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膴膴樓上
  • 周政文
  • 5926字
  • 2021-02-04 18:10:15

二、樓上的文化含蘊

樓上周氏家族在500余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是以耕讀文化為特點的傳統村落。而樓上古寨是中國明清時期貴州漢族移民發展史上的經典樣式與活態例證,是家族文化、耕讀文化與貴州本地文化融合共生、高度發展的典型代表,有著深厚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

在歷史上,樓上所在地是夜郎故地,是百濮、氐羌、南蠻、濮越及苗、漢、土家等族系的交互匯聚之地,又是歷代屯軍之所,更是歷代中原各民族避難遷徙的要道之一。各民族之間的長期交往和相互融匯、文化習俗的相互融合、文化意識和觀念上的相互影響,使得樓上周氏家族所居之地的風俗、文化具有歷史匯融性和多元性等文化特點。樓上周氏家族文化,同樣也是江南、巴蜀、荊湘文化與西南少數民族文化所生發形成的文化奇葩,特別是其耕讀文化,是人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一個典型。

在500多年的耕讀生活中,周氏家族始終傳承周公之禮,崇尚儒道之學,融合思、石兩地民族習俗,并由此生發、綿延、拓展,所不斷積累而成的文化。歸結起來,在于敬天地自然、敬祖宗祖訓、敬文化教育等,在敬畏中又凝聚,逐步生發,形成了一種敬畏文化。周氏家族始終以敬畏之心來對待自然、社會及生活,并通過家族耕讀生活表現出來。其耕讀目的,在于通過耕以足衣食、讀以養身心,因而,人生有著落,內心有存放,精神有追求。在生活及行為中,逐步形成一些家族的內在邏輯,包括敬畏一心、耕讀有則、至公是守、禮讓是序、睦鄰友好、扶危救難、家族一體等風尚與規范。

對傳統文化尊重,對家族自身的文化發展,對家族的治理,對家族價值觀的確立、肯定與努力踐行,是樓上周氏家族發展綿延的根本。在生存繁衍及家園建造中,對天地自然敬畏與道法自然的運用、對祖先禮敬、對教育重視、對族識凝聚、對人情濃厚,已成為一代代人價值的內化和對生命的深刻領悟。這些是樓上周氏祖先留給子孫最寶貴和豐厚的精神資產。其中許多思想觀念,對當代人的生產、生活和思想都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其家族所蘊含的文化特征表現在:

敬祖宗,感恩澤

樓上周氏是一個十分崇敬祖先的家族,其村落的核心是宗族祠堂,對祖宗、祖訓,始終心存敬畏。族有宗祠供奉祖先,家有香堂敬仰先人。樓上周氏分別建有宗祠和昭宗祠。現存的樓上周氏宗祠,建于清代光緒十九年(1893),用以供奉、祭祀周氏歷代祖先,同時也是家族治理議事、調解紛爭、處理族事的重要場所之一。

敬祖宗還表現在為祖先立碑修墓和每年的清明祭祖活動。周氏家族500多年來,從一世祖而下,所有祖墓都立有石碑,每年在清明都要舉行清明會,進行祭祀緬懷。在清明期間,每家都要對祖墓進行修理、壘砌。周氏家族自明清以來,一直靠勤勞與節儉生活,再苦再累,也敬祖為先,不包墳也要立碑,以此表達子孫對先祖的感懷與敬仰之心,可謂是至誠至恭、獨特而深厚的。

敬天地,禮神明

周氏家族一直保持敬天地、禮神明的信仰。從明代萬歷年間開始,先后建有梓潼閣、觀音堂、小屯寺、各糧寺、三個文昌閣、觀音閣、兩座城隍廟、魁星閣、川祖廟、許仙廟、土地廟、山王廟、龍王廟等一系列的文化建筑。在周氏家族中,富裕人家少有,其修房造屋非常節儉素樸,但對修建文化建筑,卻不遺余力,所需財力物力,也是現在難以想象的。這種崇尚文化之概,從中可見一斑。

周氏家族,從四世周國禎始,因外任歸家,數日七子俱亡,于是晏然悔悟,敬天地,禮神明,救難濟急,無善不為,并日日于梓潼閣中修齋念佛,還要求子孫始終堅守。其后周氏家族除耕讀之外,修齋敬神,補路修橋,布施急難,朔望神誕,盡禮誠拜,世代不移。而對天地自然,對祖宗祖訓的敬畏之心,無論時代如何推移演進,周氏家族傳承有序,始終如一,對祖宗敬仰,對先人的祭掃,那種感恩與敬懷,是根深蒂固的。

遵祖訓,思傳承

樓上周氏家族的祖訓、庭訓、遺訓等代代相傳相守。周氏家訓多以口頭教子、臨終遺囑等形式傳承,世代必須遵循家訓。最初的家訓,是周氏第四世祖周國禎所立,并賜封子孫及后代:“不愿兒孫去為官,唯愿兒孫個個賢。”自此而下,世代謹遵,持守不悖,不求做官,只問耕田讀書。周國禎立此家訓后,并推行“勤、儉、忍、讓、孝、禮、義、耕、讀”等處世治家之道,并作為遺訓傳于后代。

周氏家族還重視家訓及家族歷史文化傳承與發展。到了清乾隆年間,周氏第六代文人代表周易認為“人生最大樂事,莫過于子孝孫賢,而孝子賢孫都由祖宗積德而來”。因此,他特別注重祖德的積累和文化推播,將祖德之范、訓誨之言,囑之子孫,形成文字,傳載于族譜。周氏明清以來,從周易開始倡導,周興元、周之翰等編修族譜,通過族譜記載著家族發展的歷史沿革、祖德、族規、族訓等,作為家族的歷史文獻、家族檔案、家族記憶,加以珍視和傳承恪守。

崇教育,守耕讀

樓上周氏從梓潼閣、文昌閣、魁星閣等廟宇文化修建,明末清初,各種私塾應時而開,遍及族里,倡讀促耕,養賢樹范,舉全族之力而為之。在明清,特別是清中后期,周氏家族利用梓潼閣作為族人的庠序之所,用于辦學或開設書院。周氏家族的子弟普遍受到了應有的詩禮之教,使周氏家族中,有許多人都能成為明理正直的賢人。

在周氏家族的教育風尚中,六世周易夫婦苦心齊力,訓誨有方,事跡最為典型,其四子一婿及五孫都考上秀才,有“九子十秀才”之稱。之后,其重教之風,從未間斷,并一直保留著“有廬舍以避風雨,有桑田以給衣食,有學校以治身心”的耕讀傳統。其祖訓之“讀”,不是為求取功名,而是明禮義、治身心,知情達理以做賢人。在治家、處事、立身等方面,其所保留的詩禮傳家、耕讀相尚、正直誠信、忠孝慈愛、謙和寬恕、與人為善等風尚,又無不含蘊著農耕文明那種詩意的、含蓄的、樸素的人生智慧和處世哲學。

樓上周氏耕讀并重,以詩書為業,雖然生活樸素,卻能讀書習藝,家庭無論貧富,都重視對子女教育及文化熏陶,使得明清兩代賢人輩出,風規遐邇。周氏家族中幾乎人人都能寫得一手好字,年年春節,家家戶戶書寫春聯,上至耄耋,下至稚童,形成風尚,自娛自賞,樂在其中。可以說周氏家族重視讀書,已深入族人之心,每家每戶對教育重視都是不遺余力的,有“窮不丟書,富不丟豬”之守。

重親情,凝意識

血緣是樓上周氏最自然的聯系,親情是其共有而深沉的感情。因此,周氏以血緣親情凝聚著無比強大的家族意志力,而血緣親情與家族文化也脈脈不斷地發展著,有著內涵深邃的文化標志。

周氏是一個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族社會形態,其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制社會生存方式,有著濃厚的血緣親情。在其家族500年來的生存狀態及家族意識中,家族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家族文化建設,學校、廟宇、橋梁、道路、溝渠、生態,都是家族凝聚意識的產物。特別是在烽煙、匪患嚴重的清末民初,因意識凝聚而家族一心,抵御外侵,使家族受損減少許多。再如古寨建成幾百年時間,只要發生火災,全寨出動,只需五至十分鐘,即將火勢撲滅,而避免了多起火災。這也是至今古寨保存完好的原因。

尚禮義,守孝道

周氏家族500年來,一直秉承祖訓,始終以“師三代遺風,親睦友助,本分持身,以孝以友,忍讓為先,以耕讀肇根底,以禮義作門戶,于己從嚴,待人從寬”等作為周氏家族行為準則。因周氏家族是周代周公旦的后裔,所以,事事必以周禮為規范,以此作為責任與使命,傳承推揚周公之禮,并自然而然形成許多禮義之道,一切族事必講禮節秩序,必遵族規家訓;所有族人必須遵守行必仁義、待必寬厚、交必誠信、處必相幫、友必互助等家族規范。

孝悌仁愛,同樣是周氏家族形成的良好傳統。對族中孤寡老弱的生活,族中有多項措施予以保證。一是有兄弟叔伯,則由其承擔撫養責任;無者,則親支承擔;而無親支者,族中有能力者,則義務承擔;無義務承擔,則由族中義田、義倉救濟,或全族捐濟,總之生養必育、病老必養,愛幼尊長,蔚然代代相尚。

周氏家族長期通過教育、生活、娛樂,不斷地、不同形式地宣揚孝道之風,用歷史上的家族中的典型進行教化熏染,積德積善,行孝必彰,這樣代代相續,“子有孝敬之行,孫必有敬子之思”,凡是家族中不孝之子,有族規相約束外,還族起而譴責之。

強族治,求和諧

樓上周氏家族是一個善于統籌管理、自治有聲的家族。對于一個家族的管理而言,幾十年,或幾代人,這是比較容易的,但十幾代人沿襲至今,能和諧相處,能形成統一而凝聚的家族社會,這是極為不易之事。

明清時期,家族實行有效管理,在以德治族的基礎上,實行家族的族長委員會的管理方式,也是利用儒家思想對家族治理的一種范式。其表現在治族在于治人,治人在于治心。在管理自治的過程中,家族不僅通過詩書禮樂來熏養子孫,并不斷利用家族化的習俗風尚、道德規范來進行有效約束,更是推行并樹立“人人是賢人”,使之形成恭儉孝悌、明德知物、知恥達理,心中有家人、有家族、有他人、有禮義、有廉恥、有仁善、有誠信等意識行為,實現家和家族的穩定與和諧。在處理家與族的關系中,強調壓縮私利,放大公益,人人遵守,使家族生活有理、有序、有節、有度、有制,達到家族和諧樂融,形成人與人之間和諧相尚、睦鄰友好關系。這也是樓上鄉規族約得以有效施行,有序傳承與延續的重要原因。

由于周氏家族人口劇增,村居逐步擴大,耕地、山林、水源、宅基地等問題層出不窮,支派關系也變得紛繁,凡是族中事務、紛爭與矛盾,必須化解與調和。如何化解紛爭,誰來調和,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周氏治族所重者,以德為本,以直為方,并依靠族中德高望重者,來秉公裁決,不偏不倚,使矛盾化解,雙方信服,使得家族內部管理不留后患,思慮長遠。

明清以來,家族化的自治管理,在樓上得以很好推行,大量家族賢能直接參與家族的管理和村落建設,不僅凝聚家族意識、規范家族風范,逐步實踐運用家族自治,來有效地教化和管理家族,也增強了家族集體的自治能力,實現了明清以來一種不同于官方儒學的家族自治管理,并解決了政府長期難以實現村族管理的困局。這些做法提高了樓上周氏家族的文化形質,使得樓上周氏家族達到了和諧統一,因而形成民風淳樸、處事坦率、互助樂處的習尚。

克勤儉,尚精神

勤儉持家、信仰立族,是樓上周氏家族信守不變的治家治族之道,也是其綿綿不衰的原因之一。

樓上周氏,依山而居,地利水源,土少石多,坡坎高低不平,開墾種植,艱辛非常,然而世世代代,憑借勤勞與智慧,或破土筑屋,或壘石砌坎,造田而耕,或修道引渠,皆不計成本,勤勞至極,無與倫比。今天所見之田疇莾莾,起伏錯落,皆石砌土填而成,每個屋基、每根田坎,都歷盡千辛萬苦而不辭。其耕種也因地遠田偏而費力難種,其犁田挖土、施肥入種、薅刨管理、秋收冬藏,可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代代如斯。

古人有言,開其源在于勤,塞其流在于儉。周氏奉行儉為美德,人人知之,人人亦能言之,人人亦能實踐之。其祖訓再三告誡:“至處家之道,勤也儉也忍也。勤而不儉,不如不勤;儉而不勤,不如不儉;勤儉而不忍,不如不勤儉。三者并用,而家道興,且德業由茲成矣。于是家業賴以守,門楣賴以光焉。”

在樓上周氏的修房造屋、居處往來、日用出入等生活中,厲行節儉,從不鋪張,居家建設,即使富余,也以素樸為尚,用材因地制宜,木屋石坎,宜居是則,節儉有方,所以樓上古寨500年家居建設中看不到奢華闊綽之處,再現的是節儉之風。家族文化建設、家族教育開置、家族公共設施、家族娛樂場所、家族生態環境,則不遺余力,竭其所能,人力財物,皆按需足用。其目的在于物質居用,力求簡樸;精神生活,力求豐富與充實,并期待文化與精神上的富有。

周氏于勞作、于物質,可謂勤儉備至,于物質之外,非常注重生活中自娛自樂,或琴棋書畫,或品茗奢談,或吟風弄月,或戲劇燈舞,或節慶會典,其生活有品質,情趣富追求,人生有信仰,心中有夢想,家族有望境。

法自然,順時序

樓上周氏家族,聚族而居,雖處于群山環抱之中,崇尚自然法則,然能因勢因地,依山傍水而居,并與周邊的山林、農田、河流自然銜接,相互融合,形成具有獨特的適應環境、保護環境、利用環境的意識與智慧,無不體現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無論是家園建設,還是農田開既墾、生態自然的保護與利用,更體現其合理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從水源利用與灌溉而論,全族根據地形地利,從火石丫、白巖、消坑田、黃泥田、古寨、官塘、涼水井、上苗寨至燈山,筑有山塘20多個,開溝引渠無數以利灌溉。因此,在河邊、沿溪溝泉澗之處,多置碾碓、建造舀水車,在山水集中之坳口、彎灣、坡坨、凼凼處,修筑大小不同的水塘或堰塘等,特別是閣坳口所筑山塘,因古寨東面沒有溝渠排水,除蓄水灌溉外,還起到最大防洪作用。樓上古寨處于整座大山下部,春夏之季,暴水傾盆而至時,山洪因山塘吞吐調節,使田土家園不被山洪沖毀。同時,此塘處于梓潼閣、戲樓旁邊,還可為防火提供水源,甚至在暑夏還可引水為牲畜飲用、滾澡消暑等作用。而在山塘堤邊植樹護塘,山塘中或草或荷或蒲,每每春秋之際,一池樹影,極為美觀。通過對自然守護與利用,逐步實現了人與山、水、田、林、塘之間相互依存、互為和諧的統一,使得樓上500多年來,未發生過洪災、火災、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樓上周氏不僅充分利用自然,而且遵循自然規律與節律,春種秋收冬藏,皆能夠同自然的物候節律保持緊密而內在的聯系。各因其時,井然有序,甚至生活中的習慣、勞作、飲食、起居、娛樂無不保持一種遠古的、質樸的,又是與自然節律廣泛相融的聯系,深層次地和諧統一。在其生存繁衍中,對自然崇尚不息,參贊化育,感應自然,順應自然,善待自然,實現與自然相生相融,與自然節律和諧、統一的運行規律。

居望境,美園林

樓上周氏對家園的建設可謂匠心獨運之極致。其家園與文化景觀建設,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境界,特別是古寨,最富魅力。一是精湛的家園藝術所蘊含的藝術思想、美學境界和藝術方法;二是無論在建筑形式、構造手法,還是在工藝制作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傳承的工藝水平,極具審美價值和普遍宜居價值;三是對人居環境建設的審美理想,對自然環境及其生態的保護,無不體現其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相處,與山水田園相守相望的境域。

周氏以梓潼閣為核心的家族園林建設,更是作為一種大空間尺度的綜合性文化藝術的載體,它本身就含納或聚積著豐富眾多的藝術文化門類,其中至少包括建筑、繪畫、哲學、文學、園藝、各種工藝美術及日常起居所包含的各種生活藝術、節俗和禮俗等,融匯交織,形成了完整體系、發展脈絡與精神內涵。

樓上周氏家園,有著非常和諧而又具有自然韻致的家園體系的特點,以及可觸可感的古典園林一樣的景觀魅力,那無處不在的美景,使民居建筑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通過筑塘蓄水、植樹建亭,使古寨四面皆成天然畫卷,步移景換,處處可觀,而應接不暇。

樓上通過長期的人文積累,對山水田園進行多種多樣的文化賦予,豐富其人文內涵,逐步將樓上之景,進行提煉概括,又不斷充實豐富,再濃縮、再賦予而升華成為今天的“樓上十二景”“漻崄河十二景”等著名景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顺市| 和平区| 文成县| 襄汾县| 新干县| 玉树县| 华宁县| 治多县| 莎车县| 云龙县| 同仁县| 峨边| 育儿| 葫芦岛市| 江山市| 南开区| 平塘县| 桃源县| 修水县| 南昌市| 天气| 鸡泽县| 铜梁县| 北宁市| 崇州市| 宣化县| 兖州市| 鹤峰县| 漳浦县| 商城县| 吉安县| 若羌县| 临湘市| 黑龙江省| 防城港市| 公主岭市| 松原市| 石阡县| 革吉县| 河西区| 偏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