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 第一沙皇——伊凡大帝

終于看到“沙皇”這兩個字了。這一篇,我們講的是第一個自稱“沙皇”的大公,瓦西里二世的兒子——伊凡三世。

瓦西里二世一輩子過得顛沛辛苦,兒子伊凡也沒過幾天好日子,東躲西藏總算保住了小命。很小就跟在瓦西里身邊做助理了,12歲參加正式的出征,所以,22歲的伊凡新大公,一點兒也不稚嫩外行。

俄國歷史上大部分的君王都是作風驍悍,大開大合的,伊凡三世卻是個小心謹慎得有點過分的人,都說他是“一顆櫻桃都要分兩半吃”。其實,大家想想也可以理解,他那樣的成長環境,不小心翼翼怎么能活到成人呢?而就是這么個謹小慎微的人,卻是后來那個疆域遼闊的俄羅斯帝國的奠基人,莫斯科公國整合整個羅斯公國完成統一的工作,就是由伊凡三世開始的。

伊凡的國土整合,大致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羅斯國內的占領和擴張;第二部分是跟金帳汗國的了斷和切割;第三部分是自己給自己提升了職務和職稱。

伊凡一上臺,就花錢買下了伏爾加河上游的兩個小公國,基本控制了伏爾加河。此時就整個羅斯公國來說,最有實力的是莫斯科公國,但是最富的肯定還是諾夫哥羅德公國。

前面說過,“瓦西里—希臘”商道凋零,西北部對西歐的貿易興起,諾夫哥羅德公國有地理位置上的優勢,經濟發達。但因為這個位置不產糧食,還要跟羅斯的其他公國買糧,所以想真正超然獨立,不跟羅斯其他公國為伍,也不太容易。

15世紀,諾夫哥羅德這個商業共和國也有點變質,貴族和領主保持了大部分權力,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跟鄰居波蘭—立陶宛公國打得火熱。他們感覺,只要依靠這個鄰居,羅斯不論哪個大公都不敢染指諾夫哥羅德公國。

雖然半獨立,但根據之前與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世的條約,諾夫哥羅德公國承認莫斯科大公是老板,如今跟波蘭—立陶宛結盟,顯然是里通外國破壞和諧。這讓伊凡三世有了對它出兵的借口。

1471年,伊凡帶著幾千軍隊在舍隆河與諾夫哥羅德幾萬大軍交戰,冷兵器時代,生活太好的地方出不了好兵,諾夫哥羅德人的日子安逸慣了,對打仗毫無心得,伊凡三世不費力氣就取得了勝利,而且是大勝,超過3萬諾夫哥羅德士兵丟掉了性命。

此戰后,莫斯科的親貴們一致要求伊凡三世乘勝殺進諾夫哥羅德,將這里徹底收復。伊凡謹慎的性格起了作用,他覺得,如果這樣霸橫進軍,真的吃掉諾夫哥羅德,百姓也不會馴服,他們如果拉上波蘭—立陶宛一起反抗,戰爭規模就大發了。

所以,伊凡三世的想法是招安,只要對莫斯科臣服,認可領導,并跟波蘭—立陶宛斷絕關系,以后諾夫哥羅德馬照樣跑,舞照樣跳,日子一樣很逍遙。

這是某種政治智慧,伊凡三世達到了目的,諾夫哥羅德人感覺莫斯科大公心胸寬闊有擔待,靠譜,可以托庇。于是,公國內就分出了兩派,一派還是堅持跟波蘭—立陶宛結盟,另一派則認為應該回到羅斯,奉伊凡三世為主。

又打又拉,伊凡三世在諾夫哥羅德取得了一定數量的支持,1477年,親立陶宛的勢力又想惹事時,伊凡三世再次果斷出兵,在幾乎沒有遭遇抵抗之下,包圍了諾夫哥羅德。城內的親立陶宛勢力知道無力回天,只好接受了伊凡三世的兼并,如此一來,莫斯科公國就以極好的胃口吞掉了諾夫哥羅德這條肥美的大魚。

伊凡三世的實力翻倍,其他羅斯公國內的敵人更不值一哂了。1484年,莫斯科公國的世仇——特維爾公國也想跟立陶宛勾結,伊凡三世就在第二年出兵占領了特維爾。隨后,伊凡將諾夫哥羅德和特維爾公國中,所有對大公不肖,跟立陶宛曖昧,立場不堅定,心思很叵測的領主貴族們,移民的移民,搬遷的搬遷,放逐到莫斯科公國的各地區,讓他們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被監視;再將那些無限忠于自己的莫斯科領主轉移到這兩個公國,加強那里的管理。

莫斯科公國以暴發的姿態壯大,上級機關——金帳汗國肯定著急,急歸急,他抽不出空來收拾莫斯科,自己正焦頭爛額呢。

作為一個擁有世界霸權的大帝國,蒙古動作很狂野,技術很粗糙。他們開疆辟土,擴張地盤無人能敵,但是發展社會經濟文化則是一塌糊涂。統治時間長了,這樣的國家就危機重重。15世紀,因為內部的爭斗,金帳汗國分裂。分離出來好幾個汗國,原來金帳汗國的中央,只剩了不大的一片疆域,被稱為大帳汗國,繼續向羅斯各地征收貢賦。

其實,伊凡三世接班后,基本就不太向大帳汗國繳稅了,隔三岔五地,打點禮物送給汗國的高層,有點像打發叫花子。

大帳汗國的阿合馬汗登基后,對莫斯科這種行為非常不滿,做了幾次要過去打架的動作,伊凡三世都毫不客氣地表示:來吧,我等你!阿合馬汗如今哪有早年蒙古大汗們的神勇,看著莫斯科兵強馬壯的,居然不敢上去硬碰,最后,他選擇了跟羅斯其他小公國一樣的辦法,拉攏伊凡三世的勁敵,也就是波蘭—立陶宛,說好結伙尋莫斯科的晦氣。

莫斯科有勁敵,大帳汗國也有勁敵啊,比如跟他分裂獨立后的克里木汗國。一番勾結后,伊凡三世跟克里木汗國簽訂了條約,約定:只要大帳汗國進攻莫斯科,克里木汗國就幫著牽制立陶宛。

決裂發生在1478年,這一年,伊凡三世就正式宣布,以后不再給大帳汗國進貢了。1480年,被激怒的阿合馬汗親率重兵趕來,這次他預備打真的了。在烏格拉河(奧卡河的支流)兩岸,兩軍對峙,阿合馬汗等待他的立陶宛盟軍。

雖然之前阿合馬汗三次亮劍,伊凡三世都給予了很強硬的回應,可看到蒙古騎兵真的殺氣騰騰而來,伊凡三世心里又打鼓了。諾夫哥羅德公國初定,局勢飄搖,整個羅斯被蒙古人占領壓迫二百多年,真要正面較量的時候,很多人心理上都很膽怯。

兩軍對峙階段,伊凡三世在前線轉了一圈就跑回莫斯科了,態度很猶疑,貌似還想下令退兵道歉,重新跟蒙古的領導們修好。好在莫斯科公國的高層還是有點血性,都到這個時候了,死活只能硬著頭皮上,作為大公,你怎么能說跑就跑呢?主教、領主、貴族、市民輪番上陣給大公打氣,鼓勁。最爭氣的是羅斯的士兵,雖然大公跑了,他們還是堅定地守在河邊,打退了蒙古人的幾輪進攻,將這個對峙的局面維持到了寒冷的冬天。

前面說過,蒙古軍隊是地球上唯一在隆冬季節攻入羅斯腹地并取得勝利的軍隊,在蒙古騎兵看來,冰封的河面最有利于他們的渡河戰,省卻了搶奪渡口或者搭橋那些啰唆事。大帳汗國的蒙古軍隊顯然是退化了,作為一個草原游牧民族,居然開始怕冷了。糧草匱乏,冬衣單薄,阿合馬汗有點堅持不住了,他的盟友立陶宛呢?人家不是忙著對付克里木汗國嗎,而且此時他們國內也亂著呢。

說起來,這場終結了240年屈辱歷史的大戰,根本就沒正式打起來,雙方隔著河看了幾個月,終于痛下決心辦理了離婚手續。11月11日,阿合馬汗最凄清的光棍節,他不得不承認,他被他的羅斯屬民拋棄了,永遠失去了這片土地。可憐的是,拋棄他的不光是羅斯人,回家后,阿合馬汗遭遇西伯利亞汗國的攻擊,被殺。幾年后,大帳汗國被克里木汗國所滅,羅斯終于徹底獲得了獨立。


烏格拉河對峙戰,伊凡三世中途溜號,很沒面子,然而膽子大不如運氣好,總結伊凡三世的一生,你不能不感嘆,他的確是個運氣很好的人。

大約在1469年,伊凡三世的老婆死了。莫斯科大公要續弦,全羅斯的姑娘都可以選,讓伊凡沒想到的是,有個更尊貴的姑娘看中了他。

還記得拜占庭嗎?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的巨型大炮終于攻克了君士坦丁堡神話般的城墻,東羅馬末代君主君士坦丁十一世力戰殉國。君十一的弟弟帶著兩個兒子一個女兒跑到了羅馬,此后的日子就在天主教廷的庇護下生活。彈指一算,拜占庭末代公主索菲亞,此時已經14歲了。

羅馬滅亡了也是羅馬,索菲亞公主再落魄也是羅馬公主。當時很多西歐達官貴人公子騎士都向教皇要求娶索菲亞為妻。這些求婚,教皇沒答應,公主自己也沒答應,因為兩人都知道,公主的婚事,一定要產生相應的政治價值。

聽說伊凡三世成了鰥夫,教皇趕緊提議,讓索菲亞嫁入莫斯科,成為大公夫人。

天主教皇怎么會這么關心一個東正教大公的婚事呢?當然有目的。奧斯曼土耳其打下拜占庭后,向整個歐洲露出了一絲邪魅的冷笑,天主教世界已經明顯感受到了寒意。

拜占庭晚期,為了取得西方世界的軍事援助,不得不低頭同意了跟天主教的合并(《羅馬帝國:霸主養成記》之四十),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承認被羅馬招安。羅斯的東正教卻不買賬,他們抵死不從,甚至不惜跟君士坦丁堡的教廷決裂,從那時起,羅斯的東正教廷就稱自己才是東正教正統和領袖,而羅斯東正教的大本營,此時已由原來的基輔搬入了莫斯科。

教皇的意思是,伊凡三世既然是東正教的老大,娶回東正教的公主索菲亞,就是君士坦丁堡的繼承人了,正應該報仇雪恨,替整個西歐阻擋奧斯曼土耳其的穆斯林大軍。

經過蒙古240年的統治,西歐對羅斯的了解不過是冰天雪地中一個落后愚昧的窮國,不開化,不文明,整個一頭粗笨北極熊。索菲亞公主生在君士坦丁堡長在羅馬,她看慣的是高度文明,絢爛多彩的大都市,在她的想象中,莫斯科是個鳥不生蛋烏龜不上岸的地方。可是,對于教皇的提議,索菲亞公主居然就答應了,讓西歐那些倜儻的貴族騎士們跌了一地的眼鏡!

羅斯公國一直視拜占庭的公主如同天上的星辰,如今仙女下凡,豈有拒絕的?1472年,索菲亞公主嫁進了莫斯科,隨同她而來的,是大批希臘和羅馬的學者工匠,攜帶著大量書籍、資料、藝術品,肯定都是羅斯人從來沒見過的大世面。

其中最值錢的,是索菲亞公主一直隨身攜帶的雙頭鷹徽,雖然亡了國,這個東羅馬帝國的標志一直被索菲亞公主仔細地收藏,她想的是,她的男人,要繼承這只雙頭鷹,再造一個輝煌的羅馬帝國。

懷著復興祖國的目的,索菲亞公主從洞房花燭夜起就不斷地給伊凡三世洗腦、上課,終于把老公教化出來了。這個莫斯科的小王公每天就著烤土豆喝兩口燒刀子,就突然感覺自己被羅馬帝王附體,肩負羅馬帝國的復興大任,不能迷迷糊糊,應該積極要求進步。此后,雙頭鷹標記被結合進羅斯的標志里,羅斯國是羅馬帝國的延續,是“第三羅馬”,伊凡三世就是愷撒,“愷撒”這個詞,被當地方言修飾了一下,羅斯大公以后就變成“沙皇”了。

一般認為,伊凡三世這么謹慎的人后來如此激進擴張,要一統江山,還跟蒙古人決裂,都是被索菲亞鼓動的。不過,找土耳其報仇這件事,伊凡三世只能對教皇說:“想拿俺們當槍使,你當俺們北方人彪啊?”(“彪”在東北話里就是“傻”的意思。)


沙皇就沙皇吧,趕走了蒙古人,合并了羅斯的國土,伊凡三世叫什么都不過分,歷史書上還叫他大帝呢,俄羅斯歷史上第一位大帝。

大帝對羅斯的貢獻很顯著,240年的蒙古統治對俄羅斯有貢獻嗎?

總結蒙古對俄羅斯歷史的影響啊,所有歷史書一邊倒,幾乎都說,這240年,就是倒退和破壞。蒙古帝國在人類所有的擴張征伐中,是幅度最大的,也是破壞最大的。

破壞歸破壞,其他的帝國在擴張中還連帶推廣自己的文明,蒙古是只管破壞,毫無建設可言,所以他們消失在歷史塵煙中時,除了那些殘酷霸道的戰爭場面,幾乎沒給人類留下特別值得紀念的文化和文明。

而對俄羅斯的影響,在研究這段歷史的學說中,一派認為,蒙古人使完全西化的羅斯東方化,從一個純粹的西方國家變成了一個東西方之間糾結的國家;另一派認為沒那么嚴重,俄羅斯變成東西方國家的原因是受拜占庭的影響。兩派爭執不休,沒有結論,反正歷史學家就是干這個的,讓他們吵去吧。

不過,俄國人對蒙古人有兩件事值得感激:一、金帳汗國的國教是伊斯蘭教,是從薩滿教轉過來,在統治羅斯公國時,他們并沒有強制要求俄羅斯轉信伊斯蘭教。就是因為一直堅持信奉東正教,總算讓這個被蒙古摧殘,一直分崩離析的國度保持了點人文的連續性。所以啊,伏特加和東正教對俄羅斯是頂重要的東西。二、羅斯公國接受了東正教,在國家制度方面也努力向拜占庭學習,大體上還是西方的東西。可自從老板換了人,蒙古人帶來的是東方的文化。因為東西的商道都被蒙古人掌握,所以這段時間,東西方是個互通的管道,東方的人文形態和社會制度伴隨著越來越密集的東西貿易向東北歐輸送過去。而羅斯國內,剛剛領略了西方文明的小皮毛,突然發現,原來在遙遠的東方,還有更發達的國家,更高級的文明。蒙古人從元朝給俄羅斯人帶來了中央集權這個東西,改良了他們的體制。因為蒙古的切斷,西方剛剛萌芽的民主也沒有渠道傳到俄國,當俄國成為一個極端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后,其管理手法怎么看都有華夏民族的烙印,也正是這種高度集中的權力統治,伴隨著莫斯科公國這么一個城堡大的國家一步步成為地球上最大的國家!

當然負面影響肯定是大部分的,13—15世紀,西歐在干什么?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商業發展,許多新興事物開始萌芽。在西歐最蓬勃的這兩個世紀,羅斯人正忙著為基本生存而戰,所以,當1480年俄羅斯終于獨立后,對整個歐洲來說,它就是個三流的落后國家。不過好在這些都是可以慢慢趕上的,就是趕不上,還可以搶啊,羅斯被蒙古人訓練過了,知道生存第一要事就是:擴張!而蒙古人打仗的本事只要學到三成,就夠笑傲江湖了,以后來的戰績看,有羅斯這個徒弟,蒙古人不知道是該自豪還是該痛哭!

巨大的帝國伴隨著擴張逐漸成形,一代又一代霸道無比的沙皇讓西歐重新認識了這頭北極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涿州市| 云梦县| 平陆县| 桑日县| 桂平市| 彭山县| 华宁县| 高碑店市| 河南省| 息烽县| 塘沽区| 谷城县| 拜城县| 抚顺县| 醴陵市| 赤水市| 中宁县| 临朐县| 乳山市| 武冈市| 丹寨县| 隆子县| 延长县| 金塔县| 保德县| 天长市| 呼伦贝尔市| 都昌县| 莒南县| 南溪县| 图木舒克市| 沂南县| 上虞市| 民丰县| 马鞍山市| 金昌市| 海林市| 韩城市| 九江市| 司法| 腾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