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都是起源于交易機會的出現。機會,指具有時間性的有利情況。這里講到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時間性,另一方面是有利性。只有具備這兩個條件才是機會,抓住機會的結果就是獲利,如果不能獲利,那么就不能叫作機會。一位法國期貨證券大師總結了自1881年以來,這個行業一百多年的歷史時說:“我們拋開那大多數在證券道路上倒下的人不說,去把那些少數成功者的經驗,尤其是教訓總結來看,發現他們雖然成功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八個字:自律耐心、乘勢待時。”
時間性是機會選擇的第一個要求,任何機會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周期的前提下形成。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機會肯定不是一樣的,同樣,每個交易員的機會也不會是一樣的。日內交易機會和波段交易機會也不會是一樣的,所以說,市場機會是無處不在的,但每個人的機會是不一樣的。當然,這也是不同的市場觀造成的,機會既是時間對我們的要求,也是我們對機會的要求。
獲利性是機會的第二個要求。抓住機會就是為了獲利,從這個方面來說,機會應該包括兩部分內容:進和出。機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只有完成兩個方面的動作,才算是把握了機會。比如,很多貪官工作的前期不是不努力,最后卻身敗名裂,顯然,這也不能稱為把握住人生的機會,交易機會也是如此。把握了進場的機會,并沒有把握好出場的機會,最后也只能是空歡喜一場,來回坐了一下電梯而已。
機會是等來的,并不是隨便就能抓住的。康德的“人為自然立法”的思想就是先構建機會出現的框架,然后才去尋找機會的出現,“唯有忍者能其賢”說的也是這樣的道理。每個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為無法把握太多的機會,只能等待屬于自己的機會出現。而自己的機會肯定是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才有可能出現,否則,騎上大牛股,照樣有人虧錢。
機會是在個人能力范圍內出現的。在自己能力范圍內交易,幾乎是所有大師的選擇。巴菲特并沒有在網絡股瘋狂的時候買進網絡股,也沒有在中石油漲的時候繼續持有中石油的股票,原因只是因為他看不懂,也不在他的能力范圍內。能力范圍基本上由兩個概念來界定:一是思維能力,另一個是實際操作能力。前者是精神,后者是物質。當然,肯定不能用故步自封來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