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為自控者:建立幸福人生的正向循環
- Susan Kuang
- 4461字
- 2020-12-22 16:33:32
有一種恐懼叫“我不夠好”
焦慮,這是一個我們越來越頻繁地聽到的詞,它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情緒,幾乎所有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焦慮。有人甚至認為,這是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
從本質上來說,焦慮和恐懼其實是同一種類型的情緒,都是大腦感知到了某種即將來臨的威脅或危險而做出的反應。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恐懼通常是有具體的對象,當我們感到恐懼的時候,我們知道自己害怕的是什么。焦慮則不同,焦慮的對象是模糊的,很多時候我們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是因為什么而焦慮,換言之,焦慮是找不到原因的恐懼。
那么,大家究竟都在為什么而焦慮呢?
假如我現在給你一張紙,一支筆,讓你把自己心中的焦慮和擔心都寫出來,我可能會得到類似這樣的清單:
害怕做不好;
害怕犯錯和失敗;
害怕沒有成就;
害怕沒有錢;
害怕不如他人;
害怕被人看不起;
害怕家人對自己失望;
…………
這些焦慮和擔心表面上看似不同,但其實它們都可以歸類為同一種恐懼,那就是對“我不夠好”的恐懼,比如為什么你總是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犯錯和失敗?因為這會讓你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沒有能力就意味著不夠好;再比如,為什么你總害怕自己沒有錢,沒有成就?因為沒有錢,沒有成就,就意味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是不如他人的,是不夠好的。
自尊,你的自我防御機制
為什么我們都那么害怕自己不夠好呢?想要理解這種心理,我們就得先了解自己作為社會動物身上所具有的一種本性——愛比較的本性。
人是典型的社會動物,需要依賴群體而生存。群體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它存在著嚴格的內部等級。在遠古時代,資源是極其有限的,個體在群體中的等級地位越高,能夠得到的生存和繁衍資源就越多,等級地位越低就越容易被欺負,而且還會隨時面臨“被犧牲”的危險。
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通常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你和他人的強弱對比,二是他人對你的接納與認可程度,而這兩個因素往往是相關的:你越是比他人強,比他人厲害,他人對你的接納和認可程度就越高,認可程度越高,你的地位就越高。
正是出于這個原因,我們的大腦才會進化出時刻關注他人的本能,因為我們需要知道自己在他人眼里是不是足夠好,以及和身邊的人相比是不是足夠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及時了解自己的“地位”狀況,然后想辦法守住,甚至是提升自己的地位,避免不被接納的命運。
這些比較和爭奪大多是無意識的,即使我們不想去比較,我們的大腦也在自動地根據各種外在信息和線索來進行運算,判斷我們此時的地位,并通過情緒來給我們“信號”。
這種本能或者說心理機制,就是我們平時常常提到的“自尊”。自尊可以說是進化賦予我們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因為它存在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群體中很好地生存下去。
這種自我保護機制的存在就使得我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比較中,也使得我們總是在意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一旦我們發現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這種心理機制就會引發焦慮、擔憂、嫉妒等情緒,這種情緒會促使我們想辦法守住自己的地位。
有了對自尊的認知,我們就不難理解那種害怕自己不夠好的心理了。這種擔憂的背后潛藏著這樣一種邏輯:如果我不夠好,他人就不會接納和認可我,得不到接納和認可,我在群體中就是不重要的、沒有地位的,沒有地位就意味著被欺負、被剝削,甚至是被淘汰和犧牲。
曾經有讀者跟我說,她之前聽過這樣一個說法:“只有當你有了房子、有了足夠的錢之后,你才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她問我是不是這樣。
我回答她說,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它背后的邏輯是正確的,那就是人必須先解決安全感的問題,才有精力去思考什么樣的事情是自己真正喜歡的,才會去考慮自己的夢想和追求,但是,這句話里關于安全感的假設是錯誤的,它假設人只要有了足夠的經濟上的保障,就會有安全感,但事實并非如此,因為真正的安全感其實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心理上的安全感關乎的并不僅僅是物質,還有自尊,或者說自我價值的確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許正是我們作為人的特殊之處——我們不是有吃的、有喝的、有住的就滿足了,我們還需要有價值感,需要知道自己是足夠好的,需要被接納、被認可。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的生存得到了保障,才會覺得有安全感。
安全感只能自己給自己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問:有沒有辦法擺脫這種對“我不夠好”的擔心和害怕,讓自己擁有內在安全感呢?
辦法當然是有的。
經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我們之所以會害怕自己不夠好,本質上是因為害怕喪失自己的地位和價值。其實,這種對價值感的需要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好,反而還有助于自我發展,要知道,正是因為有這種強烈的內在需求,我們才會不斷向上,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對他人和社會有價值的人。
所以,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需要有自我價值感,而在于我們評判自我價值的標準和方式:我們總是習慣性地拿自己的表現結果、與他人的對比、他人對我們的評價和看法以及是否達到了某種主流標準來對自己進行評判,只有當這些都是正面的時候,我們才會覺得自己是足夠好的,自我價值感才能得到滿足。
為什么這種方式是有問題的呢?很簡單,因為它依賴的都是我們自己無法掌控的東西:我們沒有辦法控制自己不犯錯、不失敗,沒有辦法確保每次結果都是令人滿意的、都是成功的,更沒有辦法控制別人對我們的評價與看法,而且不管我們有多優秀,這個世界上都一定存在比我們更優秀的人。
毫無疑問,當我們把自我價值感建立在那些不可控的結果之上時,我們自然就會因為這種不確定性而一直活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且一旦結果沒有達到所謂“好”的標準,比如計劃好的任務沒有完成,沒有得到他人的稱贊和認可,或者看到別人比自己好,等等,我們頭腦中就立馬會冒出“我不夠好”的自我否定的聲音,內心的自我價值感也會隨之降低。
雖然我們沒有辦法控制結果,但有個東西是我們可以控制的,那就是看待結果的方式。如果我們能夠換一個角度去看待那些所謂“不好”與“失敗”,不把它們看成對自我價值的一種否認,而是把它們看成一次自我成長的機會,把它們與自我提升進行連接,那么我們便不會因為暫時的不足和失敗而產生“我不夠好”的想法,也不會總是活在“我是不是足夠好”的擔憂與焦慮中,而是會把更多精力用在重要的目標上。
當然,這樣的視角轉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它需要我們有意識地主動對抗那早已根深蒂固的自我評判習慣,以及消極的自我信念和消極的思維模式,具體來說,就是要同步訓練三種重要的底層思維習慣:自我關懷、成長型思維和主動式思維。
自我關懷,就是要無條件地愛自己,放棄自我評判的習慣,學會接納自己此時的不足,不拿這些不足去進行自我攻擊,或者否定自己的價值,還要在自己遭遇情緒困難的時候,懂得去善待和愛護自己。
成長型思維,則是相信人的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一直在發展的,所以任何不足和失敗都是暫時的,只要愿意努力,那么自己就能不斷進步和成長,就能朝著想要去的方向持續前進。
主動式思維,就是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和挑戰,都相信“一定有辦法”,并且會積極主動地尋找解決的辦法。
這三種思維習慣可以說是對抗焦慮與低價值感的法寶。一旦有了這些積極的底層思維習慣,我們就不會總是因為自我否定而缺乏自我價值感,也不會總是擔心和害怕自己不夠好,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可以進步,可以變得更好,面對困難與挫折,我們也不會回避和退縮,而是會想辦法突破,再接著繼續往前走。
人性中最難化解的矛盾
國內知名心理咨詢師武志紅曾說過這么一句話:“人性中最深刻的需求就是贊美,特別是來自權威或者重要的人的贊美。最好的情況是,權威人物對你的期待,和你對自己的期待,正好是一致的,這個時候你的生命力就會自然地成長,沒有多少矛盾。”
武志紅這短短的一段話,一方面道出了人性中的兩個重要需求——自主需求(或者說“做自己”的需求)以及對認可的需求;另一方面則道出了很多人內心一個難以化解的矛盾與沖突,那就是,到底是選擇“做自己”,去探尋和追求自己真正喜歡與認同的事情,還是去迎合他人,努力追求主流社會所認為的成功?
如果選擇“做自己”,就可能需要面對他人的不接納與不認可。對大腦來說,得不到接納與認可,就意味著自我地位的喪失,就會引發焦慮和不安。但如果想要被接納、被認可,就得依照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去生活,去追求一種所謂“更成功”的人生,這個時候自主需求可能就無法得到滿足。
從表面上看,這種矛盾似乎是不可調和的,但如果深入去分析,我們就會發現,這兩種需求實際上并不存在本質上的沖突。
這是因為,人性原本就是向上的,不管我們想做什么,想去追求什么,目的都是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這種價值的實現是離不開他人的,因為只有當我們所做的事情對他人有幫助,對社會有貢獻時,我們的自我價值才算是真正得到了實現。而只要是產生了價值,我們就一定會得到認可,也會獲得相應的經濟回報。
只不過,想要通過這種方式去獲得認可與回報,你就得先具備相應的實力和專業技能,能夠為他人解決實際的問題。實力和能力的積累,毫無疑問都是需要時間的,也就是說,如果你想憑自身的實力來贏得認可,那么你必然要經歷一段相對比較長的、只有投入卻沒有鮮花和掌聲的日子。
假如你在還沒有足夠實力的時候,就渴望得到他人的接納與認可,那么唯一的方式,就是按照他人的價值觀去生活,或者尋找一些投機取巧的方式讓自己看上去很厲害、很成功。說實話,這樣的認可即便是得到了,也是脆弱的,因為你隨時可能失去它,而且你也很難體會到那種自我實現所帶來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其實,那些敢于跟隨自己的內心,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人,并不是不想得到社會的認可,也不是不渴望獲得經濟上的回報,而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是有意義的,只不過這種價值需要等一段時間才能最終顯現出來,所以他們并不急著要在現在得到認可,而是愿意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做事情,不斷積累經驗和實力,靜待自己的價值被認可的那一天。
總而言之,“做自己”和“被認可”這兩個重要需求之間并不存在本質上的沖突,而僅僅是在時間上存在著差異,因為從“做自己”到“被認可”需要一個積累和探索的過程。如果你想在“做自己”的同時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可,那么你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沉得住氣,能夠在別人還不認可自己的時候,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去發展自己的實力,讓自己先成為一個值得他人和社會認可的人。
最后,再分享周國平曾講過的一段話:
把自己不能支配的事情當作人生的主要目標,甚至唯一目標,這會讓人很痛苦,也許最后什么也得不到,而且我敢斷定,沒有優秀,所謂成功也一定是非常表面的,甚至是虛假的。其實,在開放社會里,一個優秀的人遲早有機會獲得成功,而且一旦得到,就是真正的成功,是社會承認、自己內心也認可的成功,是自我實現和社會貢獻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