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讀羅陳兩位先生的文章
- 學會讀書
- 葉圣陶著 好讀編
- 7199字
- 2020-12-30 15:42:14
閱讀能力的問題
《國文雜志》第二卷第一期刊載羅根澤先生一篇文章,題目是《搶救國文》,篇中從三十一年度高考(指國民黨政府的高等文官考試)國文試卷的成績不好,論到國文該從中學階段搶救。羅先生所舉成績不好的例子共有七個,是從七本試卷中摘錄出來的,不盡是全篇。就例子看,這七個應試者犯了同樣的毛病,就是看不懂題目。題目是《試以近代文明發展之事實,引證〈荀子〉“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之說》,現在先不談這個題目出得有沒有道理,單就理解題目來說,題目說以甲引證乙,就知道出題者的意思以乙為主,要應試者對于乙有所疏解或發揮,然后引甲來證成其說。這兒的乙是《荀子》的話,大學畢業生(具有應高考資格的人)不一定讀過《荀子》,讀過《荀子》不一定讀過含有“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這句話的《天論》,讀過《天論》不一定都記得,也許忘記得干干凈凈了,都是情理中事;然而就字面求理解,大學畢業生似乎不應該辦不到,他們照理應有“了解一般文言文之能力”與“讀解古書之能力”的(這兒引號中的是初高中國文課程標準目標項下的話)。題目上的“從”字、“頌”字、“制”字、“用”字都是尋常用法,與現代文言沒有什么差異;“天”字不指天空,只要想天空怎么能“從”,天空怎么會有所“命”,就可以知道;還有,“甲孰與乙”是個差比句式,表示說話人的意思是乙勝于甲,這種句式在古書中是常見的,所謂“一般文言文”中也有用到的。如果應試者能夠知道這些個,就是沒有讀過《天論》或者讀過而忘記得干干凈凈了,也會理解《荀子》這句話;再把以甲引證乙是什么意思弄清楚,那就完全懂得題目了??墒蔷土_先生所舉的例子看,七個應試者對于《荀子》的話幾乎全不能就字面求理解,“從”字、“頌”字這些個尋常用法都不明白,“天”字多數認作天空,“甲孰與乙”的差比句式竟沒有一個人理會到,對于整個題目以甲引證乙的意思也完全沒有注意。
這是閱讀能力的問題。咱們且不把這個題目認作作文題目,只把它認作閱讀文言的測驗題目,這七個應試者都看不懂,也就是表現了閱讀能力不夠。這個題目一共只有三十個字,憑公道說,實在不是艱深的文言,這還看不懂,對于較長較艱深的文言當然更無法閱讀。在現在這個時代,寫作定要用文言,自然只是一部分人的成見與偏見;但是閱讀文言的能力,至少在受過普通教育與大學教育的人必須養成,這是大家一致、無待辯難的認識。不論學什么科目的學生,在他學習與從業的期間,或多或少,總得與文言乃至所謂古書打交道。如果無法閱讀,遠大的方面且不說,他個人方面就是大大的吃虧??上Я_先生所看高考試卷僅約四百本,不是全份;又沒有就他所看四百本之中作個統計,像所舉七例那樣看不懂題目的,所占百分數究竟有多少。如果所占百分數相當多,那就表示大學畢業生閱讀文言的能力還不夠標準,倒確是個嚴重的問題。教國文的教師知道當前有這么個問題,只要他們有教育熱誠與盡職觀念的話,自當在平時的指導上多加注意。而正受教育與受畢教育的青年知道當前有這么個問題,也得回問自己:“我的閱讀文言的能力夠不夠標準?”不夠標準,看不懂像這兒所舉的題目,也不過考不上高考,做不成官兒罷了,沒有什么了不得;無奈不夠標準也就看不懂文言乃至所謂古書,這就閉塞了一條獲得經驗處理生活的重要途徑(我不說唯一途徑),是無論如何要不得的,必須把它改變過來才成。
題目
八月十六日某報的副刊批評本志第二卷第一期,提及羅先生的文章,中間有這樣的話:“要是一定要救的話,我看還是先把那些出題目的先生救一救的好?!边@話看似過火,細想起來卻有道理。試想出這個題目的人,他預期應試者作出什么樣的文章才認為“合格”?他以為應試者必然讀過《荀子》的《天論》,對于“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非但能夠疏解,而且有所發揮;在疏解一陣發揮一陣之后,這才說到近代文明的發展,控制自然呀,利用自然呀,都是近代人的業績;可是咱們的荀子在很古的時代早已見到了,于是贊嘆一陣,懿歟休哉!這樣作來,一方面是鑒古,一方面又知今,對于“固有文化”既不乏“深切了解”,對于“民族精神”也能夠“發揚光大”,出題目的人大概要慷慨地批上八十分了??墒?,荀子雖然說過“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的話,他到底沒有創造近代文明;荀子想的只是個籠統的觀念,近代文明卻是一件一件具體的事實?,F在把荀子的話與近代文明連在一塊兒,實在不免牽搭之嫌。你要寫得“合格”就不能不這樣牽搭,因為題目把你限制住了。還有,出題目的人預期應試者“懿歟休哉”地贊嘆一陣,這中間隱伏著一段阿Q精神。阿Q精神為什么要不得?就因為他自卑而又自夸,唯其自卑,不得不自夸,用自夸來掩飾自卑,掩飾一下之后,仿佛把心理上自卑的愧恨抹去了,這就無妨“依然故我”地活下去:其弊病在不長進,不要好。咱們要能促進近代文明的發展,在近代文明的發展中有或多或少的功勞,才是長進,才是要好;僅僅說近代文明發展的原理,咱們的荀子老早說過了,因而臉上現出榮耀的神色,這就不免是阿Q的同志。出題目的人卻預期應試者個個是阿Q的同志。應試者是否個個是阿Q的同志,咱們沒有看過試卷,無從知道;可是出題目的人顯然是的,因為他對應試者做過這樣的預期。牽搭,阿Q精神,出題目的人的意識上至少有著這兩項缺陷,可見某報副刊所說“救一救”的話不算過火。其實,他人是無法救的,要救還須自救。覺悟這兩項是缺陷,力求彌補,就是自救了。
現在來談談關于題目的話。咱們有話要說,執筆作文,咱們都有自己的題目。譬如寫一封信,與朋友討論當前的戰局,題目就是“與友人論戰局書”;考察某一家工廠,寫一份報告,題目就是“考察某工廠報告書”;作一篇論文,研究近幾年來物價上漲的情況,題目就是“近幾年來物價上漲的研究”;作一篇小說,敘寫一個男主人公或女主人公初戀的經過,題目就是“初戀”。諸如此類,都是先有一些要說的材料,后有一個標明的題目,這是自然的,順當的。咱們絕不會先定下一個題目,然后去找尋要說的材料。如果這樣,就是勉強要說話,勉強的話又何必說呢?可是,國文課內有寫作練習的項目,由教師出題目;各種考試要測驗應試者的寫作能力,由主試者出題目。練習者與應試者見了題目,就得找尋一些材料來說,也就是勉強要說話,這顯然是不自然不順當的事。要彌補這個缺陷,全靠出題目的人不憑主觀,能夠設身處地,就練習者與應試者著想。出題目的人如能揣度練習者與應試者在某一范圍內應該有話可說,說出來也并不勉強,就從這個范圍內出個題目,那么,練習者與應試者執筆作文,就同自己本來要說話沒有什么兩樣。要說督促練習,唯有出這樣的題目才真是督促練習,因為這可以鼓起寫作的欲望,使練習者體會到有話可說才是有文可寫。要說測驗寫作能力,唯有出這樣的題目才真能測驗寫作能力,因為把要說的話寫得好或不好,才真是寫作能力的好或不好。這兒說的只是尋常不過的話,并無深文大義,頭腦清楚一點的人都會明白。無奈事實上,多數的出題目的人偏不明白。
在小學的階段,出題目的情形似乎還好。一到中學的階段就不然了,尤其是高中的階段,必須練習論說文了,教師還附帶聲明,圓通一點的說“最好作文言”,板方一點的說“非文言不看”。出些什么題目呢?“學而時習之說”“學然后知不足說”“多難興邦說”“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論”,諸如此類。學而時習之,才會熟練,才見切實,這一類的道理也極簡單易曉,未必中學生就懂不得;可是在懂得這一點點之外,還要橫說豎說說出一番話來,寫成一篇文章,就不是個個中學生所能辦到的。那些能夠辦到的,由于體驗得深廣,當然值得贊許;那些不能辦到的,由于他們的體驗僅僅限于“學而時習之”一句話,也不能算不夠格。然而題目既已出了,就是不能辦到的也得搜索枯腸,勉強說一些話來完卷。這簡直是在練習瞎說,還成什么寫作練習?寫作練習的本意原在使練習者不要放過那些要說的值得說的材料,要把那些材料一一寫成文章,而且要寫得恰好;可是寫作練習的題目卻教練習者練習瞎說。這豈不是南轅北轍?并且什么事情都一樣,練習次數多了,行為上總不免受影響。練習瞎說成了習慣,待到自己真個有話要說了,說不定也會牽三搭四來一陣瞎說,這豈不是寫作練習反而妨害了寫作能力,還不如不要練習來得好些?再說,咱們平時會不會蓄著一段意思,想就“學而時習之說”一類的題目作一篇文章?恐怕除了讀書得間,體驗特深的極少數人而外,誰也不會這么想的,就是出題目的人也未必會這么想。總之,這樣的寫作動機極不普遍,然而在國文教室與試場里,這類題目卻極常見。人家問,為什么出這類題目?教師說,各種考試都出這類題目,就不能不練習這類題目。主試人說,向來考試都出這類題目,現在當然也出這類題目。在簡單的答話里,緣由顯然了。練習者一篇一篇地寫作那并無寫作動機的文章,為的是應付考試。一個人一輩子能經歷幾回考試呢?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寫一封信,寫一份報告書,寫一篇論文,寫一篇小說的機會必然多得多,為練習者終身受用計,這類文章的寫作正該著意練習。可是,出題目的人認定“考試第一”,對于這些也就顧不得了。
平時練習這類題目,練習的目標專為應付考試,這是八股時代的傳統。八股是一種考試專用的文體,寫信不用八股,記事傳人不用八股,著書立說不用八股,唯有應試才用八股。這正與咱們自己不會想作一篇“學而時習之說”或者“試以近代文明發展之事實……”,唯有在國文教室與試場里才會遇見這類題目,情形相似。八股據說是代圣人立言,其實是不要你說自己認為要說的值得說的話,你能夠揣摩題目的意旨以及出題目的人的意旨,按著腔拍,咿唔一陣,就算你的本領;如果遇到無可奈何的題目,你能夠無中生有,瞎三話四,卻又丁丁當當的頗有聲調,那更見出你的才情。現在作《學而時習之說》,無非要你把已經由題目限定的意思橫說豎說嘮叨一番,在要你揣摩不要你說自己的話這一點上,豈不正與八股相同?八股在清朝光緒手里就廢止了,八股的傳統卻保留在國文教室與試場里直到如今,這是可怪而不足怪的事。我國人以前不學數學、生物、物理、化學等類的科目,這些科目自然不致也不會承受八股的傳統。我國人以前要學的科目唯有讀書,讀書讀到了家的,成為博學通儒,那只是最少數,而作八股、應考試,卻幾乎是讀書人普遍的目的。現在的讀國文不就是以前的讀書嗎?一般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這么想,于是國文一科把八股的傳統承受下來了。
羅先生的文章中,提出請求三事:一、請求教育當局減少中學國文教員負擔;二、請求中學國文教員選講適合學生程度的文章;三、請求中學學生以相當時間讀、作國文?!秶碾s志》第二卷第三期陳卓如先生的《從〈搶救國文〉說到國文教學》中,表示一點希望:“我只希望現在從事國文教學的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對于學生程度之劣,只有反省懺悔,努力尋求教學上的缺陷與學生的困難,加以糾正?!睘樵鲞M國文教學的效果,維護學生的實益起見,羅陳兩先生說的都是很好的意思。但是我在這兒想補充一些,在寫作教學上,必須絕對擺脫八股的傳統。擺脫了八股的傳統,按照羅先生的說法,“學生以相當時間讀、作國文”,才會逐漸得到進益,否則只是練習瞎說,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擺脫了八股的傳統,按照陳先生的說法“努力尋求教學上的缺陷”,才算真個得到著落,否則只是細枝小節,“糾正”了也未必有多大效果。八股的傳統擺脫了,出出來的題目必然改觀;那必然是練習者與應試者“應該有話可說”的題目,雖然由教師與主試者出出來,卻同練習者與應試者自己本來要說這么一番話一樣。我還要重說一遍,唯有出這樣的題目,在平時才真是督促練習,在考試時才真能測驗寫作能力。
擺脫八股的傳統容易嗎?我想大不容易。我在這兒認真地說,自以為見得不錯。也許有些先生看了,認為胡說八道,他們或者想現在哪兒有什么八股的傳統,或者想八股的傳統也并不壞啊。要希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認為八股的傳統非絕對擺脫不可,我實在不能預言該要多少年。在八股的傳統還沒有擺脫的時候,練習者與應試者只有吃虧,這是無可免的悲劇。可是,自己明白落在悲劇中間,總比糊糊涂涂混下去好些;明白了之后,自己加上努力,未嘗不可以打破悲劇的圈套。單就寫作一事來說,青年們幸而不遇到承受八股傳統的題目,自然最好;如果遇到了這類題目,就該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尤其該知道自己要練習寫作,得走另外的路子,從而認真練習起來。走路有人引導,固然是好;在得不到引導的時候,自個兒也要走去:這是自學的說法。至于寫不好《學而時習之說》,不過得不到及格的分數,寫不好《試以近代文明發展之事實……》,不過考不上高考,做不成官,在我看來,都無關緊要。只要在需要寫信的時候寫得成一封明白暢達的信,在需要作報告書的時候寫得成一份清楚確實的報告書,在意見完成的時候寫得成一篇有條有理的論文,在靈感到來的時候寫得成一篇像模像樣的小說,諸如此類,都是寫作練習的實效,自學的成功。這種實效與成功,將終身受用不盡。
閱讀的材料與方法
羅先生文中所舉七例,其中兩個是:
文明者,文化發展之謂。而文化發展之由,莫不有其所自。其所自出者何?曰道而已耳。夫道之為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僅存于人群意識之中。此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者是。凡天下事物背于此意識者謂之逆,合于此意識者謂之順,順則文化發達而繁衍,逆則文化萎退而滅亡。古之神權文明封建文明之所以見墜于今日,物質文明民主文明之所以勃興于此時者,一逆一順也。然天道靡常,唯圣賢能察而頌之,從而制之。荀子曰,“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其是之謂歟。
舉凡升天航海代步傳情怡心養性啟智迪慧,莫不借科學以克服自然繁榮奇異之各種障礙,以促進人類身心優異之發展。
羅先生評這兩例為“糊涂”。陳先生說“這二段文章從‘國文’觀點來看,實在文通字順。前一個例子最后幾句因作者不了解荀子論‘天’的意思,與‘天道’相混,說得有點冬烘,但文字是通的。但是今日之大學生頭腦冬烘,侈談天道,試問是誰之過?第二個例子,我和羅先生的意見正相反,覺得不但文字通順,而且文氣緊湊而充沛。”我平常想,所謂文字通順包含兩個條件:一是合于語文法,二是合于論理;語文法不是古文筆法,也不是新文學作法,只是我國人口頭筆頭習慣通行的說法,論理不一定要研習某家名學某種邏輯,只要不違背常情常理,說出來能使一般人理解就成。不知道羅陳兩位先生是否同意我這個想頭。如果我這個想頭不錯,那么,羅先生所說“糊涂”就是不合于我所說的第二個條件。陳先生說這兩個例子通順,其實只合于我所說的第一個條件(但前一個例子的“見墜”顯然是錯誤的),而不合于我所說的第二個條件,還是不通順。陳先生也說前一個例子“有點冬烘”,“冬烘”與“糊涂”與“不合論理”實是近似的說法。至于陳先生說第二個例子“不但文字通順,而且文氣緊湊而充沛”,那恐怕只是故意說說的了。
從前一個例子自易想到讀物選材的問題與閱讀方法的問題。羅先生“請求中學國文教員選講適合學生程度的文章”。陳先生說:“今日之大學生頭腦冬烘,侈談天道,試問是誰之過?”這句話多少含著責備讀物選材不得其當的意思。不得其當就是不適合,哪怕讀物本身有很高的價值,對于學生并沒有用處;非但沒有用處,而且很有害處。試看前一個例子,這個作者很讀了些經子,但是說出語來一片糊涂,一派冬烘;雖然這個題目承受著八股的傳統,本來也寫不成什么好文章,但是作者如果沒有讀過經子,沒有雜七夾八記上一大串,僅憑自己的想頭勉強謅一篇,也許不至于這樣糊涂與冬烘。這并不是可笑的事,實在是可慘的事,作者顯然受了經子的害處。單在試卷上表現糊涂與冬烘,還不要緊;只怕習慣成自然,在日常生活上隨時表現糊涂與冬烘,那更慘不勝言了。我曾經聽見一個大學一年級學生說,中國如果實行孔子之道,日本小鬼不打自退(他并非說俏皮話,是一本正經說的)。這又是個受害的例子。陳先生說“思想糊涂應該由各科共同負責”,見出教育家的襟懷,我絕對同感。但是國文教材有示范與供給材料的作用,對于學生的思想似應多負一點責任。料知學生將會“天”啊“道”的亂來一陣,對于“天”啊“道”的讀物就該鄭重將事,或者是消極的不選,或者是看定了學生可以理解而不至于亂來一陣的才選。這只是舉個例子??傊汀笆遣皇乔幸??”“會不會消化?”“要不要發生壞影響?”這些個問題考慮一過,選下來的教材總會適合些,得當些??墒菗芜x材的先生們似乎不大肯考慮這些個問題,在先前,是無意識地繼承著向來讀書的辦法,到近來,“國學根柢”啊“固有文化”啊那一套成了流行性感冒,更有意識地想把經史子集一股腦兒往學生頭腦里裝。他們的想法又很簡單,學生的頭腦好比一個空箱子,只消裝進去,箱子里就有了那些經史子集了。結果是學生因為不感切要,不能消化,長不成什么“根柢”,領不到什么“文化”;而零零星星的一知半解,以及妄知謬解,不但表現在寫作里,同時也表現在日常的思想行動里,卻是顯然的壞影響。在有心人看來,這正是大可憂慮的事。
學校里課程的設置,通常根據三種價值:一種是實用價值,一種是訓練價值,還有一種是文化價值。古書具有文化價值,讓學生讀些古書,了解“固有文化”,實在不是沒有道理。但是重要之點在乎真個做到“了解”,囫圇吞棗與“了解”卻是兩回事。裝進空箱子就算了事,那是把囫圇吞棗認作“了解”,自然發生流弊。我常常想,就教師一方面說,古書非不可教,但是必須清徹通達的人才可以教。單把給學生介紹古書來作例子,要能像編撰《經典常談》的朱自清先生,介紹起來才不至于引學生走入迷途。就學生一方面說,古書非不可讀,但是必須是清徹通達的人才可以讀。唯有這樣的人讀了古書,才會受到文化的涵濡而不會受到古書的壞影響。一個人要達到清徹通達的境界,當然與整個生活都有關系;可是就讀書言讀書,必須閱讀方法到家,才可以真個了解,才可以清徹通達。如果不講方法或者沒有方法,寧可退一步想,教師還是不教古書的好,學生還是不讀古書的好。——這自然是為學生的利益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