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2章 中國文化區

齊魯文化區:

齊魯之地,古稱“海岱”,是因為它以泰山和大海為地理標志。新石器時代,東夷在這里創造了北辛、大汶口和山東龍山等文化系列,成為齊魯文化的源頭。齊魯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義,基本代表了華夏文化傳統的正宗。齊魯之地的農業發達,又因瀕臨沿海和運河、黃河,商業城市比較繁榮,民間手工業如陶瓷、紡織、冶煉等也頗發達。因此,魯的農業、齊的工商業,加上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孫武等大批文化巨人,構成了齊魯文化的鮮明個性。一般說來,齊魯文化具有粗獷古樸、豪爽熱烈的特點。

燕趙文化區:

燕趙之地,主要是指今天的河北和山西、陜西的中北部地區。燕趙地區氣候相對干冷,農業以粟、豆類為主,畜牧業也占相當地位,趙的城市商業也比較發達。燕趙文化雖屬漢族農業文化地區,但由于燕趙處在當時的農牧分界線地區,因此燕趙文化與邊外游牧文化關系密切。自十六國和北朝、遼、金、元、清等朝以來,一直處在胡漢交融的狀態;為了抵御外侵,形成勇武好搏擊的特點,具有悠久的武術傳統。自金開始,歷代統治者在BJ建都,都市文化的特點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燕趙文化,文化特點具有一定的“正統性”,文化娛樂等方面受宮廷和BJ市民文化影響較大。

三秦文化區:

三秦之地,即今陜西地區,包括甘肅、寧夏的東南部。秦人以法家思想治國,文化上具有鮮明的功利主義特點,加之其地理位置便于與北方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使其在農耕文化的基礎上,具有包羅萬象、兼容并蓄的特點,不僅留下了歷史上各民族文化、各種宗教、各種藝術形式的痕跡,商業文化也很發達。由于文化中心逐漸向東南轉移,這里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逐漸滯后,原有文化開放性日益減弱,保留了較為傳統的文化心態。

三晉文化區:

三晉之地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大部、河南的北部和中部,三晉文化實際上可以說是“中原文化”的代稱。地處中州,各種文化碰撞交流于此,使這里的文化呈現出一種共享性。商業的流動性和因水患、戰亂和災荒引起的人口流動一起,造成這里的人口頻遷特點。特別是地處平原,四通八達,因此區域文化的特點不如其他地區明顯。

楚文化區:

楚文化的分布,包括今天兩湖、安徽、江西的西北部和河南的南部,其中以兩湖和安徽的部分為核心地區,淮河流域和鄱陽湖流域等作為其邊緣地區。在上古的三苗文化基礎上,華夏文化的主流匯合了當地蠻夷文化的支流,共同構成了楚文化。由于這里以丘陵和江湖為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加上民族文化源流的豐富,使楚文化極具特色,比如文學藝術神奇浪漫、民間生活崇巫尚鬼等。

吳越文化區:

吳越文化區吳越文化以太湖為中心,包括今天的江蘇、浙江、上海地區,影響到安徽東部和江西的東北部。這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水網密布,雨量充沛,農業極為發達。經過長時期的歷史發展,中國經濟和文化重心逐漸從北方轉移到這里。到明清時期,沿海的地理優勢充分顯露出來,商業貿易迅速發展起來,城市極為繁榮。以“吳儂軟語”為特征的吳語,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構成獨特的語言文化系統,強化了這里的區域文化特征。文化風格細膩、恬淡、婉轉、雅致、清新,與北方各區域文化形成鮮明的對比。

巴蜀文化區:

巴蜀文化區巴蜀文化以四川為中心,輻射到陜南、鄂西和云貴部分地區,由川東的巴文化和川西的蜀文化共同構成。由于這里與中原地區存在自然阻隔,有助于強化地域色彩濃厚的文化傳統。巴蜀文化的風格以熱烈、詼諧、高亢為特征。

其他文化區:

嶺南文化,從較寬泛的意義上說,包括廣東、海南、福建和廣西的部分地區性文化(臺灣、香港、澳門地區文化基本上屬于這一地區的移民文化)。嶺南文化帶有濃厚的域外色彩,家庭組織和區域性組織較發達,具華洋混合的新文化風格。

嶺南,特指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三省二區,亦即是當今華南區域范圍。

嶺南文化:本根文化(即語言認同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即南遷的北方文化)、海外文化(即舶來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組成。

東北文化在遼、金、元、清時期具有濃厚的游獵文化特色,但在不斷與漢族文化融合過程中,在遼東地區形成了農耕文化與游獵文化交融的特征。

寧夏回族自治區

NMG自治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XZ自治區:藏傳佛教

XJ維吾爾自治區西域

2021年5月23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岗巴县| 湖北省| 常山县| 罗城| 平顶山市| 景宁| 广东省| 平塘县| 扎赉特旗| 理塘县| 黑水县| 广灵县| 来凤县| 洛宁县| 广德县| 灌云县| 永吉县| 友谊县| 揭东县| 龙岩市| 三江| 错那县| 出国| 沅江市| 林周县| 治多县| 临颍县| 厦门市| 肥西县| 通城县| 新昌县| 大兴区| 靖边县| 华阴市| 吉林市| 石泉县| 新郑市| 盱眙县| 得荣县| 河津市| 星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