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民間計時

舊時大連鄉村居民用陰歷計年月。沙俄和日本統治大連期間曾推行俄歷與日本紀年,企圖消磨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九一八事變后,大連北部三縣還被強行使用日本炮制的偽滿洲國年號,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仍堅持使用中國農歷(陰歷)紀年月。大連解放后,公歷(陽歷)與陰歷并用,以公歷為主,農歷僅用于農時及傳統節日或潮汛。

公歷

公歷又稱“太陽歷”“新歷”,是世界上多數國家通用的歷法。公元前46年因由羅馬大帝儒略·愷撒始創,所以又稱為“儒略歷”。1582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命人對儒略歷進行修訂,這種歷法到了20世紀初在全世界被普遍使用,公歷也因此而得名。我國是1912年開始使用,到1952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在全國統一使用公歷紀年法。

公歷是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也叫“一回歸年”)為一年。一回歸年共有365天5小時48分46秒。由于它不是日的整數,所以除去尾數,以365天為一年,稱為“平年”。每年余下5小時48分46秒,累計4年共余下23小時15分4秒,約等于1天。因此每4年就必須增加1天(加于2月之末),該年為366天,稱為“閏年”。但按這種辦法計歷,4年后又多出了44分56秒,128年后又多出了1天,400年后約多出了3天。因此,公歷閏年規定:公元年數可用4整除的才算閏年,公元年數后兩位為零的(即是100的倍數時)須用400來整除的才是閏年,如1600年、2000年、2400年等為閏年,而1700年、2100年、2500年等則不是閏年。這樣就把128年中多出的1天以及400年中多出的3天給巧妙地減去了。

公歷一年定為12個月,1、3、5、7、8、10、12月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為28天,閏年為29天。對此,民間流行一首簡便易記的歌訣:一三五七八十臘,每逢此月全是大;四六九冬三十天,唯有二月廿八。每逢四年加一閏,一定準在二月加。

農歷

農歷是中華民族創造的一種歷法,又稱“夏歷”“中歷”“舊歷”,俗稱“陰歷”。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算出,朔所在日為初一,朔望月約29天半,所以農歷大月30天,小月29天。農歷平年有12個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閏年為13個月,其中某一個月為閏月,月序以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8月,閏月則為閏8月。閏年全年383天或384天。設置閏月的方法是:農歷月份中無“中氣”的月份則為閏月。

農歷月份的別稱

一月:正月、端月、元月、征月、開歲、華歲、早春、孟春、新正等;

二月:命月、如月、麗月、杏月、仲春等;

三月:蠶月、桃月、桐月、季春、曉春、鳶時、桃良、櫻筍時等;

四月:余月、陰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陽、朱明等;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等;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季夏等;

七月:相月、蘭月、涼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等;

八月:壯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等;

九月:亥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窮秋、抄秋等;

十月:陰月、良月、正陰月、小陽春、初冬、開冬、孟冬等;

十一月:辜月、暢月、仲冬等;

十二月:涂月、臘月、季冬、暮冬、殘冬、末冬、嘉平月等。

紀旬法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人們把每個月的前10天稱為“上旬”,當中的10天稱為“中旬”,后10天稱為“下旬”。但有的月份下旬不足10天或多于10天仍作為一旬。為了使所指的日期更加確切,有時又把一旬分為旬初、旬中、旬末來表示大致范圍。

晝夜

一晝夜就是一日,是地球自轉一周所需的時間,人們把它當作歷法上的一種單位。一晝夜又稱“太陽日”。地球自轉時,向著太陽的一半時間為晝,即白天,背著太陽的一半時間為夜,即晚上。

時辰

我國民間把一晝夜劃分為12個等份,計為12個時辰。以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12個時辰。每個時辰2小時。同時,又將每個時辰分為8刻,每刻15分鐘,并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現在國際通用的方法是將一晝夜劃分為24等份,每等份為1小時,共24小時。時辰又可分為“初”和“正”。時辰的前1小時為初,后1小時為正。如23時叫“子初”,0時叫“子正”;1時叫“丑初”,2時叫“丑正”……舊時還有“五更”的計時方法,從黃昏到拂曉一夜分為五更,半夜為三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西县| 仪征市| 保康县| 香港| 夹江县| 大同市| 仪征市| 红桥区| 东兰县| 遂川县| 墨玉县| 寿宁县| 隆昌县| 瑞昌市| 车险| 疏勒县| 营山县| 淳安县| 铜梁县| 蓬溪县| 和田县| 大姚县| 衡东县| 巧家县| 会东县| 湘潭市| 灵川县| 清远市| 古丈县| 田东县| 长葛市| 岳普湖县| 吐鲁番市| 咸丰县| 南雄市| 九江市| 宁德市| 汾西县| 长宁区| 宁河县| 柘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