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概述十里不同風 百里不同俗

漢代龍的形象

風俗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文化現象。風俗的早期形態源于先民對大自然的敬畏。當人類的祖先開始了直立行走并學會制作工具以后,這種兩條腿的生靈便逐漸成為地球上的主宰。但在早期,人類仍然受到陸地和水中猛獸的傷害。就個體而言,古人類遠遠不是猛獸的對手,但人類的優勢是大腦發達,他們通過制作各種工具將猛獸擊敗或馴服。根據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法則,古人類認識到組織起來的威力,他們結成一個個或大或小的群體。當人類將個體的智慧匯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巨大的威力,地球上的其他動物在人類集體力量的攻擊下,只能甘拜下風。從這個意義上說,風俗原始成因的基礎,是早期人類的群居生活。

人類可以從動物界脫穎而出成為地球霸主,但在大自然面前仍顯得十分渺小。日月星辰、風雨雷電、日暮潮汐、洪水瘟疫,古人類的有限智慧無法認識且難以抵御來自大自然的傷害,于是由敬畏而發展到對大自然的崇拜,原始的風俗也便從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中萌生并融入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人類自愿遵守,世代傳承。由此可見,風俗從人類誕生之初就如影相隨陪伴人類一路走來。隨著社會的演進,盡管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已經能夠做出科學解釋,但由于數千年的慣性動力和傳承,風俗已經成為人類的一種生活方式,亦即思想觀念內核,深深地融入人類的血液之中,無法與人類的軀體分開,從而形成一種文化形態,成為人類不斷走向進步的巨大動力。當今世界,無論何種膚色的人群,都毫無例外有著各自的風俗習慣,表現出各自不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風俗的形成主要受到社會環境和自然條件兩個方面的制約。東漢史學家班固對風俗下的定義是:由于自然條件的不同而形成的習尚叫“風”,由于社會環境的不同而形成的習尚稱“俗”。諺語中“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是對上述定義的形象解釋。一般情況下,相距十里自然環境就會出現差異,以飲食起居為主要表現形式的“風”就會產生變化;在古代,一般相距百里就設一個縣,各縣的地方政令不盡相同,以生產方式、思想觀念、人際交往、游藝雜技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俗”,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徑庭也就不難理解了。在一般情況下,自然條件可以保持相對穩定性,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不變,而社會環境往往伴隨改朝換代而變化。因而“風”的變化相對緩慢,而“俗”的演變則更強烈一些。由于“風”與“俗”伴隨人群的流動或不斷向外擴散,或吸收融合,“風”與“俗”在內涵與外延方面的界線漸而變得模糊,后來人們便將這樣長期形成的相對穩定又不斷發展的風尚和習慣合稱為“風俗”,并形成地方文化,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由于風俗的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民眾的生活當中,故風俗又稱“民俗”。

靈芝與龍紋瓶

壽星

布藝《豬》

說到底,民俗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它源于生活,又在群眾的生產、生活和交往中不斷完善、充實、進化,從而更加豐富多彩,呈現出千姿百態的絢麗風景。民俗構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和源泉,成為全民族共同的心理取向和行為準則,如倫理道德、重大民俗節日、信仰、禮儀等都具有廣泛的共性特征。這些歷經千錘百煉而傳承不息的鮮明特征,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是建立國家的基石。

民俗的內容十分廣泛,可分為心理、行為和語言三類。心理民俗以信仰為核心,主要指各種禁忌、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行為民俗指祭禮、婚儀、人際關系、歲時節日、紀念及游藝活動等;語言民俗指諺語、歌謠、神話、傳說、故事、戲曲及語音、詞匯等。

大連地區在歷史上一直是溝通中原與東北腹地的橋梁和聯系齊魯文化與草原牧獵文化的紐帶。由于明末清初的戰亂,大連地區居民四處逃亡。清初實行招民墾荒政策后,南部的山東、河北、江浙一帶及北方的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東部地區居民大批移來大連地區定居,形成了一個新型的獨特的居民群體。各地移來之民雜居在城鎮和鄉村屯落,經過交融,在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中,民俗不可避免地發生相應的變化。因大連地區的移民以山東膠東漢民族為主流,又有一批滿族、蒙古族、錫伯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加入,便形成了以山東居民風俗為主體,融合了其他地區、其他民族風尚的居民群體風俗特征,這種特征既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民俗作為一個地區社會演進的軌跡和縮影,伴隨著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民俗從幾千年前的古代一路走到現代,難免精糟雜糅、良莠并蓄,往往是“良俗”與“陋習”相伴而生,相偕共存。如在清代,今旅順北路以南地區居民有獵鳥的習慣,每年秋末候鳥遷徙這段時間里,居民張網捕鳥、玩鳥、賣鳥習以為常。改革開放以后,國家設立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候鳥進行保護,獵鳥之俗亦隨之作為陋俗而淡出居民生活,這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和居民素質的提升。總之,隨著社會的進步,優秀的民俗文化得到科學傳承,屬于封建糟粕的民俗逐漸被摒棄,代之以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出現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新風俗,使中華民族先進的歷史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民俗實際上是動態的,這些動態的地方民俗活動是中華民族傳統民俗文化大河中一條條涓涓支流,不斷地向傳統大河中傾注,從而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文化始終保持青春和活力,在世界大家庭中獨樹一幟。數千年來,中華兒女創造出璀璨的華夏文明,并不斷賦予民俗活動深邃的民族特質和內涵,使之綿延數千年而彌久不衰,傳承并推動國家文明的進程,成為凝聚全民族向心力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

民俗是民族精神的家園,是民族情懷的依托,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符號,編寫與出版民俗相關書籍,意在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通過對各類民俗現象的由來、表象、傳承和演變內容的敘述,使市民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的來龍去脈,辨明哪些民俗習慣是優良的文化傳承,哪些是封建糟粕,從而自覺地光大和傳承良風優俗,凈化社會環境,將市民社會生活中的民俗文化納入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為建設文明大連、美麗大連、富庶大連提供精神食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资县| 商都县| 万宁市| 宁津县| 海南省| 万宁市| 黄冈市| 潜山县| 信宜市| 梁平县| 元朗区| 子洲县| 游戏| 东乡族自治县| 古交市| 平塘县| 壤塘县| 婺源县| 永济市| 慈利县| 综艺| 安远县| 渭源县| 洛浦县| 犍为县| 博客| 鄄城县| 定西市| 邮箱| 宽城| 建平县| 开化县| 湖南省| 宾川县| 清河县| 红桥区| 甘谷县| 佛教| 谷城县| 惠来县| 碌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