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看見他辛辛苦苦建的橋被砍斷,長嘆一聲,倒地而亡,身體入了地,靈魂升了天。
聽懂伏羲話的三個人,有一個人落入了天地,進入了太虛之仙境;
第二個人落入了凡塵,留在了人間;
第三個人靈魂進入了太虛之地,升了天,軀殼落在了剛落入凡塵中的那個人身上。
落入凡塵中的那個人感覺身體特別沉重,站在河邊一照,發現他比凡間的人多了一個頭,多了一只手,變成了一個半人。
留在人間的這一個半人給眾人開始講伏羲留下來的八卦,眾人有聽的,有不聽的。
后來的后來,一個半人講成了一個人,多出來的頭不見了,多出來的手也不見了。
后來的后來,講伏羲八卦的那一個人,給別人講呀講呀,講的沒有了眼珠子,變成了瞎子,講的沒有了一條腿,變成了瘸子。
就這樣,講伏羲八卦的一個人變成了半個人。
這半個人把伏羲的八卦講給了商紂王手下的西伯候,就是后來的周文王。
西伯侯對半個人講的八卦,聽了一點,有所好感,但總覺得過于離奇古怪,便沒有仔細聽,只聽了一點點。
后來商紂王聽信讒言,將西伯侯囚禁。在囚禁期間,西伯侯想起來了半個人講的八卦,便閑來無事,潛心研究八卦,將八卦演化為六十四卦。
后來西伯侯出了大牢,開始給身邊的大臣講六十四卦,大臣把周文王的六十四卦起名叫《易經》,開始給天下黎民百姓講。
周文王把八卦變成八八六十四卦后,不再像伏羲八卦那么深奧難懂。
大臣給天下黎明百姓講八八六十四卦時,眾人聽說那六十四卦由周文王演澤而來,便叫《周易》。
從此以后,《周易》學說流行,大街小巷有人講,有人聽。
師父說過,雖然講的人多,聽的人也多,但那《周易》乃天書地書,凡夫俗子很少能聽懂。
大多數人只記住了《周易》這個名字,至于里面的內容只有那些有天地之緣的人才能夠聽懂。
師父說過,那些聽懂的人里面,就有孔子和老子。他們聽懂了,他們都成了千古圣人。
《周易》名傳天下,功在孔子。《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象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
孔子為《周易》做的傳,古稱《十翼》,是講解《周易》最權威著作。
老子,姓李名耳,是道家創史人,鬼谷子的師父,著有《道德經》。
《道德經》上承《易經》之風,下啟《易傳》之理。
大師哥說過,李斯對《周易》的保存和流傳也功不可沒。
李斯年幼的時候,隨荀子學帝王術,愛上了《周易》。
學有所成的李斯,雖然沒有成為一帝,卻成了秦始皇的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秦始皇怪天下儒生多嘴多舌,議論朝政,影響他的統治,決定“焚書坑儒”。
丞相李斯悄悄地將《周易》列為“醫藥卜筮”之書,使《周易》得以保存。
小師妹說過,元末明初的劉伯溫,對《周易》的貢獻也大地很。
劉伯溫潛心鉆研《周易》,頗有收獲,后下山,將周易運用到了軍事上,運籌帷幕,幫助朱元璋建立了大明。
大明建立后,劉伯溫潛心鉆研《周易》,寫了《黃金策》,把自己多年的所悟加進到了八卦預測學中。
二師哥說過,你們說的人物都太遠了,就我們大清朝的康熙大帝對《周易》也非常感興趣。
康熙大帝在位61年,削三藩,統一臺灣,平定葛爾丹叛亂,驅逐沙俄。
康熙大帝,不但在大清朝,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
康熙一生愛讀書,熟讀《周易》,把《周易》運用到了治國、治軍、生活各個方面。
左一手手捧《周易》,想起了他們師徒五人在祖師爺大殿說《周易》的那些往事。
如今古人已去,空留下祖師爺靜靜地陪著左一手。
左一手讀道: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古知鬼神之情狀。”
左一手對“易與天地準”理解為,講的是“天人合一”。
怎么理解天人合一呢?
地球是運動的,在不停地轉著,人在地球上生存,無論人是走著,還是躺著,是感受不到地球運動的。
人為什么感覺不到地球在運轉呢?
因為人在地球上。
人在地球中,地球中有人。
這就叫人地合一。
地球在茫茫宇宙中,也是一顆星星,地球不能離開天體而獨自存在,它是整個天體中間的一員。
如果你在另一個星星上,地球對于你而言,也是天。
這就叫天人合一。
“故能彌綸天地之道”,這個“彌”指“滿”,故人把弓拉滿,就圓了。
“綸”是指經線、緯線,就是地球表面,用帶子把它繞起來,當然繞地球們不是用帶子,而是象帶子一樣的經線和緯線。
“天地之道”是什么?
就是天地運行的軌道。古人稱太陽運行的軌道為黃道,稱月球運行的軌道為白道,稱地平線為赤道。
“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指伏羲畫八卦不是相亂畫的,他仰頭看日月星辰,低頭察山澤和動植物,是取法天道和地道而創制的。
“是故知幽明之故”,“幽”就是“暗”的意思,“明”和“暗”是對立的。
人如果既能看見明的,也能看見暗的,那就是超人。
我們大多數人能看見明的,對暗的看不見。
白天有光,是明的,人人可見許多物;晚上無光,是暗的,只有長著野貓子眼睛的人可見許多物。
“原始反終”,是講郊祭,就是到野外去祭,不是在廟堂里面祭。
故人祭,有春祭和秋祭。
春天在廟堂里祭,祈求當年五谷豐登,人畜平安。
秋天在野外祭,祭天地,感謝天賜予了雨水、陽光,感謝地賜予了果實。
一年的收成,一年的果實,從那里來的?
是天地幫的忙,這個本不能忘,要報答。
秋祭怎么祭?
用新谷脫粒的大米釀成酒,還有用新摘的水果供奉,如此祭法,叫“反始”。
“反始”就是重新返回到大自然中,報答大自然。
第一杯酒,祭天,謝謝天;
第二杯酒,祭地,謝謝地;
第三杯酒,敬他人,謝謝他人;
第四杯酒,敬自己,謝謝自己。
人生只有四杯酒,敬天敬地,敬了他人敬自己。
前三杯酒,是用來報答的,自己不能喝。
凡是幫助過我的,我都會心存感激。
連螞蟻蛇蟲也要報答,把一些果實灑在野外,讓它們也來分享。
左一手想起古人的祭法,不由地感慨道:
古人樸實呀!
我們的祖先心中有天地,有萬物,有他人。
有一分給予,就想著要去報答。
古人講的是給,能給的都給,連螞蟻蛇蟲,祭地時也會給撒些谷和酒。
今人講的是取,能取多少取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