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春節(過年)

農歷歲首稱“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舊時,城鄉居民要把一年中最美味的食品、最華麗的服裝留待春節享用,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并舉行一系列家祭和慶典:貼春聯、掛年畫、放鞭炮、穿新衣、吃年糕、請宗譜、祭祖先。親屬鄰里互相拜望、問好祝福,氣氛濃烈,喜氣洋洋,是舉家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

起源

春節俗稱“過年”。據古文獻記載,春節起源于原始社會的“臘祭”。古時,人們經過一年的辛勞,在歲尾年初之際,用農產品和獵獲物祭祀眾神和祖先,以感謝大自然的恩典和祖先的生命傳承,漸而形成慶祝歲首之俗。

在遠古時代,春節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以元月為正月;商朝以臘月為正月;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春節并不相同;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以十月為正月;至西漢漢武帝時,劉徹感到歷紀過亂,嚴重影響生產與國家政令的頒行,于是命鄧平、落下閎等創制《太初歷》,規定以孟春正月為一歲之首。

納西族東巴文中“年”的象形字

地球繞太陽一周,歷法上叫一年(也稱“一回歸年”),往復循環,永無止境。農歷(舊稱“夏歷”)紀年兼顧朔、望月和回歸年及歷月和歷年的關系。每年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半夜子時(12點)過后,春節就算是正式來到了。

關于“年”的稱呼,古代各朝代也不盡相同。夏朝叫“歲”,表示新年已至,春天就要來了;商朝叫“祀”,表示四時已盡,是該編事入史冊的時候了。“年”的概念從新石器時代初期就開始出現,直到周代才叫“年”。“年”的初義源自農業,占文上有“年”,谷熟為一年。又載,“年”是原始“稔”字初文,有“五谷皆熟為有年”,“五谷大熟為大有年”。所謂“有年”就是好收成,“大有年”就是大豐收。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實豐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樣子。谷禾都是一年一熟,引申為“歲”,“稔”的初文就變成了“年”。可見,“年”的最初概念與人類生產勞動的周期性一致,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性的客觀反映。

納西族東巴文字

據《詩經》記載,每到農歷新年,農民喝“春酒”祝“改歲”,盡情歡樂,慶祝一年的豐收。至晉朝,還增添了燃青竹的內容,即燃起堆堆烈火,將竹子放在火中燒,發出噼噼啪啪的爆炸聲,使節日氣氛更濃。到了清朝,放爆竹,張燈結彩,送舊迎新的活動更加熱鬧了。關于“過年”,還有一段古老的傳說。相傳在太古時代,有種兇惡的怪獸,長著血盆大口,兇殘無比,人們稱之為“年”。已被列為世界文化記憶遺產的納西族東巴文中,“年”字就是一頭猛獸的形象。可見這個傳說亦并非空穴來風。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畜噬人。因此人們都要熄滅燈火,避災躲難。某年,年到了一家門口,恰巧這家人穿著紅衣,點了一堆竹子取暖,燃燒的竹子又啪啪地幾聲爆響,年因怕響、怕紅、怕火而嚇得掉頭逃竄。此后,每逢年末歲首,人們就敲鑼打鼓燃放爆竹來驅邪消災,期望五谷豐登,人畜興旺,謂之“過年”,并逐漸演化為除夕夜驅走怪獸后,第二天早晨,人們互拜,表示慶賀。同時,用貼紅對聯來代替穿大紅衣服,用點旺火、燃放鞭炮來代替爆竹。現今,人們已不再燃竹子求聲響,但“爆竹”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從遠古至清朝滅亡,春節首日一直稱“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殷商時,以月圓缺一次為一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每年的開始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到了漢武帝時,由于“觀象授時”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太初歷》確定了孟春為歲首。此后,農歷年的習俗就一直流傳下來。“春節”的命名始于1913年。因西歷1月1日稱“元旦”,中國農歷一月一日亦稱“元旦”,易造成混亂,故當時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先生向袁世凱提出一個《定四時節假呈》,提出“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自此以后,農歷“元旦”便改稱“春節”。

過年燃放爆竹

春節期間的習俗很多,從臘月下旬至正月下旬,春節的氣氛可延續一個多月,其間要進行一系列的祭祀和喜慶活動。

“過年”的主要內容大體可歸結如下幾項:

1.祭灶神

俗信灶王爺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是一家的保護神,民間幾乎每家都供奉灶王爺。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都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此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再據此確定這一家人來年的吉兇禍福。故在灶王爺升天之時,民間都要“送灶”。送灶儀式在黃昏時候舉行。諺語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帝京景物略》云:“灶,老婦之祭,今男子祭,禁不令婦見之。祀余糖果,禁幼女不得令啖。”祭灶人到灶房,恭恭敬敬地上香,擺上糖果祭品,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據說這樣能讓灶王爺嘴甜點,多說說這家人的好話。然后,人們將灶王爺畫像揭下,放入灶中燒掉,灶王爺便隨煙灰一起升天了。在這一天,大連城鄉居民有吃糖瓜之俗,源于祭灶。除夕的時候,各家還要接灶,把送走的灶王爺再接回來,即再請一幅灶王爺畫像重新貼在原先的灶神位上,配上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畫像前供果品焚香。祭灶神儀式實際上就拉開了春節的帷幕,家家戶戶開始“備年”,即做好過年的各項準備。城鄉傳唱了幾百年的歌謠把備年活動做了簡潔的總結:“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刀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來走油(炸丸子),三十晚上熬一宿。”

上述活動稱之為“備年貨”,這一周時間是城鄉居民最愉快的時光。人們習慣于將一年中最美味的食品積攢起來留作這幾天享用。在人們潛意識里,是希望將這一年里豐收的喜悅和辛勤勞作的成果與請回家中過年的已逝宗親的靈魂共享,這就是人們春節期間享用美食的文化內涵。古人認為,人身上有三魂六魄,魂是陽氣,構成人的思維才智;魄是粗糙重濁的陰氣,構成人們的感覺形體。人死魂歸于天,精神與魄脫離,形體骨肉則歸于地下。所以人們相信在春節之際,經過邀請(請神),逝去至親的靈魂仍可原路返還家中,與家人共度佳節,這樣一來,進獻美食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備年貨都要在小年與除夕之間完成。昔時農村每逢小年過后,年味便濃了起來,家家戶戶熱氣騰騰,村村屯屯飄香四溢,一派祥和的景象。

灶王爺像

春節食品的選擇多源于原始宗教崇拜。家人享用之前,必先烹飪出幾道佳肴給宗親的靈牌位供奉上,稱為“上供”,然后家人才可慢慢享用。年糕、豆腐、魚、雞和蒸饅頭等則寓意生活節節高、福祉、富裕、吉祥、蒸蒸日上。

2.去塵穢,凈庭戶,掃塵祈新

“臘月二十四,彈塵掃房子。”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進行一次大掃除,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民諺云:“二十四掃房屋,二十七、二十八貼花花。”從臘月二十四開始,農家還要仔細掃除天花板及四壁的灰塵,干干凈凈迎接新春。至現代,春節大掃除已變為象征性的衛生行為。因為平日城鄉居民都注意保持環境衛生,灰塵并不是留在臘月才一次性掃除。掃塵的習俗,由來已久。“帚”字在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即有。陜西出土的商周時期銅器上,就有“子持帚作灑掃形”的銘文。可見,人們在幾千年以前就用掃帚掃除了。《禮記》中,有“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事,說明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穢、塵沫與傳播疾病有關。周書《秘奧造宅經》中就有“溝渠通浚,屋宇潔凈,無穢氣,不生瘟疫”的記載。早在堯舜時代,我國即有“掃年”(古代把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習俗,是由古代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演變而來的。《呂覽注》稱:“歲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后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了。至唐宋,“掃年”之風盛行。宋朝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十二月盡,俗云‘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大連地區掃塵之風俗十分風行,反映了城鄉居民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

窗花

3.貼窗花與貼年畫、福字

舊時,大連城鄉居民有春節剪窗花的習俗,北部山區尤盛。窗花并非一定貼在窗戶上,還可貼在墻壁上作為裝飾。它是用彩紙剪(刻)成的裝飾性藝術小品。舊時農村居民窗戶多是木欞結構,以紙糊在外側,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用彩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人物故事的窗花、掛箋,貼在窗戶、門上,從而增添喜慶和歡樂的節日氣氛。剪紙在農村還被普遍地用作鞋花、枕花,孩子的帽花、肚兜花,大人的袖花、圍裙花等花樣。剪紙還用作刺繡、陶瓷、印染、雕花、皮影等裝飾的底樣。近年來,居民住房發生了巨大變化,貼窗花之俗淡化,尤其是城市,剪紙多是從市場上買各式各樣的掛貼貼在門上或窗上。關于貼窗花之俗,古代即有“門窗貼紅紙葫蘆,逢節過歲收瘟疫”的說法。“喜”字的原形民間解釋為“葫蘆”,葫蘆多籽,兩個葫蘆并在一起便成“雙喜”,故窗花多剪成雙“喜”字。“喜”字的處理上有斑馬虎頭、石榴桃花、蝴蝶瓜藤、龍鳳蝙蝠等,其畫面精致巧妙,充滿和平吉祥。改革開放以后,文化部門和文化工作者不斷挖掘民間剪紙藝術,大連地區的民間窗花剪貼藝術逐漸形成地區間、城鄉間的不同風格,深受群眾歡迎。

年畫是大連城鄉居民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尤在樓房尚未成為民宅主流的年代,新春佳節,家家戶戶在居室墻上貼年畫,已成為春節的一種模式。

年畫是伴隨著我國農歷春節送舊迎新活動而產生的,據傳,早在堯舜時期年畫就出現了,最早的年畫稱作“門神”。南朝梁宗懔所著《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繪二神貼門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至唐代,便由將軍秦叔寶、尉遲敬德代替傳說中的神荼、郁壘。據《三教搜神大全》稱:“戶神,唐秦叔寶、尉遲敬德二將軍也。”用意是消災納福,鎮妖僻邪。據說,年畫就是由門神演變而來的。明朝吳承恩著《西游記》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唐太宗得了病,夜里做夢聽見鬼叫,無法安寢。第二天,太宗便把此事告訴了諸位大臣。大將秦叔寶向太宗請求說,自己愿同尉遲敬德全副披掛,持锏仗劍,把守宮門。太宗應允了他。這一夜,唐太宗果然睡得很好。唐太宗為了以后睡覺都能安寧,又不忍心叫兩位老將夜夜守在宮門,便命畫工畫了秦、尉二人的像,懸掛在宮門兩旁。久而久之,上行下效,兩人就成了“門神”。從古代直到解放初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農村居民家家貼門神。門神用木刻版彩印,多是貼在居家正門的門板上。門神要張貼較長時間,一般到雨季來臨后方除去,有的甚至貼到下一個年度,以新門神覆蓋舊門神。

門神

清代年畫《市街圖》

解放后,新年畫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除傳統的歷史故事外,多以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勞動生產、建設四化等為題材,反映現實生活,出現許多農民畫風格的年畫。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年畫印刷越來越精致,形式多種多樣,題材廣泛,風格不一。其形式有中條、屏條、掛箋、斗方、窗頂、灶畫、喜幅等數十種;其題材有山水花鳥、戲曲人物、民間傳說等,畫面精美,風格各異。解放初期至20世紀70年代,大連地區年畫多數是天津楊柳青年畫,也有山東濰坊的楊家埠年畫和蘇州的桃花塢年畫。此外,還有四川綿竹、廣西柳州等地的年畫。20世紀80年代后,貼年畫之習淡化,年畫漸而被印制精美、實用的人物和風景掛歷取代。

春節到來,城鄉居民除貼春聯外,都要在門窗上貼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圖案各異,有壽星、壽桃或是鯉魚跳龍門,也有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五彩繽紛,數不勝數。有的家庭把大紅紙裁成方塊,或剪“福”字,或寫“福”字。民間還有把“福”字貼倒的習俗,為的是討人家說句“福到了”的吉利話。

清代年畫《下棋》

現代年畫《豐衣足食》

4.貼春聯

大連地區在年三十的中午時分貼春聯,無論城鄉無不如此。春聯對仗工整、字句簡潔精巧,多是描寫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獨創的一種富有民族文學色彩的風俗。春聯,又稱“對聯”“門對”“對子”“趣對”,它起源于古人的“桃符”和“門帖”。五代時期,后蜀皇帝孟昶,特別喜歡桃符,常在桃木條上題寫聯語。某次,他命翰林學士辛寅遜題寫桃符時,覺得辛的詞句欠佳,便親自寫了一副聯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副真正意義上的春聯。因當時春聯寫在桃木板上,被稱為“桃符對句”。盡管這位不問國事、花天酒地的后蜀皇帝在寫完這副對聯的第二年,他的政權便被北宋滅亡了,但卻因這副對聯而留名后世。至宋代,春節貼春聯已成民間習俗。不僅春節貼,平時逢吉日喜事都在門上、建筑物的正門立柱上張貼,故又稱“楹聯”。蘇東坡訪王文甫時即書贈楹聯一副:“門大要容千騎人,堂深不覺百男歡。”正式命名為春聯,即用紅紙寫春聯,乃始于明太祖。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歡春聯,他傳旨除夕時門上須加春聯,還經常向大臣們賜貼春聯,并微服出巡,到民間觀賞春聯。陳云瞻《簪云樓雜話》記:“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之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明太祖)微行出觀。”帝王的提倡,使貼春聯之風日盛。此后,貼春聯便作為一種習俗,流傳至今。

舊時,市場上沒有現成的春聯,都是自家購買紅紙請村里有文化、懂書法的先生書寫。春聯內容多是現成聯對內容,也有的自編、自寫、自貼、自賞。貼春聯內容、位置及尺寸均有區別。一般大門春聯較寬長,字號較大,屋內門及窗的春聯相對窄短些。橫批下一般貼上彩紙剪刻成各種吉祥圖案的掛貼,五顏六色隨風擺動,與鮮紅的春聯互為映襯,煞是好看。掛貼一般貼單數。春聯內容,門窗上多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人間福滿門”之類的吉祥祝福語句。宗譜上方一般貼“俎豆千秋”。此外,臥室墻上貼“抬頭見喜”,大門口的樹上或壁上貼“出門見喜”“四季平安”,糧囤上貼“糧谷滿囤”,灶王爺神位兩旁貼“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如家中養車、養船,還要在車、船上貼“車行萬里”“順風萬里”等聯。畜舍一般貼“六畜興旺”“肥豬滿圈”“騾馬成群”“雞鴨滿圈”等聯。春聯橫批多是“吉星高照”“萬象更新”“山河似錦”“百業興隆”等四字句。另外,在合作化、人民公社集體經濟時期,每逢春節,生產隊的辦公室、糧倉、畜舍也都張貼春聯。其間,機關單位或學校還為敬老院、榮譽院、軍烈屬送春聯,以體現黨和政府的關懷,使節日氣氛無處不在。

貼春聯

近現代,許多名人遺有膾炙人口的對聯傳世。以查禁鴉片名世的林則徐曾撰兩副對聯,其一是“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其二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抒發了他的遠大志向和不畏強敵的膽識。周恩來讀中學時曾撰一聯:“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表達了他希望與憂國憂民之士交友共事,到書本之外的社會實踐中學習的愿望。陶行知撰聯云:“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小疑必問大事必聞才算學生”,表達了這位教育家“行是知之始”的教育理念。

春聯有上聯與下聯之分,一般最后一個字是仄音的為上聯,最后一個字是平音的為下聯。上聯貼左側還是右側,要根據橫批是由左至右寫還是自右向左寫來定,橫批首字的一側為上聯位置。

過年的核心內容和時段——除夕

除夕是農歷傳統年的最后一天,無論士農工商,對歲末這一天都充滿著既留戀又期盼的復雜情感。逝去的光陰一去不返,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已成為歷史,當又一個黎明托起太陽的時候,新的一年便隨之開始了。在這周而復始的循環中,人們一年年長大,又一年年衰老,“年”其實就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個里程碑。帶著這種既喜又憂的情愫,人們總是憧憬一元復始的時候,能夠萬象更新。因此,傳統民俗文化的各種形式在除夕得到了集中的展現,除夕就像是一杯香醇的米酒,留給人們一年中綿長的回味。

“除夕”中“除”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除夕即舊歲與新年交替的夜晚。除夕之俗源于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紀》記載,古人在新一年前夜,擊鼓驅逐“疫癘之鬼”,是為除夕的由來。西晉周處著的《風土記》最早提及“除夕”的名稱。除夕在古代還有除儺、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雅稱。由于除夕獨特的時令和豐富的節日文化內涵,一直受到官民的重視,兩千年來盛傳而不衰,至今仍然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節日。

大門春聯與掛貼

除夕一大早,家家戶戶就開始忙碌起來了。首先是掃塵。盡管在臘月二十四已經掃過塵土,但除夕的清理衛生是為過年做鋪墊。舊俗在過年的三天里,家中不再掃地,以避免把“財運”掃走。故在除夕一大早,人們便將室內和院落清掃干凈,將垃圾扔掉,以示辭舊迎新。過年期間燃放爆竹的紙屑則不再清理,寓意新年財源廣進,五彩斑斕。

除夕中午的團圓飯可謂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午餐。其特點是家口齊全,菜肴豐盛。家人無論在何方就業,都要風塵仆仆趕回到父母身邊吃團圓飯,共享天倫之樂。午餐必備的菜肴有:魚,寓意富貴有余;雞,寓意吉祥如意;豆腐白菜,寓意幸福發財;粉絲,寓意人長壽、運長久;桃罐頭,寓意逃脫災禍,祛病安康;美酒,寓意富有、長久,生活美好。其他菜肴則因家庭經濟狀況而異。解放前,受雇于財主或工商戶的長工、伙計,除夕中午也會受到雇主的款待,是一年中最后一餐。如果雇主端酒向伙計敬酒道聲“辛苦了”,并當即把該付的工資全部付清,就表明伙計被解雇了,吃完這頓飯后就卷鋪蓋走人;如果雇主一再地向伙計敬酒,席間不提結賬之事并談好下年的待遇,說明雇主會繼續用伙計。所以對這些伙計來說,這是一頓決定下年命運、提心吊膽的午宴,令人生出些許酸楚。

對于那些負債的人來說,除夕就更不好過了。舊時過了小年之后,債主就會派人四處追債,還不起債者只得東躲西藏,稱為“躲債”,躲過了除夕午餐之后才能回家,因為討債人也回家吃團圓飯去了。舊俗春節期間不討債,春節討債會被當成厲鬼,不得善終。因此,負債者只要躲過了除夕中午,這場債就算暫時躲過去了。世態百味在除夕這一天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

除夕午宴之后,家中男主人便鄭重地將宗譜懸掛到堂屋正面墻上,稱作“請宗譜”或“請年”,并設香案,擺供品,置燭臺,做好祭祖準備。除夕下午掛宗譜也是老輩傳下的規矩。家庭主婦們便開始忙乎晚餐了。這一餐無一例外都吃餃子,俗諺說的“誰家過年不吃頓餃子”指的就是此餐,稱作“請年餃子”。餃子形似元寶,寓意財源廣進,又因形圓,寓意全家團圓。除夕餃子多用肉餡,因肉餡餃子飽滿,寓意生活富足,平安吉祥。晚宴開始前,家中男丁要舉行“請神”儀式,即在住地西方的空地上焚香燒紙,燃放鞭炮,請列祖列宗的靈魂回家過年。居住農村的則在屯西邊的岔路口請神。此俗源于佛教,人們俗信列祖列宗去世后住在西方極樂世界。請神儀式結束返回庭院時,要在門口地面上橫放一根木杠,稱作“拴馬杠”,意為騎著駿馬下界的祖宗們拴馬之用。祖宗請回家時,門要敞著,然后焚香叩拜,之后在整個春節“送年”之前,香案上香火不斷,晚間還要點燃蠟燭,早、晚揖拜。

除夕守歲與年夜飯、壓歲錢

除夕之夜,人們通宵不寐,敘舊話新,在外地工作的家庭成員,只要有可能,都要趕回家中團圓。一家老少圍坐吃團圓飯,稱之為“守歲”,這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餐,有魚、豆腐、粉條、雞肉之類菜肴。

守歲

除夕守歲,古往今來,年年如此。《秦中歲時記》載:“守歲之事三代前后典籍無文。”據晉《風土記》載,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畢,稱“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據載,守歲習俗最早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在詩中寫道:“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當時守歲亦稱“照虛耗”,人們點蠟燭或油燈通宵達旦,象征把一切邪魔和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唐詩中對守歲習俗多有描寫。白居易《客中守歲》詩:“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的詩句。至宋朝,守歲之風遍于城鄉。蘇東坡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描述了當時守歲的情景。《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現代除夕夜,人們沿襲了古代許多習俗,雖然不再守歲,但互相登門拜訪親友,促膝談心到深夜仍可常見。20世紀80年代以后,除夕之夜多是自家人聚在一起收看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其關注程度已遠遠超過其他節慶儀式,成為一年里家庭成員的一頓最豐盛的精神大餐。團聚在燈前,打撲克、搓麻將、下象棋、猜謎語,或吃凍梨、糖果,是一年中最放松的時刻。除夕子夜時,是新年與舊年的連接點,屆時家家戶戶吃年夜餃子,并到室外燃放鞭炮煙花,焚香燒紙祈福,稱之為“發子”。一時間,城鎮鄉村“電閃雷鳴”,夜空五彩繽紛。當夜晚12時的鐘聲響過,新的一年就在爆竹聲中來到了。晚輩們向長輩們問新年好,稱作“討口福”;長輩們則把準備好的用紅包裝的壓歲錢發給晚輩們。這也是孩子們最興奮的時刻,因為壓歲錢多由孩子自己保管,自由支配。這種好事一年中只在此時發生一次。在早年間困難時期,孩子們只能得零角的壓歲錢。改革開放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孩子數量少,壓歲錢少則幾百,多則數千,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是一項不小的開支,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多樂此不疲,寧肯自己節衣縮食,也不肯虧待子孫,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的親情觀念。孩子們往往握著“小紅包”,帶著甜蜜的微笑進入夢鄉。第二天,當太陽升起來的時候,他們又長大一歲了。

除夕給壓歲錢歷史很久,這個風俗實際上是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社會法則的一種體現。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叫“祟”的小妖,每年除夕夜里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后發燒,說囈語并從此得病,幾天后雖然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癡呆瘋癲的傻子。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守祟”。又傳,古時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來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了枕邊。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里,一陣狂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妖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射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后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成的,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

在我國歷史上,壓歲錢風俗源遠流長。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壓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狀的佩帶物品在漢代即已出現,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或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尚無此俗。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作為春節,不少原來屬于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過年。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壓歲錢寫道:“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后,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意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則用紅紙包一枚大洋,象征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后,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后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壓歲錢風俗寓意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是長輩送給孩子們的護身符,以求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祥。

近些年,給壓歲錢不僅限于長輩給小輩,已有經濟收入的晚輩在春節時也給父母長輩壓歲錢,除表孝心之外,祈祝老人平安吉祥。除此之外,大連地區城鄉居民在春節期間(一般指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親屬互相走動時,也根據血緣關系的遠近和親疏程度,相互給孩子壓歲錢,來來往往,互為禮俗。那些只收不付出者會被嘲諷以致影響親屬和家庭成員間的團結。

拜年

春節期間,親屬、鄰里、同事、好友等拜年的傳統習俗,是世界華人最普遍的禮俗。柴萼在其《梵天廬叢錄》中稱:“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拜年之俗也源于傳說中的怪獸“年”,因怪獸每逢臘月三十晚出來挨家挨戶吞食人畜,人們只好把肉食放在門外,然后關上大門,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們開門見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沒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風世代相傳。到了宋代,上層統治階級和士大夫深感互相登門拜年耗費時日,便改用名帖相互祝賀。大連地區農村居民拜年都是在正月初一早晨開始。拜年須按先近宗、旁宗、遠宗再一般異姓鄰里的順序進行,多是小輩拜長輩,亦可互拜。城市居民拜年也是講究按先直系親屬,再一般親屬,再鄰里的順序互拜,祝賀節日。這是交流思想、聯絡感情、增強團結的一種形式,蘊含著親友之間、同事之間團結和睦的良好愿望。現代,機關單位一般采取團拜的方式進行拜年,既增加了節日氣氛,又可節省拜年時間,各級黨政領導一般利用春節假日給老干部、軍烈屬、英模人物拜年,以體現黨和政府的關懷。

春節拜年

春節禮儀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里,習俗文化得到了最集中的展現。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正是通過春節這樣的強勢載體,不斷強化,代代相傳,從而演化成一個龐大群體的共性文化特征。大連地區的民俗同各地民俗大體一致,春節除了舉家團圓外,免不了有探望尊長、拜訪親友、同事互訪、鄰里賀年、單位交流、客戶答謝和人情往來等多層面、多類型的人際交往活動。“禮”成為傳統習俗文化中的核心內容和作為社會人的基本行為規范。

禮是中國傳統價值觀的一個核心范疇。周公旦制定了嚴密的禮樂體系,奠定了以禮為治的教化傳統。孔子對周公之禮極為尊奉,將禮視作修身和治國的基礎。孔子曾對他的兒子孔鯉說:“不學禮,無以立。”并提出了“克己復禮為仁”的著名學說。禮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禮所反映的不僅僅是行為表面上的一套規矩,更體現著言行規范的后面所蘊含的嚴肅道德倫理基礎。“禮義廉恥”具有作為國家綱紀的崇高地位。管子說“禮不逾節”,意思是說禮要求人們的行為不超越一定的界限。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歐陽修在《新五代史·雜傳》中對管子的理論大加贊賞,認為“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周禮》將禮劃分為五類: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和嘉禮。吉禮是五禮之冠。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對周禮進行了繼承和發揚。至漢代,劉邦采納了儒士叔孫通以五禮為參考設計的禮儀,自此以后,五禮成為后世帝王乃至民間禮儀的基本骨架,為后世國家的穩定和社會有序運轉提供了保障。這些“禮”有形地存在于國家政治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并深入人心,成為全民族共同的行為規范,所以,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

節日氣氛濃烈的大連市郊民居

春節期間涉及的禮儀主要屬吉禮和嘉禮的范疇,可謂無處不在。首先是祭祖禮。舊時過年時,居家都要請宗譜,上寫五代或三代宗親的名字,懸掛于堂屋正面墻上,設香案,擺供品,稱之為“請祖宗”。家中男丁向祖宗靈位行跪拜大禮,以示對血脈傳承的敬畏和對養育之恩的謝忱。新年鐘聲一過,子女也要向父母行跪拜禮,祝福新的一年里父母身體健康,萬事順心。20世紀60年代以后,跪拜禮改為祝福問好,子女給父母發“小紅包”,父母給子女和孫輩發壓歲錢。初一晨起之后,家家戶戶便開始拜年,即按輩分長幼的次序走門串戶拜年,將美好的祝福送給對方。在農村,則講究按先近宗、再旁宗、再遠宗、再異姓鄰里的順序拜年。新女婿偕婦去岳父母家拜年,更是年輕夫婦生活中一件隆重的事情。拜年活動是“禮”的重要環節,往往平日有些摩擦的鄰里親朋,通過拜年,相見一笑泯恩仇,在節日喜慶氣氛中矛盾化為烏有,這也是拜年深邃文化內涵之所在。春節期間,即使不十分熟悉的人見面也會互問“過年好”,以示友善和祝賀,否則便會被視為“失禮”。近些年,隨著通信事業的發展,人們熱衷于通過打電話、社交軟件方式拜年,十分便捷省事;機關團體則通過團拜的方式拜年。凡此種種,雖無可厚非,但與登門拜年在程度上還是有差異的。

春節期間互相饋贈禮品也是一種禮儀活動。有人將此舉視為庸俗的“副食品大接力”,這是對饋贈禮儀的一種曲解。人際交往間互相饋贈禮品,其物質價值是遠遜于其內在文化價值的,表現出來訪者對受訪者的尊重和關愛。春節時,一般家庭的子女都要根據父母的喜好送上副食品或衣裝,以表示孝心;親朋之間互訪也都互送禮品,表示一份心意。這種傳統從孔子時代一直延續至今。人們之所以幾千年來樂此不疲,就是因為禮品是“禮”的一項內容,是人際感情溝通的媒介,通過春節這個載體起到了黏合劑的作用。饋贈禮品數量一般以四、六為吉數,即或四樣禮,取四平八穩之意,或六樣禮,取六六大順之意。若送單數禮,受禮者會認為是對其不敬或別有用心,甚至會因此而反目成仇。禮品也有講究,舊時一般送魚,取富貴有余之意;粉絲,取天長地久、長壽之意;糕點,取步步高、年年發之意;酒,取年年富有(因“酒”與“有”諧音)之意;玻璃瓶罐頭,取平安之意;雞,取吉祥之意;糖果,取甜蜜之意。當下,人們對禮品的數量、種類已不十分講究,但多數老年人對禮品的寓意還是十分看重的,因為他們關注的并非禮品的物質價值,更看重它們的文化寓意,從而獲得一個好心情,這是用物質無法衡量的。除此之外,春節期間的語言交流也講究說吉祥話、談順心事,否則便被視為沒有教養。

春節衣裝

春節穿新衣是一代又一代普通老百姓兒時的夢想,是男女老少過年的最主要內容之一。然而在舊中國,穿新衣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舊時家庭孩子普遍較多,衣裝一般是大孩子穿小了,小孩子接著穿,因此過年時只能是最大的孩子才能穿上新衣裳。盡管如此,父母們在過年時還是要把舊衣裝洗得干干凈凈,用稀薄的淀粉浸透之后晾干,并趁衣裝尚未干透時折疊整齊,再用木棒槌輕輕捶打,使衣服穿在身上無皺,熨貼,稱之為“漿衣裳”。殷實人家全家老少都會做上一套新衣服,富戶家庭則從內衣、棉衣到外套及鞋帽全部換新,稱為“里外三新”。20世紀50年代以前,由于居民生活困難,一般家庭都是在春節前買幾十尺白布,再漂染成藍色或黑色,家庭婦女給家人縫制中式衣服。家有女孩的則扯幾尺花布縫制上裝。一般男裝右搭襟,女裝左搭襟,布紐扣。鞋、手套也都是自家縫制。買回的白布多是平紋布,價廉,稍富裕的人家則購買斜紋布制作衣裝,算是當年高檔服裝了。男童鞋上一般都縫有虎頭圖案,女童棉襖下擺縫綴花邊,十分好看。70年代后,春節衣裝多數從商店購買,品種花色也日漸增多,的確良、卡其布等衣料風靡10余年之久。

清代春節婦女衣裝

改革開放以后,穿新衣已經變得十分平常,一年四季常換常新。盡管如此,春節時居民還是要添置新衣裝。一般是進入臘月就開始購置新衣裝。除夕之夜,家庭主婦便會把各人的衣裝找好,初一晨起后,人人換上新衣裝,容光煥發,開始拜年。這種傳統是中華民族熱愛生活,追求幸福,祈盼新年伊始氣象更新的文化心理的具體體現。

服裝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標志,體現出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表現出人們的審美情趣。有人認為,服裝穿在身上就是自己的事情,其實不然。服裝是要示人的,要符合民族的傳統習慣,否則便會被視為另類。春節期間對服裝的要求以傳統和整潔為主,因為其間要訪友拜親,穿著整潔的服裝是對受訪者的尊重,而不單純是個人魅力的展示,特別是在祭祖活動中,更是要衣帽整肅。

服飾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少數民族在節日里穿上民族盛裝,是對本民族文化最直接的展示方式,正因為有著特色各異的民族服裝,才使得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五彩紛呈、生機盎然。

我國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在漢初以前的典籍如《呂氏春秋·審分覽·勿躬》《淮南子·務修訓》中,均記載是胡曹為衣,而漢初以后的典籍如《風俗通義·皇霸》《世經》均說是黃帝始“垂衣裳”。不管是黃帝發明了衣裳還是胡曹發明了衣裳,都是中華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客觀地說,衣裝的發展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時期,人們下體已穿著褲子,這種褲子只有兩只褲管,無腰無襠,與后世的套褲相似,被稱為“脛衣”或“绔”。古人在绔的外面圍著一條圍裙,稱為“裳”;而上體著左右搭襟的服裝稱為“衣”。衣、裳、绔三者并用就可以將身體全部遮蓋。古人的這種裝束至宋代還十分流行,在《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即便是在當代仍能見到它的影子,足見中華服飾文明的博大精深。春節期間,人們脫去工裝校服,從頭到腳換上新裝,盡顯服飾之美,將生活裝點得美輪美奐,這無疑是新春佳節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也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

送年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過年再好也不能過個沒完。大連地區城鄉過年時間一般從除夕算起,至正月初三結束。年前將諸神和祖宗的神靈請回家中與生者同慶,年結束后當然要將諸神和祖宗“送回去”,畢竟在非年非節的日常生活中,人與鬼神是不能同處一個空間的,所以稱之為“送年”。

所謂送年就是在正月初三晚餐過后,給祖宗神位敬香叩拜,乘夜色將牌位或宗譜撤下來,再到住處的西方或西南方岔道上燒紙祭酒,年前請回家的神靈就算是“送走了”。如果沒有這個環節,人神共居一宅視為不吉,故初三晚餐后,家家戶戶都要“送年”,春節期間的祭祖活動也至此宣告結束。掛宗譜的人家則把宗譜收好,妥善放置在住宅正屋的高處,留待這一年的最后一天即除夕中午之后再將祖先的神靈請回家,共度新的一年。這是中華民族最獨特的一種祭祖方式,通過祭祖,緬懷血緣傳承,恪盡晚輩孝道,凝聚宗族親情,傳遞民俗文化。

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

我國古代就有休息制度,元旦(即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均為法定公休日。在公休日特別是像春節這樣的重大節日里,官民都要進行一些娛樂活動。官府為標榜轄區內的太平景象,往往組織戲班進行表演,民眾可以免費觀賞,稱為“社戲”。清乾隆年間,大連地區的金州天后宮、復州娘娘宮、永豐寺等均建有戲臺,每年春節都舉行盛大的演出。復州娘娘宮戲樓襯壁上就留有乾隆年間梆子劇社演出的《天門走雪》等劇目字跡。清末,梆子腔、柳子腔、皮黃腔、蓮花落、皮影戲等傳入大連。但這些劇社多在城鎮的戲臺演出,春節期間農村居民進城看戲者仍是鳳毛麟角。

由于大連地區居民多是山東、河北及江浙沿海地區移民的后裔,許多劇種及娛樂形式由他們的先輩傳入大連并保存了下來,代代相傳,成為民間節慶的主要娛樂形式。春節前后正是農閑季節,鄉民們有充裕的時間排練節目,其組織多是以村屯為單位的小樂隊或小劇團,自編自導,自娛自樂,在春節至元宵節期間走街串村進行表演。民間舞蹈主要有扭秧歌、踩高蹺、挑花籃、跑旱船、舞龍燈、單鼓、舞獅等;器樂主要有嗩吶、鑼鼓、笙、管、笛、簫、二胡、三弦等。還有雜技、霸王鞭、戲法等,可謂豐富多彩。有些殷實人家還請盲人藝人說書,即把盲人藝人請回家中管吃管喝,并講好酬金,連續數日每天晚上定時唱曲說故事,稱為“大鼓書”,召得四鄰八舍擠得屋子里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為昔時農村一景。新中國成立后,農村鄉鎮都成立了業余劇團,春節時則進行巡回演出,深受鄉民歡迎。春節期間,孩子們是最快樂的群體,男孩玩打尜、打坑、跑馬城、騎馬打仗、坐冰車等游戲,女孩玩捉貓貓(捉迷藏)、抓嘎拉哈等游戲。青壯年則以打撲克為主要娛樂項目,往往是夜以繼日,通宵達旦,但在春節這幾天里,家人對此舉并不反對,可盡情玩耍。老年人節日期間主要玩小牌(類似于打麻將),俗稱“推牌九”。20世紀80年代電視逐漸普及后,城鄉居民節日期間除了打撲克、打麻將流行不衰外,多數人以收看電視節目為樂事。特別是彩色電視普及后,電視畫面清晰,音質純正,可根據自己的喜好收看各類節目,使春節的文化生活更加充實和豐富。

近些年,利用春節長假外出旅游的也大有人在,但絕大多數人還是珍惜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利用更多的時間與親人共度佳節,這種由傳統文化所形成的情結是永遠也改變不了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土县| 巴彦淖尔市| 扶绥县| 翁牛特旗| 漯河市| 精河县| 阿合奇县| 新竹县| 张家口市| 稷山县| 临城县| 河西区| 嘉禾县| 柳江县| 广水市| 盘锦市| 前郭尔| 海口市| 凌海市| 八宿县| 汝州市| 长白| 沾化县| 肃北| 蕲春县| 淳安县| 琼结县| 旺苍县| 客服| 旺苍县| 迭部县| 乐安县| 南川市| 玉龙| 临安市| 沛县| 丹寨县| 高平市| 临高县| 常州市| 宁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