,甚至不清楚明軍主力有多少人,還以為崇禎躲在京城里。

另一個關鍵,便是火器、石油的大量應用,尤其是新研制的強力燃燒彈,簡直是清軍重甲兵的克星。

重甲兵另一個克星,是新式燧發(fā)槍。

明軍之前用的老舊火繩槍。

弊端太多。

火繩槍必須先點燃火繩,在天氣潮濕的時候,火繩極難點燃,下雨天在露天直接啞火。

射擊操作過程非常復雜而緩慢,一般火銃手三分鐘只打出一發(fā)子彈,熟練如勇衛(wèi)營火銃手,也要一到二分鐘。

精度差,有效射程只有一百多步,不如弓箭。

另外還有威力小,火藥浪費多,隨著距離變遠,對盔甲穿透力急劇下降等缺陷。

清軍針對這些弱點,打造重甲兵應對,并多在下雨或潮濕天氣中發(fā)動進攻。

面對清軍身穿三層重甲的精銳戰(zhàn)兵,火繩槍很難構成重大傷害。

換上新式燧發(fā)槍后,以上缺陷得到極大改善。

雨天照樣能打。

射擊操作簡便許多,熟練精兵一分鐘能發(fā)射兩發(fā)。

精度,射程,威力都得到提高。

有效射程內,三層甲照樣射穿,打不死也能造成傷害。

只是制作起來費時費力,所有老工匠日夜趕工,也只做出一百多桿,大量工匠學徒正在培訓,假以時日,制造速度能成倍提高。

這一百多桿燧發(fā)槍,在長城守衛(wèi)時起到了重要作用,屢次打退清軍爬上城墻,也算是牛刀小試。

不久后。

崇禎班師回朝。

京師萬人空巷,官員百姓出城十里,夾道迎接,跪了一地。

“吾皇萬歲!”,“大明萬勝!”等山呼不絕于耳,盛況空前,舉國歡慶。

崇禎威望再次大幅提升。

更多持懷疑,內心抗拒崇禎變革的文人,悄然轉變了思想,開始支持變革,丟棄圣賢書,開始學習西洋知識。

輝煌戰(zhàn)績擺在眼前,戰(zhàn)爭年代,武人作用就是比文人強,皇帝重武輕文,沒毛病。

事實證明,文人理論再強,學問再高,一到打仗,大部分都是慫瓜。

真正在戰(zhàn)場上磨煉出來的將領,才能打仗。

清軍貢獻大量戰(zhàn)利品。

遼西一帶大清洗,殺得人頭滾滾,腐壞官吏與士紳階層勾結成的集團,整個連根拔除。

三族八家以及遼西貪官污吏貢獻更大,抄得“白銀三千二百八十五萬兩”。

研制新式火槍火炮,打造艦隊,銀子像水一樣嘩啦啦溜走,之前賺積累已經(jīng)用差不多了。

這一下子得到三千多萬兩銀子,宛如久旱逢甘霖。

頓時緩解了缺后續(xù)銀子的窘境。

得到巨量財富之外,還得到八家大商人囤積的大量糧食。

他們想盡辦法,刮來的糧食,有些都快發(fā)霉,而華夏大地卻還有眾多饑民饑腸轆轆啃樹皮,孩童餓得瘦骨嶙峋,無助的哭喊。

查抄出的糧食,大部分用來賑災,很大程度緩解饑荒。

剩下的糧食,充當明軍軍糧。

那些通過兼并侵占的良田,全部分給流民和災民,鼓勵就地落戶生產,多種植產量高,成長快的土豆、番薯等作物。

只要緩過這一季,溫飽問題就能解決。

同時。

糜爛邊軍進行大清理,大換血。

軍官全部撤職,重新考核評定。

兵士進行淘汰制,調換駐地。

提升鞏固邊防。

這一戰(zhàn),威震天下,影響力極大。

張獻忠本來還提百萬糧餉,封王,封地自治等條件。

崇禎沒理會,放出風聲,若不無條件接受招安,便要親征,率大軍圍剿。

張獻忠嚇得無條件接受招安,愿意上京面圣。

多爾袞的精銳清軍都不是對手,他那些烏合之眾,那還不是土雞瓦狗般被摧毀。

最重要的是,叛軍失去了群眾基礎。

農民跟著造反,主要是苛捐雜稅與災情嚴重,活不下去。

現(xiàn)在皇帝大力賑災,又永久免去災區(qū)的稅賦。

不僅不用納糧,朝廷還發(fā)放賑災物資錢糧,朝廷這么好,皇帝如此圣明,還造哪門子反?

而武人受到重用,農民出身的李自成、李過等都受到重用,在皇帝陛下的帶領下,打出一次又一次勝仗,立下不朽戰(zhàn)功,加官進爵大有人在。

這導致張獻忠的隊伍,人心浮動,不再是鐵板一塊,張獻忠若是要堅持造反,麾下諸將恐怕也要反叛了。

其實都不用崇禎親征,李自成率領老營精銳,都能推平張獻忠。

以上多種因素,導致張獻忠發(fā)現(xiàn)只有投降這條路,眼下還接受招安,到時候打起來,尸骨無存。

當然了,明軍的大勝對敵對勢力來說,是壞消息。

荷蘭在臺灣的駐軍和殖民者,不安起來。

荷蘭人之所以要占領臺灣殖民,是為了建立起一個中轉站,試圖壟斷貿易。

荷蘭人把大明的陶瓷,茶葉,絲綢等特產,以及臺灣掠奪的鹿皮、檳榔、樟腦等,輸往日本,波斯,東南亞和歐洲地區(qū),再運回貨物賣到大明沿海地區(qū)。

通過一系列不平等貿易,荷蘭人賺取了巨額利潤。

他們不僅侵占和掠奪,還肆意殺害敢于反抗的臺灣華夏人,以鞏固他們的統(tǒng)治。

此刻。

臺灣,圣多明哥城,即,赤嵌城。

“加隆總督閣下,聽說有消息傳來,明軍在長城古北口大敗清軍,反叛軍張獻忠投降,太不可思議了,看這局勢,明帝國要再次強大起來了,我們……”

一位牧師,憂心忡忡的走進荷蘭臺灣總督的辦公室。

弗朗索瓦·加隆!

新到任的臺灣總督。

新官上任三把火,在西印度公司總部同意下,派出使臣與清軍談判,得到滿意答復,雙方暗中簽訂了條約。

清軍同意承認荷蘭人在臺灣的統(tǒng)治,以及未來華夏的獨家貿易利益等。

于是,他派出三艘武裝商船,掛著西班牙的旗幟,給清軍運送西班牙火炮和戰(zhàn)爭物資。

加隆知道,這將是大功一件,這回是揚名立萬了,正打算把臺灣改名為新荷蘭。

這時卻傳來消息,清軍在山海關受阻,并敗給明軍,賣給清軍的新式火炮,大都被明軍炸毀。

清軍的海戰(zhàn)更是一敗涂地,水軍全軍覆沒。

連累他們三艘武裝商船也落在明軍水師手中。

本以為能用談判解決問題,殊不知,大明崇禎皇帝直接斬殺全部船員,并沒收武裝商船,不留任何談判余地。

現(xiàn)在,清軍又大敗,顯然很難滅亡大明,入主中原。

如此,他們談下來的條約,只是一紙空談。

而且還要面對強大起來的明帝國的怒火。

鄭芝龍已經(jīng)運送大量人口,在臺灣北部,還駐扎了更多軍隊,威脅到他們。

弗朗索瓦·加隆望著窗外佝僂著背,給商船抬貨的華人苦工,沉思了很久。

他轉過頭,回到座位上,提起筆道:

“麥爾神父,不用太擔心,無論如何不能讓明帝國再次強大起來。”

“鄙人即刻聯(lián)系清國、日本國,尋求結盟,一同打擊明帝國。”

“此外,向明朝派出使臣,進行嚴正交涉,索要三條武裝商船和賠償。”

“同時向荷蘭西印度公司求援,只要能調集足夠的精銳艦隊,大明水師海戰(zhàn)絕不是我們的對手,反正必有一戰(zhàn),我們得主動一些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习水县| 游戏| 万载县| 清河县| 南木林县| 镇巴县| 宜宾县| 朔州市| 萝北县| 霍林郭勒市| 黄骅市| 嘉定区| 西平县| 雷波县| 克什克腾旗| 黄龙县| 舒兰市| 宜兰县| 宝丰县| 嘉兴市| 德安县| 嘉善县| 富宁县| 苏尼特左旗| 洛浦县| 嫩江县| 贵南县| 鱼台县| 理塘县| 紫阳县| 新乡市| 石狮市| 新干县| 厦门市| 彭山县| 鞍山市| 和林格尔县| 峡江县| 延安市| 边坝县| 定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