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陽·除夕(中華傳統節日詩詞故事)
- 陸襄主編
- 1067字
- 2021-01-07 14:20:03
編者的話
中華傳統節日以宏大豐富的內容、絢爛繽紛的色彩展示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壯麗畫卷,寓含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在我國古代詩詞中,與節日有關的作品數量可觀,佳作迭現。這些古代詩詞以其獨特的形式記載了節日習俗的特點,生動地反映了古代人民過這些傳統節日時的情形和心情,充分發掘了傳統節日的意義,給予傳統節日更為豐富的人文情感,豐富了傳統節日的內涵,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爆竹聲中一歲除”(王安石《元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等節日名句更是家喻戶曉。
2006年,《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明確指出,“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同時,把文化部申報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正式納入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圍。
2008年4月1日,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員會、市教委也發出了《關于在本市大中小學廣泛開展傳統節日教育的通知》。《通知》指出:“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
2017年,農歷丁酉年春節前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簡稱《意見》),為中華兒女最看重的這一傳統節日,增添了一分帶有文化親情的色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意見》對增強傳統文化生命力、影響力,意義重大。
《意見》堅持創造性變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以此來滋養文藝創作、并將其融入生產生活。根據這一精神,政府將實施一系列繼承發展工程,如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加強國民禮儀教育,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進校園,以及推動中華傳統節日振興工程等。
為弘揚民族精神,推動傳統節日教育,我們編寫了“中華傳統節日詩詞故事”系列叢書,其中既包括了歷代優秀的節日詩詞,又介紹了與節日詩詞有關的詩詞故事,包括節日風俗、詩話詞話和文人軼事等。
如果本書能夠滿足讀者需要,在中華優秀傳統節日振興工程中,盡其微薄之力,能讓優秀傳統節日文化活起來,傳下去,我們將深感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