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西部地區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路徑研究
- 舒銀燕
- 1313字
- 2021-01-22 20:16:27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本書首先對國內外的相關基本理論進行梳理,總結和歸納發達國家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經驗和教訓;從理論上探討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動力機制及影響因素;分析西部地區二元經濟結構演變的趨勢及其區域性特征;將工業化、服務業發展、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等因素引入實證模型對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再進一步對工業化、服務業、城市化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現狀以及促進或制約其發展的因素進行分析;最終提出促進西部地區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政策建議。具體思路如圖1-3所示。

圖1-3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基于實現本書研究目的的需要,擬采用以下方法進行研究:
1. 比較分析與歸納分析方法相結合
通過比較主要發達國家的二元經濟結構轉換模式,歸納其成功經驗與教訓;將西部地區二元經濟結構與東部、中部地區進行比較,歸納西部地區二元經濟結構的現狀及其演變的區域性特征,以期對西部地區二元經濟結構問題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2.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首先,對西部地區二元經濟結構的形成原因及其轉換的影響因素進行定性分析;其次,在深入分析工業化、服務業、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具體影響時,分別采用就業彈性、NU值、城鎮用地增長彈性系數、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等統計指標與計量方法進行定量分析。
3. 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
本書的研究要回答的兩個核心問題是:西部地區二元經濟結構“是什么情況”以及“應該如何轉換”二元經濟結構。對于前一個問題的回答,本研究主要采用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于后一個問題的回答,在分析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動力機制時,以理論分析為主,主要采用規范分析方法;在對其轉換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進行判斷時,主要采用Panel-Data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1) 新華網.習近平的數次地方考察,都與這件大事密切相關[EB/OL].(2019-05-23)[2020-04-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9-05/23/c_1124531078.htm.
(2) 張桂文.中國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政治經濟學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23.
(3) 汪小勤.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發展述評[J].經濟學動態,1998(1):73-78.
(4) 侯東民,王德文,白南生.從“民工荒”到“返鄉潮”:中國的劉易斯拐點到來了嗎?[J].人口研究,2009(3):41.
(5) 張培剛.新發展經濟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271.
(6) 王春光.農村流動人口的“半城市化”問題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6(5):107-122.
(7) 田新民,王少國,楊永恒.城鄉收入差距變動及其對經濟效率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9(7):107-118.
(8) 樊勝根,張林秀,張曉波.中國農村公共投資在農村經濟增長和反貧困中的作用[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1-13.
(9) 沈坤榮,張璟.中國農村公共支出及其績效分析:基于農民收入增長和城鄉收入差距的經驗研究[J].管理世界,2007(1):30-40.
(10) 郭劍雄,李志俊.勞動力選擇性轉移條件下的農業發展機制[J].經濟研究,2009(5):31-65.
(11) 張廣威,趙曦.論新型二元經濟戰略下中國特色城市化發展的制度安排[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9):52.
(12) 孫中艮,賈永飛,黃莉,等.農業現代化內涵、特征及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J].價格月刊,2009(1):89-96.
(13) 張培剛在其1949年所著的《農業與工業化》(英文版)中提出:“工業化的概念是很廣泛的,包括農業及工業兩方面生產的現代化和機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