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瞞天過海之計,肖一茗看來早已腹稿在胸,他未做任何思考和停頓就溜光水滑地講了出來,幾個“聽眾”都如聽了一段帶驚堂木的說書一樣精彩,不由得一個個地向他豎起了大拇指,但也都不約而同地沒有發出聲音,緊接著,那個滄桑之聲伴隨著一聲長嘆又傳來:
“唉!想我被這陳平小兒使計算計,不得不離開項王,孤老還鄉,客死羈途,真所謂天滅我也,有一種棋局,叫作兩敗俱輸。天與弗取,自取其咎!”肖一茗這時才故作驚奇地問道:
“您是范增?”那人哈哈大笑:
“你不是早就知道了嗎?”肖一茗贊道:
“您活了七十三歲,史稱好為奇計,項羽視之為‘國寶’,尊稱為亞父。曾為項羽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可惜,最后卻中了陳平的反間計,不得不離開。但這也怪不得您啊,誰讓您追隨的人是項羽呢?
成為一方統帥,當然是項羽的夢想。生當作人杰,項羽是個英雄,但是沒有容人之量。因此手下大將紛紛出走。先說英布本是豪杰,后來被秦始皇逼的落草為寇,是被人陷害的。項羽幫他殺了陷害他的人,英布就歸順了。
后彭城之戰后,英布終于背叛了項羽,成為劉邦手下一員猛將。再說韓信,本是項羽手下的執戟郎,后來經過蕭何夏侯嬰等人的推薦,成為劉邦的大將軍,為滅掉項羽立下汗馬功勞。
然后陳平,本是項羽手下謀士,因見項羽不是開創大業的人,只身前往蜀漢,成為劉邦的重要謀臣。此時項羽對手下將信將疑,杯弓蛇影,看到自己一起多年出深入死的戰友,都已投降劉邦,更對其他人等也不放心。
恰好此時張良用下‘為太牢具’的反間計,令項羽對你反目,史書上言您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您一怒而去,才致成了一個天下之憾,若不是您的離去,恐歷史要重新改寫啦!”不想那人爆笑:
“你小子嘴巴很會說話,我早已見識,不過,今天我可不是來聽你夸贊的,來吧,放馬過來,說說我的缺點。”這事要是換了別人,自會客套、推辭兩句,不想肖一茗直接開掛:
“這一呢,你反客為主,不知道只有從心里勸說項羽稱帝,才能最終消滅劉邦,偏偏意氣用事,你以命令的口吻要項羽攻打劉邦:‘急擊勿失’,在酒席上‘數目項王,舉玉以示之者三’,要項羽‘按既定方針辦’。你又擅自布置項莊舞劍,已經造成欲取項羽而代之的客觀影響,項羽本就是只有匹夫之勇,如何敢做亞父的傀儡?
這二呢,你自恃年齡老邁,倚老賣老,忘記了項羽是一方統帥。被項羽尊為‘亞父’后,你與項羽議事時,缺少商討的口吻,而是近乎指令式的。若項羽不能依計行事,你便吹胡子瞪眼,甚至訓斥道:‘豎子不足為謀!’這極大地傷害了項羽的自尊心。
這三,所謂謀士應該知己知彼,用己所長。你過于執拗,一言不合,就死磕到底,不會變通。要知道歷來的君王往往剛愎自用,不知道和君王溝通。項王乃疑你與漢有私,稍奪之權。你卻只會大怒,‘愿賜骸骨歸卒伍’,自斷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