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大千世界,繁繁百態人生。星星為何懸掛天上?孩子何以要學習?為人父母為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老師對學生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棍棒出孝子是否符合科學邏輯?星星又與人類有何關系?
不愛學習?無法學習的孩子不一定是不想學,可能是找不到學習的方法,或者說學習在他們看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全球每一百個人中大概有二十個人患有“讀寫障礙癥”,但經過調節是可以漸趨恢復的。
終日蜷縮自我的小學生伊夏,患有“讀寫障礙癥”,于同輩最差也只學不過三四遍的水平來說,然只要他一看書中的內容,便感覺一個個字符都變成了猙獰的蜘蛛,不止爬到他身上更跌落到他的心中。
伊夏爸爸會在他被退學后托關系把他送進軍事化管理寄宿學校,盡管伊夏并不樂意;媽媽會在學校的休息日給他一個暖暖的擁抱,那是伊夏入校以來誰的最安穩的一覺;哥哥會送他夢寐的顏料,雖然當時的他并沒有勇氣再觸碰畫筆,鮮明奪目的水彩也只落得個蝸居收納箱的下場;最親愛的美術老師尼克會在他被罰跪在教師前給予他溫情問候,然涉世未深的他并不認為老師是真正的關心他,伊夏的瑟縮驚恐也觸動了這位年輕教師的心,他決定幫助這個學生孩子解決問題,是的,孩子!
影片初始,黑黑瘦瘦的伊夏眼底是一派澄澈,微勾的嘴角伴隨著腦海中的天馬行空恣肆遨游,當然除了被父親訓斥“學習成績不好,是因為貪玩,不肯努力用功”時除外,久而久之,專橫父親的誤解、柔弱母親的為難、老師的偏袒、同學的嘲笑……都是拖垮伊夏笑渦的元兇。風起清蘋之末。
影片采用倒敘、補敘、插敘、以小見大等手法真情演繹父母與孩子相處問題及教育問題。在伊夏哥哥以畫筆相送更是美術老師觀看伊夏年幼作品時插敘伊夏小時在繪畫方面的天賦異稟,那是超乎尋常小孩兒的想象力;當尼克與伊夏父母解釋伊夏不是笨而是得病后,伊夏爸爸回想老師說的話,他理所應當地認為讀完所有關于“讀寫障礙癥”的書籍就是真正的理解明白了伊夏所思所想;當伊夏爸爸看到伊夏經過老師尼克的教導后能認得讀出墻上海報的畫時,當伊夏看到老師畫布上張揚自信的自己時,當伊夏的繪畫作品超越老師得了一等獎時……伊夏的頭顱也漸漸挺立,或許曾嘲笑、欺諷他的老師、同學們使勁為他鼓掌時,伊夏瘸掉的心也慢慢調養回來,“他從來沒有在這么多人面前被表揚過!”
伊夏殘暴獨斷的父親是不愛他嗎?不是的。他是堅守棍棒出孝子的惡魔嗎?也不是。伊夏被開除時,他首先痛罵的是學校“我的兒子智力才沒有問題,學校不講理!”;當尼克找到他們講解“讀寫障礙癥”時,他說了一句“我的兒子怎么可能有病?!”不容他人隨意詆毀自己的兒子;當尼克漸入講解伊夏病癥時,他若有所思,也是真正為伊夏的病癥擔憂,而后不管是學習讀完有關“讀寫障礙癥”的書籍也好,還是在伊夏獲得繪畫比賽第一名時濕潤眼眶中留下的淚水,都是世間唯愛不可替代。他也愛著自己的孩子。通過印度伊夏一家子對“讀寫障礙癥”的看法切實反映出社會對讀寫障礙癥兒童的由歧視到理解到幫助的歷程。毫無疑問,這是一部暖心劇,不只是老師對學生的愛護,更是父母對孩子的鼓勵與肯定。伊夏父親的蠻橫專斷最初也是為了伊夏能夠出人頭地,不為社會所吞噬。沒有哪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他們表達愛有千百種方式罷了。孩子枕在母親溫暖的臂彎,怎能不睡得香甜。
慶幸,歷經這一切后,伊夏還是最初那個對世界萬花筒充滿好奇與真心的孩子。問題學生不再是他的頭銜,也不再是他的病痛,一次鼓勵、一場輔導、一路相隨,不同常規的尼克讓眼底俱是陰霾的伊夏重拾光彩。最好的還是這人間煙火。
每一個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每一位父母都是星星的守護者,愿每一顆會說話的星星都能被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