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是一次有意思的咨詢,來訪者跟自己的上級發生了沖突。
他說:“我老板之前答應我今年完成績效就給我二十萬,結果年底我超額完成了,他卻說,你看公司又遇到新困難了,這個兌現不了了。遇到這個沒信用的老板,您說我是不是得走?”
如果他咨詢的朋友是梁山好漢,估計會義憤填膺,直接抄家伙,救兄弟了。
或者一般的朋友會直接給建議:“必須走,這樣的老板跟不得。”
可能也有人會給相反的建議:“現在就業這么困難,你走了可能找不到更好的,還是先忍忍。”
但是,他遇到了我。
我問了他一個問題:“你希望過了兩三年,自己達到一個什么目標,工作的目標和生活的目標都是什么樣的?”
他想了想說:“工作上有自己的團隊,能跟更高端、知名公司的人合作項目,管理團隊操盤百萬用戶的產品,收入怎么也得50萬以上吧。生活上還沒想,估計還是以工作為主吧。”
我又問了一個問題:“那你手里有什么選擇能實現這個目標呢?除了在這家公司繼續干,還有什么?”
他說:“跳槽去A公司或者B公司,要么就自己創業單干。”
我又問了一個問題:“在這么多個選項里,留下、去A公司、去B公司、自己創業,哪個更有助于實現你之前這個目標?”
他想了想,有點明白但又有點不甘心地說:“難道我現在就只能跟這么個老板干下去?”很明顯,他也意識到,留下是個最理性的選擇。只不過情感上還過不去。
我說:“你老板最后能跟你談這個事,至少說明了一點,他記著之前跟你說的話。他依然夠真誠,甚至還會有點內疚。換成其他人,很可能直接忽視對你的承諾,選擇性忘記。從這個角度看,他并非是人品很差的人。”
這個案例,看上去是個“去還是留”的二選一問題,但我把它變成了“你的未來要實現什么目標?”的問答題,然后再基于未來的目標,轉化成“你有幾個選項來實現目標”的多選一問題,最后,再分析留下和其他選項哪個能更有效達成目標。
盡管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出好選擇》,但是正如上邊這個案例所體現的:
一切選擇題的背后,都是開放題。
有一次,我把這個故事給同樣是職業規劃教練的王鵬老師講,他一拍腦門,說:“你不覺得我們接受的幾乎所有的咨詢案例都跟選擇有關嗎?”
“老公說,別工作了,養你,該信嗎?”
“原有部門取消并入新部門,該去嗎?”
“努力找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喜歡上自己的工作?”
“畢業后的工作選擇該聽父母的嗎?”
“我要不要做自由職業?”
“我該不該考公務員?”
這些看似是“選擇”的問題,背后都不是二選一那么簡單。但是,提問者的大腦會偷懶,會把更系統的思考簡化為兩個選擇。大腦的這次偷懶,反而讓人無所適從。
從2010年到現在,我們在職業生涯規劃領域浸淫了10年,咨詢過上千個有職業困惑的個人,為上百家企業提供職業發展、人才管理的咨詢培訓。這期間我們面對著各種客戶的成千上萬個選擇問題。我們發現,這成千上萬個問題,不少都是被反復咀嚼過的老問題,而大家并未解憂的根源依然在于,只停留在選擇的最表層擔心、思考、憂愁,而并未想過選擇的背后意圖、深層邏輯和多維思考。
于是,我們想到了寫出這樣一本書,把人們關心的那些選擇題,用全新的思維再次解讀一下。
在這本書里,整理了職場上被最頻繁問到的37個和工作相關的痛點,分為五個部分,分別討論行業的趨勢和發展、職業規劃、職場關系和人際矛盾、職業發展與晉升、工作去留與平衡的各種選擇題。
這些問題幾乎都是現在社會多數人關注的問題:有隨著社會發展產生的新問題,也有辯論了幾百年各有道理的老問題;有職業趨勢演化的宏觀問題,也有工作生活中的家長里短問題。這些問題會在我們生活工作的某一段影響我們,甚至長久地伴隨著我們。
我們想做到的是,不基于個人經驗,而做邏輯性思考;不灌心靈雞湯,而講具體策略;不做主流評價,而用系統分析。
如果讀者們讀完后有種認知被刷新,思維被激活的感受,并能按照分析應用在每個人的工作中,相信你的職業,乃至人生都能產生一個不小的成長。
最后,如果你真的對自己的工作方向乃至人生方向特別迷茫,請先看本書的第二部分“我對未來很迷茫怎么辦?”并關注微信公眾號“言職有理星球”,ID:“yzylbj2018”,回復“做出好選擇”,里面有一個工具“迷茫導航儀”,它會幫助你。
馬華興
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