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一家企業
一.公司護城河:一家公司對比同行業來說有沒有行業壁壘。有競爭優勢這家公司盈利能力就強。
量化指標:一家公司有盈利能力一是比別人的貴,二是比別人成本低。
毛利率:轉化成本無形資產(品牌,專利,壟斷)網絡效應
三費占比:地理位置規模獨特資源優化流程
三費占比:(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收入
毛利率對應是否賣的貴,三費占比對應是否比別人成本低。
選同行業多家龍頭企業去對比,那年數據變化大,找年報標注。
財務報表:綜合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
衡量公司的指標
償債能力:資產負債率=總負債/總資產。在分清行業屬性下負債率越低越好。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短期債務的償還能力。一般保持在2左右就比較好。
速動資產=流動資產—存貨—預付賬款—不易變現的資產。
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在分清行業屬性的情況下,保持在1左右比較好。
運營能力
存貨周轉率=營業成本/平均存貨(期初存貨+期末存貨)/2 存貨周轉越快,即東西賣的越快越好。
總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平均總資產。周轉越快,銷售能力越強。
應收賬款周轉率=營業收入/平均應收賬款,越高,收回越快。
三費占比=三費/營業收入,低了好。
盈利能力
毛利率=(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收入
凈利率=凈利潤/營業收入。
毛利剔除三費。
毛利率和凈利率在同行業下毛利率在30%以上凈利率在20%以上就是好公司。凈利率衡量輕資產公司最管用。
ROE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股東權益(平均凈資產)這是一個可以跨行業對比的指標,也剔除了規模的影響。
ROA總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總資產。多種指標相結合去判斷企業。
成長能力
如何去判斷一家公司的成長能力。
營業收入是判斷企業能力的重要指標。營業收入超過10%~成長期,在5%—10%穩定期,在5%以下衰退期。只要長期的營業收入增長再加上長期的穩定的利潤增長才是公司成長能力的判斷。
經營活動現金流與利潤同增且經營活動現金流要大于利潤的增長。
自由現金流=經營活動現金流—資本支出(即構建固定資產)自由現金流要增長。
二.杜邦分析
1.該公司所處行業及行業屬性以及行業現狀。
2.該行業ROE結構及盈利模式
3.ROE有沒有機會提高,提高的機會有多大。
ROE=盈利能力乘以運營能力乘以風險能力=凈利率乘以總資產周轉率乘以權益乘數=(凈利潤/營業收入)乘以(營業收入/資產總額)乘以(資產總額/凈資產)
ROIC資本回報率,公司投入的資產可以帶來多少收益。ROIC=稅后利潤財務費用/投入資本=EBIT(凈利潤+所得稅+利息)/凈資產+有息負債(短期借款,長期借款,應付債券等)一家公司的ROIC長期超過15%有一定的護城河,ROIC是對強周期企業不太管用,它也是針對業務單一的企業。
三.公司的競爭力
1.天花板分析
確定公司所處的行業
該行業目前的狀況,供求關系。
該公司在行業中的地位。
公司現狀。
確定天花板。
2.公司在上下游中的地位。
3.波特五力模型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包括供應商的數量,規模,集中度,材料的稀缺性,換供應商的成本,供應商的垂直整合能力。
購買方的議價能力
包括數量,人數,買家集中度,買放換供應商成本,買方整合能力,是否有替代品。價格的敏感性。
新進入者威脅
包括進入者所需資金,權利(專利,版權),品牌溢價,產品差異化,新進入者需要的規模經濟,政府壟斷(政策)。
替代品威脅
包括替代品數量,性能,轉換成本,消費者轉換成本。
同行業競爭
包括競爭對手的數量,離開行業的成本,行業增長速度和規模,競爭對手的強弱,客戶忠誠度,水平整合的威脅。
公司估值
選股步驟:大環境~行業~企業及同行企業對比競爭力選準企業分析PE PB PS PEG PEV ROE 股息率及股票合理價格
真實ROE=名義ROE÷PB
對個股而言:
估值(PE)=市值/利潤
對市場整體來說:
估值(PE)=總市值/總利潤
下邊,就是我按照3P法則進行的分析:所謂3P,就是低PE(市盈率)、低PB(市凈率)、低PEG(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率比率)
簡單點說,從股市總體上看,15倍PE和1.5倍PB是大與小的分水嶺。
從股市總體上看,股息率與銀行一年定存法定利率的比值是一個可觀察指標——2倍,是這個數值高與低的分水嶺。
PEG=PE除以凈利增長速度
股票的合理價格=股息率/法定存款利率*現股價
股息率=每股股息除以每股股票價格
,我們得到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理論那里尋找答案:格氏認為,正確的投資方式,是在現實的股價低于預估的合理價格的三分之二位時進行買入。
股息率=每股股息/每股股價*100%
EV是公司市值的意思
市盈率低,股息率高這也是軟硬雙殺,這也是可買的標準
以股市為例,估值接近或超過30倍的時候,當然就叫貴了;而估值靠近或低于10倍的時候,當然就叫便宜了。
衡量的標尺似乎并不復雜。
再以股票為例,靜態的估值15倍就是一個高與低、貴與賤的分水嶺,低于這個數值怎么樣、高于這個數值怎么樣,有點兒腦筋的人似乎都能做出判斷——考慮進動態的因素,PEG就是一個很好的指標,數值1就是高與低、貴與賤的分水嶺,低于這個數值怎么樣、高于這個數值怎么樣,似乎也很好判斷。
但是,事實上,真正能依靠這套理論和方法堅守住自己投資原則的人還是沒有幾個。
這種現象,怎能不值得人們深思呢?
我喜歡估值低的,股息高的,生意模式好而現金流又高的企業。
所以PE、PB、PEG、ROE、凈現比、增長率、股息率這些詞在我的文章里到處都是。
具體到股市投資,我給出了一條非常有TTB特色的道路:低估值+高股息。我在《投資大白話》中有專門的介紹和論述,有網友把我歸納總結的這套選股方法叫作“兩低一高一適度”。嗯,不錯,我很認同。
但是這套方法顯然還有不足——有朋友說得好:要是光看市盈率市凈率就能炒好股,那炒股也太特瑪簡單了。
說得好,我同意!
所以,我才會另辟一章,專門介紹我的股市盈利之道:在熊市中建倉優質低估藍籌,然后尋找到成長性和彈性更高的標的,每年通過高股息帶來的流動性,不停地向股性更高的標的上加倉位,最終把自己的倉位調整成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狀態。
這些年,我就是這樣干的。我自己的感覺,還不錯。
PEG=PE除以凈利增長速度
股票的合理價格=股息率/法定存款利率*現股價
股息率=每股股息除以每股股票價格
,我們得到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理論那里尋找答案:格氏認為,正確的投資方式,是在現實的股價低于預估的合理價格的三分之二位時進行買入。打6至7折
2、格雷厄姆估值公式企業價值=當前(普通)收益×(8.5+預期年增長率×2)
騰騰爸的股息率估值方法
企業合理價值=股息率÷社會無風險利率×現股價
分析這些估值模型,我們發現,至少有三方面工作我們是可以嘗試著去做的——我稱這三點為“估值三要素”:
(1)靜態的估值計算:比如企業當期的PE、PB、PS、PEG等數據,都可以精確的計算。
靜態的估值是比對和分析未來動態估值的一把標尺。這個我們可以做到。
(2)企業的經營前景分析:這一點,應該說是對企業未來值進行估算的關鍵和核心,也是難點、疑點之所在,但是,長期和深入地跟蹤一家企業,讓這種分析成為了一種可能。
我的意思是,我們可能不能精確地預見到企業的未來,但長期和深入的追蹤下,可以大致地接近事實真相。
正如上文提到的:研究的深度決定了假設的真度。
(3)投資時限界定下的估值推算:正如我上文所展示的那樣,任何一個估值模型,當假設性條件設定后,估值推算就從藝術問題變成了數學問題。
做完上述三個步驟,或者說實現了估值三要素之后,你用靜態的估值和動態的估值進行一下對比,現在的股價是否具有投資價值,大致就可以推算出來了。
永遠不要忘記騰騰爸在書中為大家推薦的組合原則——“三五個板塊,六七只個股”防止看走眼。
管理層認真負責,不盲目擴張,說話算話。
1.組合原則:三五個板塊,六七個個股
看好一只股票,最多讓它占總倉位的20%—40%。
投資價值、組合倉位、后續資金,這是決定我們能否繼續加買一只股票的三大基本因素。
投資的兩個核心要素,一個叫品質,一個叫估值。
品質就是看這家企業賺不賺錢,以及將來賺不賺錢。
估值就是看市場給這家企業的報價貴不貴。
2.低估值,高股息,穩定經營,適當成長。
3.逆向思維:高點冷靜,低點興奮。投資還要有底線思維。
一次又一次的市場事實證明:市場的短期走勢,只與大眾的情緒有關。
市場反復地論證了一個基本的事實:股市在估值不高基礎上的下跌,是機會而不是風險。碰到這樣的情形,投資者理性的做法,就是尋找到好的股票,越跌越買——如果手無余錢,那就堅持住自己手中已有的廉價籌碼。
4.新手入市,一定要留下孩子的奶粉錢,一定要留下老婆的化妝費,一定要留下老人的醫藥費;千萬不要賣房炒股,千萬不要辭職炒股,千萬不要借錢炒股。頂多拿出全部積蓄的四分之一、最多不超過三分之一的部分進行股市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