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畫幅攝影
- 馮建國
- 2187字
- 2021-01-25 19:03:30
什么是大畫幅攝影
大畫幅攝影一般是指使用4×5(英寸)及以上畫幅的大型座機拍攝,具有特殊的移軸調整功能,可以人為控制畫面的清晰范圍和透視效果的攝影。雖然也有一些135、120相機配有具備小幅度移軸調整功能的鏡頭,但還遠遠達不到大型座機的調整幅度。大畫幅攝影的另一個優勢是,大底片能帶來精細的影像和真切的質感,這也是中小型相機難以企及的。
攝影術最早就是從大畫幅攝影開始的,大畫幅相機在早期曾經是攝影創作的主流,連早期的新聞記者也是手持4×5(英寸)大畫幅相機拍攝的,當時的主力相機Speed Graphic曾風靡一時。而攝影史上許多大師的經典之作,不少也出自大畫幅相機。由于大畫幅攝影是技術性較強的攝影門類,從題材選擇到表現手法上都有其獨特的一面,其中包括以怎樣的視點去觀察世界,以怎樣的心態去對待被攝體,對影調的理解和控制應該達到怎樣一個技術高度等問題。如果你對大畫幅攝影有過切身體會,肯定有助于你理解大師經典作品的內涵,有助于你理解攝影的本體語言及影調,也有助于你對攝影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近幾年,國內又掀起一股大畫幅攝影的熱潮,大畫幅攝影的愛好者層出不窮,一些地方也成立了相關的大畫幅攝影學會。在當今數字影像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能有越來越多的攝影師關注大畫幅攝影,探究大畫幅攝影獨特的表現魅力,這對中國攝影的全面發展,并與國際攝影接軌,都是十分有益的。
攝影創作中對相機、畫幅大小的選擇,不能單純當作是一種工具的選擇,應當跟創作方法、創作目的、對影像質量的要求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現在國際上通用的大畫幅相機主要有4×5(英寸)、5×7(英寸)、8×10(英寸)、11×14(英寸)等幾種片幅,也有一些攝影家根據自己的創作需要向廠家定制特殊尺寸的大畫幅相機。近年來,也有極少數攝影家使用12×20(英寸)、16×20(英寸)、20×24(英寸)片幅的大畫幅相機。

圖1-1 早期新聞記者使用的手持4×5(英寸)主力相機Speed Graphic

圖1-2 達蓋爾使用的是已經改良的早期大畫幅相機。1839年,達蓋爾發明銀版法攝影術所用的標準干版尺寸即為6×8(英寸)
大約在攝影術問世的300年前,歐洲的畫家和制圖家就在使用一種叫“暗箱”的繪圖輔助工具,它是所有相機的基本形式及大畫幅相機的雛形。暗箱原文為拉丁文Camara Obscura。據說早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過關于暗箱的原理。在著名畫家列奧那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的時代,藝術家們通常使用暗箱準確再現景物的比例和透視。達·芬奇在筆記中也專門談到過暗箱的原理,并提到用一張薄紙截取從小孔投射進暗箱的影像,此設想甚至已預示了照相機的雛形。在1568年,威尼斯的丹尼爾·巴巴羅(Daniel Barbaro)給暗箱裝上鏡頭,并撰寫了《透視畫法的實踐》一書,闡述怎樣移動屏幕使之適合鏡頭的焦點,也談到怎樣利用暗箱描繪精確的透視與明暗畫作。在17、18世紀,暗箱的樣式與構造不斷翻新,后來又發明了小型的匣式暗箱,人們可以從它后面的一片毛玻璃上觀看景象,結構大致與現代的大畫幅相機相仿。
1826年夏天,法國發明家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用涂布過的白蠟板置于暗箱中拍攝,首次成功獲得了一幅永久性照片。1829年,尼埃普斯與路易·達蓋爾(Louis Daguerre)合作,促成了達蓋爾首創實用性的攝影法。達蓋爾使用的是已經改良的早期大畫幅相機。1839年,達蓋爾發明銀版法攝影術所用的標準干版尺寸即為6×8(英寸)。早期的大畫幅相機就是兩只木匣,略小的木匣套在大木匣的里面,沿光軸前后移動對焦,無調整功能,是一種只能拍大底片的相機,體積龐大,拍攝極為不便。大約在1860年,才有兩個座架連接皮腔的大畫幅相機在市場上出現。
早在1867年以前,拍攝16×21(英寸)大畫幅銀鹽影像的照相機就誕生了。英國動物攝影家埃德沃德·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1830—1904)用這樣的畫幅拍過美國國家公園約塞米蒂大峽谷,其拍攝的照片在1867年巴黎博覽會上轟動一時。1900年,美國阿爾頓公司還制造出可拍4.5×8(英尺)片幅的猛犸巨型相機,相機長20英尺,重達7噸,當時曾用來在芝加哥至奧爾頓的鐵路上拍攝豪華火車。后來,還有不少人熱衷于制造巨大畫幅的相機,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寶麗來公司為慶祝與柯達公司一次性相機專利權之爭勝訴而設計的20×24(英寸)大畫幅一次成像相機。由法國攝影博物館副館長弗朗西斯·德爾韋特策劃、歐洲著名的雷諾公司負責機身設計制造,可拍2×3(米)底版的巨型大畫幅相機,其機身為長和寬各4米、高3米的長方體,其鏡頭規格為2000毫米f/40,鏡身直徑為150毫米,可拍1∶1放大率的影像,由歐洲光學儀器公司制造。

圖1-3 1900年,美國阿爾頓公司制造的可拍4.5×8(英尺)片幅的猛犸巨型相機,相機長20英尺,重達7噸
20世紀初,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出現了具有簡單調整功能的大畫幅相機,以升降前組的方法修正拍攝建筑物照片時的透視變形,改善了仰拍建筑物時常見的垂直線匯聚現象。此時,也出現了一種旅行相機,體積比較小,可以收合起來攜帶,很受人們歡迎,它便是折疊相機(即雙軌大畫幅相機)的前身。在20世紀初,折疊相機正式登上專業舞臺,因其攜帶輕便,主要在新聞及風光攝影中使用。
隨著科技進步,體積小巧、使用方便的120、135相機占據了攝影器材市場很大的份額,笨重的老式大畫幅相機被逐步淘汰,但部分攝影師仍然對大畫幅相機有所需求。因此,制造商繼續提高技術含量,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后,具備各種調整功能的大畫幅相機逐漸發展完善,確立了專業相機的地位,為世界上近一半的專業攝影師提供相機,并一直擴展其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