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劉可可這時做了個“暫停”的手勢,陳曌熙才沖沈唯西吐了吐舌頭,不再言語,劉可可接著講道:
“公元前205年,齊王田榮背叛楚國,項王前往攻打齊國,向英布征調軍隊,英布托辭病重不能前往,只派將領帶著幾千人應征。劉邦在彭城打敗楚軍,英布又托辭病重不去輔佐楚國。項羽因此怨恨英布,屢次派使者前去責備英布,并召他前往,英布越發地恐慌,不敢前往。項羽正為北方的齊國、趙國擔心,西邊又憂患劉邦起兵,知交的只有英布,又推重英布的才能,打算親近他、任用他,所以沒有攻打他。
漢三年,劉邦攻打楚國,在彭城展開大規模的戰爭,失利后從梁地撤退,來到虞縣,對身邊親近的人說:‘像你們這些人,不配共同謀劃天下大事。’負責傳達稟報的隨何近前說:‘我不理解陛下說的是什么意思。’劉邦說:‘誰能替我出使淮南,讓他們發動軍隊,背叛楚國,在齊國把項王牽制幾個月,我奪取天下就萬無一失了。’隨何說:‘我請求出使淮南。’劉邦給了他二十人一同出使淮南。
隨何到達后,因為太宰作內主,等了三天也沒能見到英布。隨何趁機游說太宰說:‘英布不召見我,一定認為楚國強大,漢國弱小,這也正是我出使的原因呀。我的話要是說的對呢,那正是英布想聽的;我的話說的不對呢,讓我們二十人躺在砧板之上,在淮南廣場被用斧頭剁死。以表明英布背叛漢國親近楚國之心吧。”太宰這才把話轉告淮南王,淮南王接見了他。
隨何說:‘漢王劉邦派我恭敬地上書英布駕前,我私下感到奇怪的是,您為什么和楚國那么親近?’英布說:‘我面向北邊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隨何說:‘大王和項王都列為諸侯,北向而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一定是認為楚國強大,可以把國家托付給他。項羽攻打齊國時,他親自背負著筑墻的工具,身先士卒,大王應當出動淮南全部人馬,親自率領著他們,做楚軍的前鋒,如今只派四千人去幫助楚國。面北而侍奉人家的臣子,本來是這個樣子嗎?
劉邦在彭城作戰,項王還未曾出兵齊國,您就應該調動淮南所有的人馬,渡過淮河,幫助項羽與劉邦日夜會戰于彭城之下。您擁有萬人之眾,卻沒有一個人渡過淮河,這是垂衣拱手地觀看他們誰勝誰敗。把國家托付給人家的人,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嗎?您掛著歸向楚國的空名,卻想扎扎實實地依靠自己,我私下認為大王這樣做是不可取的。
可是,您不背棄楚國,是認為漢國弱小。楚國的軍隊即使強大,卻背負著天下不義的名聲,因為他背棄盟約而又殺害義帝。可是楚王憑借著戰爭的勝利自認為強大,劉邦收攏諸侯之后,回師駐守城皋、滎陽,從蜀、漢運來糧食,深挖壕溝,高筑壁壘,分兵把守著邊境要塞,楚國要想撤回軍隊,中間有梁國相隔,深入敵人國土八九百里,想打,那么又打不贏,攻城又攻不下,老弱殘兵輾轉運糧千里之外;等到楚國軍隊到達滎陽、成皋,劉邦的軍隊卻堅守不動,進攻又攻不破,退卻又逃不出漢軍的追擊。
所以說楚國的軍隊是不足以依靠的。假使楚軍戰勝了漢軍,那么諸侯們自身危懼,必然要相互救援。一旦楚國強大,恰好會招來天下軍隊的攻擊。所以楚國比不上漢國,那形勢是顯而易見的。如今您不和萬無一失的漢國友好,卻自身托付于危在旦夕的楚國,我私下替您感到疑惑。我不認為淮南的軍隊足夠用來滅亡楚國。只要您出兵背叛楚國,項羽一定會被牽制,只要牽制幾個月,
劉邦奪取天下就可以萬無一失了。我請求給您提著寶劍歸附漢國,劉邦一定會分割土地封賜大王,又何況還有這淮南,淮南必定為您所有啊。因此,劉邦嚴肅地派出使臣,進獻不成熟的計策,希望您認真地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