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塊鏈+金融:數字金融新引擎
- 姜才康 李正主編
- 3212字
- 2021-02-22 16:03:03
第2章 區塊鏈與金融科技
2.1 金融科技概述
2.1.1 金融科技的概念
金融科技英譯為FinTech,是Financial Technology的縮寫,可理解成為Finance(金融)+Technology(科技)。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在2019年8月印發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中的定義,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該定義由金融穩定理事會于2016年提出,目前已成為全球共識),旨在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創新金融產品、經營模式、業務流程等,推動金融發展提質增效。金融科技是促進金融行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它由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前沿技術帶動,會對金融市場和金融服務業務供給產生重大影響。
從金融科技的落腳點來看,金融科技能創造出新的業務模式及金融產品,滿足交易雙方的需求,不斷拓展業務的新邊疆。可以從兩個維度理解金融科技:第一個維度是傳統金融企業使用信息技術對原有的業務流程實行升級改造,高效使用數據,打通信息孤島,使得前臺業務部門、中臺風險防控部門、后臺清結算部門的信息流溝通更加順暢,全面提升自己的服務質量,降低運營成本。第二個維度是使用信息技術拓寬金融機構的業態,對象涉及信貸、投資、風險管理和支付領域。
金融是在不確定的環境中進行跨期資源配置的行為,其核心問題是收益與風險的匹配,科技與金融的融合天然具有某種內在驅動力,原因在于信息技術可以高效解決金融業務中的信息獲取問題,而這些信息又是收益與風險的重要載體,因而,科技與金融的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金融業務中的風險定價、投資決策等市場痛點問題。
金融業務以資金流和信息流為載體,信息技術對金融業務的不斷滲透,使得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流通過程越發通暢,因而大大促進了新業態的蓬勃發展。對于金融科技而言,科技是手段,金融是本質;科技是加速器,金融是壓艙石。例如,針對實體企業與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風險識別不精準、融資成本高等痛點,探索區塊鏈技術在優化信貸模型、降低信貸服務成本方面的解決方案,推動融資審批更加自動化、風險識別更加智能化,有助于疏解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再如,通過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資金流與信息流割裂的問題,改良頂層架構設計,做到互聯互通,充分發揮金融機構內各部門、各產品業務線的協同作用。
2.1.2 金融科技的發展階段
業界一般認為金融科技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如表2-1所示。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金融科技處于1.0階段,這一階段金融機構逐漸擺脫傳統的手工計算,開始以計算機取而代之,目的是提升服務效率、減少成本開支。這標志著金融電子化歷程的開始。在1.0階段,金融機構主要依托IT基礎設施完成業務流程處理的電子化和自動化,交易系統、清結算系統均屬于這一階段金融科技發展的代表性產品。金融科技1.0階段的突出標志是證券交易及支付清算實現了電子化,這使金融機構的服務品質及效率明顯提高。
表2-1 金融科技發展的3個階段

由于證券投資向來離財富最近,因而業界一旦出現更新、更快的先進工具,將會很快投入證券投資的應用當中。當前炙手可熱的機器學習技術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廣泛應用于華爾街對沖基金的量化策略中,交易員通過歷史數據建立模型,用于未來價格的預測,若自己的模型能比競爭對手捕獲到更精準的買賣信號,則能獲得豐厚的收益。若將交易頻率繼續提升至毫秒級,就成為高頻交易。高頻交易與一般的量化交易相比,單筆交易可以帶來的利潤非常少,若交易速度稍慢就會導致交易不能達成,進而蒙受損失,因此高頻交易對IT系統的低延時性能要求更高。為了滿足該要求,從事高頻交易的對沖基金會使用性能最好的IT設備,并不斷開發性能更優的算法。
20世紀90年代末,金融科技步入2.0階段,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金融業的大量業務場景從線下轉移至線上,金融機構的業務渠道得以拓展,P2P網貸、眾籌和移動支付等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快速發展,使金融在長尾市場的滲透率顯著增加。金融科技2.0階段使得金融服務突破了地理限制,不僅降低了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還提升了金融服務的客戶觸及率,提高了客戶對金融服務的黏性。
金融科技2.0階段顯著降低了金融機構服務長尾市場的成本,科技驅動業務模式的快速迭代,使不同業務之間產生了協同效應。首先,電子商務的出現對于新的支付方式產生了需求,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金融機構開始探索金融創新,從而出現了網絡銀行、網上證券開戶和互聯網保險等業務。繼網絡銀行之后,為了滿足市場上因信用問題產生的交易摩擦,作為交易過程中信用擔保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應運而生,并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而迅速普及。此外,移動互聯也為眾籌模式提供了適宜的生態環境。一方面,互聯網通過導流的方式使得小額閑散資金的聚集成為可能;另一方面,眾籌平臺上項目的詳細信息可以被投資人充分了解,緩解了投資方在信息不對稱方面的劣勢。
2016年至今,金融科技進入3.0階段,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AI)等關鍵技術日益成熟,成為金融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金融科技從自動化轉向智能化。個人計算機的出現催生了金融科技1.0階段,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的出現催生了金融科技2.0階段,與前兩個階段的不同之處在于,金融科技3.0階段的到來并非某項技術的單點突破,而是多年來科技發展的成果在某一時點的涌現。一項技術通常涉及多個領域的內容,以人工智能中的模型訓練環節為例,在硬件方面,為了縮短模型的訓練時間,需要更適合實行張量計算的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這屬于微電子領域;在算法方面,需要根據數據特征使用不同的算法,以提升其收斂速度和精度,這又屬于工程數學領域;在項目落地時,要考慮模塊間的通信,以及系統的伸縮性與可維護性,這些內容又屬于軟件工程領域。
金融科技3.0階段使金融業務流程鏈條中的信息采集、風險防控模型和投融資決策等多個方面受益。在信息采集方面,區塊鏈、AI、生物識別等技術為用戶身份識別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可以廣泛應用于遠程開戶、賬戶管理和支付確認等業務中。在風險防控方面,區塊鏈技術將多方有序連接、數據可信共享,實現聯合風險控制;大數據可以建立用戶畫像,再匯聚多方面的數據;AI技術對違約風險進行預測,輸出信用評分以供金融機構授信決策時參考。在投資環節,金融機構紛紛推出智能投資顧問服務,通過算法構建適合客戶風險偏好的投資組合,其成本遠低于傳統的人工投資顧問。
2.1.3 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
1.科技生態融合
從金融科技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AI、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只有相互結合,才能落地到具體的業務場景中,如表2-2所示。大數據通過“喂養”人工智能,才能不斷提升其表現,而人工智能的運行和大數據的存儲又離不開云計算提供的資源環境。區塊鏈與云計算的結合可以大大降低相關應用的開發難度,加速創新進程。雖然這些技術在理論上有著明顯的學科界限,但在應用過程中,彼此的邊界正在逐漸變得模糊。多種技術交叉形成的通用及行業解決方案將成為金融科技發展的主流趨勢。
表2-2 基礎技術結合產生的新業態舉例

2.監管成為金融科技的重要應用場景
金融監管成本的上升成為金融科技應用于該領域的契機,監管科技不僅有助于完善監管體系,還有助于監管效率的提升。傳統的監管技術雖然能實現自動化,但智能化程度不夠,無法滿足當前實時化、全景化的監管要求。金融科技的發展為金融監管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手段。
目前,監管科技已經在多個領域產生成果。國內以螞蟻金服為代表的一些互聯網公司已經將金融科技應用于“了解你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KYC)領域,通過將企業的現金流、銷售狀況和信用記錄等指標與電力、稅務等外部指標相結合,建立信用評價模型,對違約風險進行預警。IBM的WASTON系統提供了金融犯罪認知的解決方案,該系統內置6萬條監管規則,能實現自動化篩選可疑交易的功能,大大減輕了合規工作的負擔。未來,監管科技很有可能通過監管應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的方式落地于多個監管場景,監管API的特征是對政策及法律法規實現編程后的封裝,監管機構將監管API作為一項公共服務,供接受監管的金融機構調用,金融機構將數據“喂入”API后,系統自動完成計算和產生報告,將結果返回給監管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