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長沙會戰(又稱“湘北會戰”)發生于1939年9月至10月,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抵御日軍進攻長沙的首次大規模戰役。其勝利的背景可從多方面理解:日軍為鞏固對武漢的占領,企圖通過進攻長沙打擊中國軍隊的抗戰意志,切斷中國西南地區的交通線(如粵漢鐵路),進而威脅西南大后方,當時日軍剛完成對武漢的占領,還想進一步擴大在華中的控制范圍以迫使國民政府屈服;而中國軍隊在武漢會戰結束后調整部署,以第九戰區為主力,在湘北地區依托汨羅江、新墻河等地形構筑防線,由薛岳擔任指揮官,國民政府也決心堅守長沙以提振全國抗戰士氣、爭取國際關注與支持;從戰場形勢與雙方實力來看,日軍投入約10萬兵力,配備機械化部隊和航空兵,試圖快速突破中國軍隊防線,中國軍隊則集結約20萬兵力,以步兵為主,憑借熟悉地形和民眾支持,采取逐次抵抗、側擊包圍的戰術消耗日軍有生力量,最終中國軍隊成功擊退日軍進攻、守住長沙,成為抗戰初期正面戰場的一次重要勝利,增強了全國抗戰的信心。
作者努力碼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