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
“臘八”即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的主要習俗是家家戶戶吃臘八粥,城鄉同俗。臘八粥顧名思義是用八種糧黍米豆做成粥,早晨或中午食用。八種糧黍米豆無一定品種要求,只求八種即可,大部分是從大米、小米、黃米、麥粒、高粱、花生、黃豆、紅豆、綠豆、玉米子、蠶豆、豇豆、黑豆等糧豆中選用出八種煮粥。
起源
關于臘八的來歷,一說是“臘”即合之意,在新舊年銜接之際,舉行天地神靈加祖先一起的合祭,古時稱“臘祭”。另說是臘八習俗與佛教有密切關系。傳說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由于勞累和饑餓暈倒在荒野之中,恰好被一個牧羊女見到,牧羊女用家中殘存的黏米、糯米和雜豆加野果子煮成一鍋粥,一口一口地喂給佛祖吃,吃完之后頓覺元氣恢復,精神大振,并于臘月初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以后,逢臘月初七夜,寺院僧侶都取清新谷果,滌凈器皿,到天明時熬成熟粥,以供奉佛祖并舉行群僧集會,育經演法,喝臘八粥,以示紀念。中國僧侶喝臘八粥始于宋代,已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天中記》載:宋時東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諸大寺送七寶五味粥,謂八寶粥。不僅朝廷官府寺院制作臘八粥,而且民間也爭相效法,廣為流傳。

吉祥葫蘆
臘八風俗
大連地區過臘八吃臘八粥之俗清末即已盛行。臘八前一天即把所需之糧黍米豆用水浸泡待用,臘八晨起家庭主婦便煮成香噴噴的臘八粥。如果分饋給親友食用不能過午。臘八在民俗節日中雖不屬重大節日,但舊時居民對臘八節也十分重視。有一句民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意思是,臘八一過,年關就要到了,家家戶戶便開始籌辦年貨,給孩子和家庭成員制作新衣裝,節日氣氛漸而濃烈起來。待到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灶神)時,實際上就進入到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春節的鋪墊時間段了。近年,居民對臘八的本義并不十分關注,吃臘八粥只是以應節令而已,城鄉居民只是象征性地煮制雜米雜豆飯以調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