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理論基礎及國際經驗

2.1 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及其發展

2.1.1 理論回顧

2.1.1.1 劉易斯模型

劉易斯(1954)在《無限勞動供給下的經濟發展》中提出其二元經濟模型,該模型建立在以下兩個假設基礎上:其一,假設發展中國家存在發達的現代部門和相對落后的傳統部門。“現代”部門主要是指以現代化方法進行生產的工業部門,其勞動生產率和工資率均高于傳統部門,而且工業部門的工資率是由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決定的。“傳統”部門由于采用落后、粗放的生產方式,其勞動生產率較低,工資率由制度決定,其數值僅相當于能夠維持生存的水平。其二,假設發展中國家存在無限供給的農業剩余勞動力。在發展中國家,由于資本和土地稀缺,勞動力數量眾多,農業部門存在大量邊際勞動生產力為零的勞動力。現代工業部門在現行工資水平固定不變的情況下,可以獲得任何數量的勞動力供給,即在現行工資水平下,工業部門的勞動力供給具有完全彈性。

基于以上兩點假設,劉易斯提出其二元經濟理論的主要觀點:第一,在發展中國家,工業部門的工資高于農業部門,兩部門工資的差距吸引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流動。第二,工業是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通過資本積累加快工業發展,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工業部門轉移。第三,勞動力的這一轉移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勞動力無限供給階段,由于存在大量的邊際生產率小于零的勞動力,工業部門可以在工資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獲得無限的勞動力供給,此時勞動力供給曲線為一條水平的直線;第二階段,由于邊際生產率小于零的勞動力已經向工業部門轉移完畢,工業部門必須提高工資率才能從農業部門獲得更多的勞動力供給,因而農業部門的工資率將沿著它的邊際勞動生產力曲線提高,這標志著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型,被稱為“轉折點”。當農業剩余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全部轉移完畢,過了轉折點,就實現了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的轉型。

該模型的政策含義是: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向非農產業部門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以縮小兩部門的生產率差距。農業剩余勞動力得以順利轉移的條件是工業部門的不斷擴張以及由此創造的大量就業機會。

2.1.1.2 拉尼斯-費景漢模型

拉尼斯和費景漢(1961)針對劉易斯模型忽視發展農業的缺陷,提出了強調工農業平衡發展的拉尼斯-費景漢模型。該模型假定經濟體并存著停滯的農業部門和擴張的工業部門,農業部門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而工業部門不存在失業;假定農業部門工資水平由制度決定而不是由市場決定,在農業剩余勞動力被轉移完之前,該制度性工資保持不變,相當于維持生存所需要的最低水平。

拉尼斯-費景漢模型的主要內容:農業剩余的形成是實現邊際生產力為零的農業勞動力向工業部門流動的前提。二元經濟結構轉換能否順利進行,還取決于城市工業部門能否創造就業機會來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如果城市工業部門提供的就業增長率低于人口增長率,二元經濟就不能順利地向一元經濟過渡。在轉換過程中,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的過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類似于劉易斯模型中的勞動力無限供給階段),農業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其勞動邊際生產力為零,勞動力向工業部門轉移不會造成農業產量的減少,也不會引起農業部門工資水平的提高,因而工業部門的工資保持不變。第二階段,農業勞動邊際生產力小于零的勞動力轉換完畢后,再把邊際生產力大于零的勞動力從農業部門轉移出去,但這會造成農業總產量下降,引起農產品短缺,農產品價格和工業部門工資也會隨之上漲,勞動力向工業部門轉移的速度放緩,工業部門的擴張受到阻礙。拉尼斯和費景漢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通過促進農業技術進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力,維持穩定的農業剩余,保持不變的工資水平,從而確保工業部門的順利擴張和勞動力轉移。第三階段,如果勞動力繼續向工業部門轉移,農業勞動力將變得稀缺,農業部門的工資隨著勞動的邊際生產力的提高而上漲,甚至超過制度工資水平。此時,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的工資都由市場決定,整個經濟實現商業化,也實現了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的轉換。

該模型的政策含義是:農業在發展中國家具有重要地位,農業剩余的形成是農業勞動力流向工業部門的先決條件。實現二元經濟順利轉換必須確保兩部門的平衡增長,既要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為勞動力轉移和工業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又要加快工業部門的擴張,確保其不斷創造就業就會,具有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

2.1.1.3 喬根森模型

喬根森(1961,1970)在劉易斯模型的基礎上提出的二元經濟模型,稱為喬根森模型。該模型假設:農業生產投入勞動和土地兩種要素,由于假設土地的供給不變,也沒有資本積累,農業產出是勞動要素投入的函數;工業生產投入資本和勞動兩種要素,包括勞動力在內的所有生產要素都是稀缺的,工業部門生產的規模報酬不變;工業和農業部門的勞動邊際生產力都大于零;技術進步可以引起兩部門產出的增加,但技術進步的速度是不變的,且具有中性技術進步特征。

喬根森理論的主要內容:農業剩余影響勞動力在部門之間的配置,是勞動力向工業部門轉移的前提條件;農業產出增長率必須超過人口增長率以確保農業剩余的產生;農業剩余持續增長的關鍵在于技術進步。工業生產如要投入初始資本,在此后的生產過程中,資本形成的速度由工業部門勞動力的增長速度和工農業部門的貿易條件決定。消費需求結構的變化(而非城鄉收入差距)是引起農業勞動力向城市工業部門轉移的基本原因。

該理論的政策含義是:在結構轉換過程中要確保農業剩余的增長,促進農業技術進步是實現農業剩余持續增長的關鍵。

2.1.1.4 托達羅模型

托達羅(1970)針對發展中國家農村和城市普遍存在的失業現象,發表了以《人口流動、失業和發展:兩部門分析》為代表的一系列論文,從城市失業的角度探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有效性。在劉易斯模型和拉尼斯-費景漢模型中,暗含的一個假定是勞動力的城鄉遷移決策取決于城鄉的實際收入差距。但托達羅認為,由于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存在失業問題,勞動力向城市流動也可能面臨失業,但現實中仍然存在超過城市就業增長機會的人口遷移現象。其原因在于吸引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因素是城鄉預期收入差距,而非實際收入差距,人口的鄉城遷移是理性人所做出的符合情理的決策;在非農就業的預期收入大于實際收入的情況下,通過工業擴張增加城市就業機會的做法,可能會加劇城市失業危機。

托達羅模型的政策含義:糾正了以往單純依靠工業擴張解決就業問題的誤區,強調大力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為緩解城市失業問題,發展中國家可適當控制城市的工資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2.1.1.5 人力資本遷移理論

該理論認為,勞動力的遷移能力與遷移者所具備的能力及特征有關。受過良好教育、素質較高或有專長的年輕勞動力有更強的遷移能力,遷移是人力資本的函數。該理論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舒爾茨(T. W. Schultz, 1961)、斯加思塔(Sjaastad, 1962)和貝克爾(Gary S. Beeker, 1975)等。

舒爾茨(1961)認為,個人的遷移決策取決于遷移過程中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較。只有當決策者認為遷移獲得的收益大于為此付出的成本時,才會做出遷移的決定。

最早把人力資本投資與人口遷移結合起來的是斯加思塔德(Sjaastad, 1962)。他認為,人口的遷移受勞動者個人條件的差異、遷移成本、文化、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觀點主要有:第一,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勞動者的個人素質不僅影響其在工業和農業部門工作所獲得的收入的高低,還影響其找到工作的概率;第二,由于年輕勞動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能獲取較高的凈收入,其發生遷移的可能性更大;第三,遷移距離和成本是影響勞動者能否成功遷移的重要因素,交通和通信條件的改善可以降低勞動者的遷移成本,有利于促進勞動者的遷移;第四,農村的發展對人口的遷移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一方面,教育和培訓活動提高了農村人力資本的質量,也有利于增加其在農村的收入,如果在農村就業的收入高于在城市獲得的收入,將削弱勞動者的遷移動力;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及其他公共投資的增加,有利于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和生產條件,從而降低農村人口遷移的動機。

貝克爾(1975)認為,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年輕人、男性等群體有較高的人力資本水平,更善于抓住遷移的機會和克服遷移的障礙,因而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生遷移。

該理論的政策含義是:發展中國家應通過制度創新降低勞動力遷移的成本,防止因城市化成本過高而阻礙城鄉人口的遷移;政府應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以提高其就業競爭能力和獲得高收入的能力;應加大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服務的投入,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為提高農村收入和生活水平創造條件,以此增強農村對勞動力的吸引力,防止農村因勞動力的大量流失而走向衰落。

2.1.1.6 新勞動力遷移理論

斯塔克(Stark)提出了“新勞動力遷移理論”,該理論認為:

第一,家庭在勞動力轉移決策中具有重要影響。勞動力是否遷移是由家庭成員共同決策的結果。遷移者的家庭在比較遷移風險與收益之后最終決定是否遷移(Stark and Bloom, 1985)。

第二,勞動力遷移是家庭為了分散風險而追求收入多元化所做出的選擇。家庭根據各成員的情況和改善福利的需求,決定哪些成員在家務農或外出務工,從而實現家庭收入來源的多元化,降低風險(Stark, 1982; Stark Oded and David Levhari, 1982)。(1)

第三,勞動力發生遷移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家庭成員的收入水平,還可能為了家庭成員能擺脫相對貧困感,也有可能是為了家庭成員能擺脫因農村收入不平等所引發的相對剝奪感(Stark, 1984; Stark Oded、Shlomo Yitzhak, 1988; Stark Oded, J. Edward Taylor, 1991)。(2)

第四,勞動力遷移是家庭為了應對農業生產投資所需資本不足的問題時采取的手段。由于發展中國家農村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的不完善,存在二元分割的勞動力市場,農村家庭生產面臨農業生產波動和投資不足的約束,勞動力遷移獲得的非農收入能夠有效地緩解家庭面臨的市場約束,幫助其獲得必要的生產資本,促進遷出地的農業增長。

新遷移經濟學理論的政策含義在于:政府可以通過調節城鄉收入差距來影響勞動力的遷移速度;為確保農業產出的增長和農村的繁榮,發展中國家應完善農村資本市場、農業保險市場,以減少人口遷移數量。

2.1.2 簡要評價

劉易斯從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角度為發展中國家的二元經濟結構轉換指明了方向,為后續的二元經濟結構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但該模型片面強調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張,忽視農業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唯工業”特征。若發展中國家按照這一理論片面強調工業發展而忽視農業發展,勢必會造成農業發展更為落后,不利于二元經濟結構的轉換。

拉尼斯和費景漢對劉易斯模型進行了完善與修正,將農業發展納入分析框架,強調工業與農業均衡發展,為發展中國家重視農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托達羅模型考慮了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失業問題,指出單純依靠工業擴張解決農村失業問題可能會加劇城市失業危機。這啟發發展中國家在努力發展工業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同時,要重視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以緩解就業壓力,并通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調控農村人口的遷移規模,以免加劇城市失業危機。但該理論以解決城市失業問題為導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人力資本遷移理論重視遷移過程中遷移成本與收益的比較、遷移者個人素質以及農村發展條件等因素對遷移決策的影響。該理論注意到了農業勞動力的異質性問題,其理論也啟示發展中國家:不僅要降低勞動力遷移的成本,還要加強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以提高其遷移能力,同時要注意改善農村的發展條件和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適度調節城鄉收入差距以降低人口遷移的吸引力,確保農村留有必要的勞動力,防止農村趨向衰落。

新勞動力遷移理論認為,勞動力遷移的決策不僅是遷移者的個人行為,也是家庭集體決策的結果,這與發展中國家的現實相符。發展中國家農村勞動力遷移獲得的收入,不僅提高了家庭收入,還通過多元化的收入分散了家庭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業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促進了農業產出的增加。該理論對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問題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上述理論為研究二元經濟結構問題提供了多元化視角,但對二元經濟體制背景下的流動人口受到社會排斥以及由此產生的勞動力非家庭化轉移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關注力度不夠。城市對流動人口的排斥以及城市公共服務的非包容性等問題,造成了鄉城人口流動的不穩定,加劇了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難度,使其呈現出較強的波動與反復性特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格县| 邢台市| 山阴县| 白山市| 宁河县| 江口县| 项城市| 元谋县| 隆林| 临夏县| 内乡县| 疏附县| 漳州市| 岗巴县| 锡林浩特市| 邢台市| 抚顺市| 葫芦岛市| 东源县| 临夏县| 晋中市| 伊金霍洛旗| 朝阳市| 罗定市| 广南县| 游戏| 和顺县| 北川| 安康市| 望谟县| 惠安县| 政和县| SHOW| 景洪市| 东源县| 盘山县| 蒙自县| 剑河县| 拉萨市| 岳池县| 临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