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山廣場

壓得住場的百年建筑群

很難有一個城市,能在一個廣場上集中這么多有著百年歷史的、風格各異的大型建筑。如今的中山廣場有十大建筑,其中八座有著百年左右的歷史,還有兩座,一座建于1951年,另一座原來是英國領事館,始建于1909年,于2003年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金融大廈,現在是廣發銀行和浦發銀行的大樓。

中山廣場1號

現址:中國工商銀行大連中山廣場支行

舊址:日本朝鮮銀行大連支店

始建于1918年,建筑面積4925平方米,地上三層,地下一層,文藝復興風格科林斯柱式建筑。

中山廣場2號

現址:遼陽銀行大連分行

舊址:大連民政署和警察署

建于1908年,二層磚木結構的哥特式建筑。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大連最初的官廳建筑物。擁有鐘表塔樓的建筑參考了歐洲市政廳的風格。

中山廣場3號(原址已拆除)

原址是英國領事館,1914年建成,是當時中山廣場(大廣場)上唯一的外國公館。1995年拆毀,2003年建成大連金融大廈,現在有兩家銀行入駐。

中山廣場4號

現址:大連賓館

舊址:大和旅館

始建于1909年,1914年建成,鋼混結構的巴洛克式建筑,歐洲文藝復興后期建筑風格。1945年10月27日,蘇軍在該館召開大連各界代表會議,決定成立大連市政府。后改稱大連賓館。周恩來總理來連視察工作時曾在此下榻。

中山廣場5號

現址:中國工商銀行大連分行

舊址:大連市役所

1915年始建,1919年完工,折中主義建筑風格。

中山廣場6號

現址:中國交通銀行大連分行

舊址:日本東洋拓殖株式會社大連支店

1936年建成,當時簡約化的現代建筑在歐洲大行其道,故此中山廣場6號為新古典風格。

中山廣場7號

現址:中信實業銀行大連中山廣場支行

舊址:大清銀行大連分行

1909年始建,1910年6月竣工,由中國人設計承建。折中主義建筑風格。最初為清朝戶部所設大清銀行大連分行,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更名為中國銀行大連分行。

大連民政署和警察署舊址

中山廣場8號

現址:大連人民文化俱樂部

1951年建成,由蘇聯專家小組設計,其外形設計風格采用的是“二戰”后剛剛興起的簡約式對稱設計,其內部采用的是大跨度圓形穹頂及歐式雕花式舞臺拱形臺口。是大連市解放后建設的第一座大型娛樂設施,是當時國內最為先進的劇場。

中山廣場9號

現址:中國銀行遼寧省分行

舊址: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大連支店

建于1909年,歐洲文藝

復興后期建筑風格。

大連市役所舊影

橫濱正金銀行大連支店舊址

大連交易所舊址

中山廣場10號

現址: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大連分公司

舊址:日本遞信省大連關東遞信局

始建于1925年,折中主義建筑風格。

大連的中山廣場從建筑學角度來說,是一座露天的建筑博物館。大連人對這座廣場很熟悉,對廣場上的十座建筑更是如數家珍,有人用畫筆,有人用文字,無數次解讀他們心中的中山廣場。這個廣場和廣場上的建筑沉淀了大連建市之初的記憶。在我們歷數這個名人故居、那個歷史遺址時,真的不能繞過這里。

回到20世紀之初,從這里還是一片荒地時說起,說說荒地如何一步步成為城市的中心,說說十座建筑是如何一個個拔地而起,是誰建造了它們,它們又沐浴了怎樣的歷史風雨。

先有大廣場后有廣場上十大建筑

中山廣場這個名字是從1945年日本投降后開始叫的,因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得名。往前追溯,日本殖民統治大連時期,這里叫作大廣場;再之前, 1899年起這里叫作尼古拉耶夫斯卡婭大廣場,很俄國的一個名字。因為名字太長太難記,人們簡化了它,叫尼古拉大廣場。在大連建市之初,這里還是一塊荒地,俄國在大連的第一任市長也是中東鐵路總工程師的薩哈羅夫和助手特萊寥辛工程師仿照法國巴黎城區的模式,在市中心修了圓形廣場,然后向四面八方輻射出十條大街,這就是中山廣場的最初形態,如今我們還能在圖冊中找到那時中山廣場的照片,一片空曠之感油然而生。

尼古拉大廣場連接人民路與中山路,直徑200米,面積2.26萬平方米。歷經100多年的建設,這里的變化也就是不斷地多出新的建筑,但是它最初的輻射狀設計理念還完好地保存著,延續著。不必從高空俯瞰,你只要站在廣場的中心,轉一個圈,就能清楚地看到這十條街道,以及街道與街道之間矗立著的建筑。

薩哈羅夫還沒有完成他的城市構想,就因為俄國在日俄戰爭中敗北,不得不離開大連。他離開大連時,中山廣場上還沒有一座建成的建筑。不知道,如果有,薩哈羅夫是不是會像火燒勝利橋市政廳那樣一把火燒了中山廣場。

中山廣場的建筑是俄國之后的下一個侵略者日本人建設起來的。據大連老建筑保護名單中提供的資料,廣場上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大樓——大連民政署舊址,始建于1908年,中山廣場2號。那之后,廣場上的建筑一座一座地增加,它們的建筑年代與日本侵華的腳步是合拍的。到日本投降之前,中山廣場上已經有了九座建筑,它們是中山廣場1號日本朝鮮銀行大連支店、2號大連民政署和警察署、3號英國領事館、4號大和旅館、5號大連市役所、6號日本東洋拓殖株式會社大連支店、7號大清銀行大連分行、9號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大連支店和10號日本遞信省大連關東遞信局。

空缺的中山廣場8號是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1951年的大連人民文化俱樂部。

中山廣場就是建筑的博物館

對于中山廣場周邊的建筑群,大連理工大學唐建教授有著很深層次的研究,他說,中山廣場的建筑群厚重感很強,給人感覺是壓得住場。俄國強租旅大時,當初規劃在市中心圍繞圓形廣場設計放射狀道路,廣場周邊設政府、郵局、銀行等機構。然而,由于日俄戰爭,沙俄戰敗,規劃未能實現。日本占領遼東后,在大連完成了俄國人的規劃,將這里建成了行政中心。由于當時日本崇尚“西化”,所以中山廣場的老建筑風格以當時歐美流行的折中主義建筑風格為主。

中山廣場舊影(局部)

廣場上的建筑,比如說5號的大連市役所舊址、7號的大清銀行大連分行舊址、10號的日本遞信省大連關東遞信局舊址都是典型的折中主義建筑風格。從大清銀行大連分行舊址上,可以清楚地見到這種風格的體現。它是磚混結構,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立面采用對稱式的設計,中間突出,兩側的屋頂為半圓形,中間為梯形,變化奇異,層次跌宕,極富神韻。

建于1909年的橫濱正金銀行大連支店,是典型的文藝復興風格,此建筑出自“滿鐵”建筑課的太田毅之手,對面的大和旅館也是他的手筆。橫濱正金銀行大連支店有著文藝復興式的美麗圓頂,建筑立面為五段劃分,窗楣作為斷裂山花,造型別致,設計新穎。但是1910年9月完工時,卻有人對這座色彩醒目的建筑提出了批評,說它“局部結構太大,使人有大建筑被縮小之感”。

需要提及的是這些建筑的設計師們,設計大連民政署和警察署的前田松韻、設計大和旅館和橫濱正金銀行大連支店的太田毅、設計大連關東遞信局的松室重光、設計日本朝鮮銀行大連支店的中村與資平、設計東洋拓殖株式會社大連支店的宗像主一,他們的身份大多隸屬于關東廳或是“滿鐵”等殖民機構,設計這些建筑的初衷也是為了更好地拓展日本在東北地區的經濟和政治侵略。但就建筑本身而言,100多年后的我們,還是會感嘆他們當年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那時的他們已經具有世界性的眼光。

百年前,這里是城市的金融中心

大連解放前,廣場上九大建筑中的四大金融機構出身均不凡,所肩負的使命也巨大,在波詭云譎的辛亥革命和兩次世界大戰中,這四大機構在東北可謂翻云覆雨,幾乎所有的政治經濟活動的背后都有它們的影子。

四大銀行的背影

大清銀行大連分行,是四大金融機構中第一個在中山廣場扎根的,和它同一年建設的還有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大連支店。這兩家銀行,一家背景是清政府,一家是日本大財閥。大清銀行是中國銀行的前身,當年,大清銀行相當于清政府的中央銀行,創立于1905年,始稱“戶部銀行”,隸屬戶部, 1908年改名“大清銀行”。據《滿洲開發四十年史》記述,大清銀行最初的業務主要是發行銀兩票和銀圓票,業務以匯款為主。辛亥革命后,大清銀行改名中國銀行,并在長春設立了東三省分行,而且也將業務拓展到了日本控制下的大連,在大廣場寸土寸金的金融街上占得一席之地。

三家日本銀行的老大應是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在日本的軍隊入侵東北之前,它就于1899年在營口設立了支店,這也是日本銀行入侵東北的開始。當時的營口,銀行業的老大是俄國的道勝銀行。隨著日俄戰爭的形勢發展,道勝銀行退出了營口,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卻跟隨著日本陸軍的腳步侵入了大連、奉天(今沈陽)、旅順、遼陽、鐵嶺、開原、安東(今丹東)和長春。這也印證了《貨幣戰爭》里的一句話:歷來政治和軍事的背后是經濟的巨大支持,每一場戰爭的影子里都有著金融寡頭操控的手。

日本橫濱正金銀行采用的是銀本位,因為關東都督府和“滿鐵”的結算都是以銀圓為單位,所以在1906年,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取得了鈔票的發行權,事實上成了中央發券銀行,可謂風光無限。這個時期,日本橫濱正金銀行的董事長叫高橋是清,是一個頗有經驗的銀行家。

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在東北地區風光了近20年,1917年的時候,日本政府收回了日本橫濱正金銀行發行貨幣的權力,日本朝鮮銀行的“鮮銀券”成為關東州和“滿鐵”附屬地的法定貨幣,日本朝鮮銀行取代了日本橫濱正金銀行辦理國庫金事務。也就是這個時期,日本朝鮮銀行在中山廣場上始建分行。日本朝鮮銀行在1911年前叫韓國銀行,實際上是日本銀行,1909年隨著安奉鐵路的竣工,朝鮮與東北三省的貿易開始活躍,日本朝鮮銀行繼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之后在安東設置了支店,這也是它入侵中國東北的開始。日本朝鮮銀行發行的銀行券是金票(金本位),與日本橫濱正金銀行的銀票不同,這也是八年后,它取代日本橫濱正金銀行發行鈔票的根本原因。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和朝鮮銀行在中國東北打下了深厚的根基,甚至于溥儀在長春成立偽滿洲國之后,兩家銀行還幫助偽滿洲國籌建了滿洲中央銀行。

三大中樞銀行中,東洋拓殖株式會社成立得最晚,成立于1935年,成立伊始就在中山廣場興建自己的支店。如同它名字中的“拓殖”二字,它與日本在東北三省的移民和拓殖是相伴相生的。它成立之初的資金是1500萬日元,所支持的是遷移100萬戶的龐大計劃,也因而東洋拓殖株式會社的業務主要是從事不動產和企業金融服務,鮮少涉及其他一般業務。

大和旅館百多年來名人會聚

中山廣場上的建筑中還有一家賓館——大連賓館。記得2009年,筆者在大連賓館百年紀念時曾經造訪過這里,那是在大連賓館經理辦公室主任鄒曉帆的帶領下,鄒主任是1988年來到大連賓館工作的,鄒主任一直注意收集大連賓館的歷史資料,“尤其是1997年,大連賓館要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裝修,我們想要找一些賓館初建時期的資料,翻遍了大連市的各大檔案單位,就差去日本查閱當年日本投降后帶回國內的資料了”。

大連賓館始建于1909年,竣工于1914年,建筑面積1.14萬平方米。由日本人太田毅、吉田宗太郎設計。賓館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內部高大寬敞,門廳及大廳裝飾風格華麗,正面是橫豎分段,中間二、三層采用愛奧尼式扶壁柱。中心入口有綠色的拱式雨棚,造型既端莊穩重,又富有浪漫情懷,屬于文藝復興風格的巴洛克式建筑。不論它的年代有多老,只要它坐落在中山廣場的歐式建筑群中,就有一種持久的魅力。

在鄒主任的介紹下,我們得知這座始建于1909年的建筑曾經用過四個名字。建成之初,這里叫大和旅館,因它隸屬日本侵華機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所以在起名字的時候,充滿了強烈的殖民色彩。從1914年至1945年這31年間,這里是日本殖民統治者休閑娛樂的天堂。1945年8月,蘇聯紅軍進駐大連,將蘇軍駐大連警備司令部設在了這里,3個月后,蘇軍警備司令部搬到了旅順,這里改名叫作蘇聯國際旅行社。蘇聯接管大連期間,這里也曾經發生過許多歷史大事,比如說,大連第一任華人市長遲子祥就是在這里被推選出來的。1955年夏天以后,這里改名叫中國國際旅行社大連分社,1956年,這里才正式定名為大連賓館。大連賓館的定名也標志著,這座見證了大連歷史變化的老建筑不再是殖民統治者吃喝玩樂的地方,它回歸到了人民的手中,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這里留下了許多重要的歷史時刻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難忘記憶。

大和旅館舊址

鄒主任曾給筆者打印了一份名錄,名錄上面是1914年大連賓館投入使用后接待過的百余位名人。從清末代皇帝溥儀到20多個國家的首腦,從國際巨頭到文化名流,各個領域的人物羅列了長長的一串。

當年,溥儀下榻大連賓館,就住在208號房間,如今這里依然保持著溥儀入住時的原貌。如果用五星級總統套房的標準來要求,這個皇帝曾住過的房間顯得小了些。房間是個套間,加起來有30多平方米,一個臥室、一個會客室和一個浴室。屋頂是日式建筑特有的網格狀,臥室里一張紫檀木的雙人床、梳妝臺,還有一個大衣柜,柜子的把手是銅質的,被摸得光滑可鑒。溥儀在這里住了不久,就被送到了旅順。

這個房間還住過一位名人,1952年,京劇大師梅蘭芳來對面的大連人民文化俱樂部演出,其間就住在208號房間。

大連賓館還有一項非常驕傲的紀錄,那就是大連人民接管旅大之初,十位開國元帥中,除了劉伯承與林彪,剩下的八位都曾光臨大連賓館。記得1955年遼東半島大演習,八大元帥齊集大連,經常聚在大連賓館二樓東側的小會議室,也給這里留下了溫馨的記憶。

中山廣場(全景)

如今的大連賓館擁有80多間標準客房,多間高標準的會議室。在二樓有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房間——館藏室,里面藏著許多“老物件”。

“許多來賓館住宿的客人對歷史感興趣,一聽說這里有上百年的歷史就想參觀一下,于是我們就設立了這么一個館藏室,對客人免費開放。”鄒主任介紹說。這里原來是宴會廳演奏樂曲的地方,現在被隔出來,墻外的空間依然是大連賓館最大的宴會廳。館藏室的墻壁上掛滿了20世紀20、30、40年代各個時期的大連賓館的老照片,還有當年在這里舉行婚禮的照片。“這五張照片比較特別,照片中的建筑看起來比較像,它們都叫大和旅館,卻分處東北三省的省會。大家都知道大連有兩家大和旅館,一個在中山廣場,另一個地處旅順,其實日本侵略中國時期,東北一共有五家大和旅館,都隸屬‘滿鐵’,分別位于沈陽、長春、哈爾濱、大連和旅順,除了旅順的大和旅館外,其余的四家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如果你去過沈陽的中山廣場,就會深有感觸,就連門口的雨棚都是一個樣式的。”鄒主任說。

除了照片外,還有許多當時的銀質餐具和日本人使用過的高爾夫球桿。餐具的上面無一例外地有一個“滿鐵”的標志。

其實在大連賓館的許多地方,都保持著原來的風貌,“1986年和1997年,大連賓館先后有兩次大的裝修,雖然賓館更為現代,但是也拆掉了很多有價值的地方”。

大連人民文化俱樂部

大連人民文化俱樂部是廣場最年輕的建筑,建于1951年。1945年大連解放后,大連市政府對中山廣場進行修建和改造,加上園林人員的精心管理,廣場每年都在改變面貌,但九大建筑物間夾一塊大荒地的格局始終沒變。這塊荒地到底怎么處理?那時,大連市被國民黨軍隊進行經濟封鎖,解決民生問題成為市政府第一要務,因而把建大樓的事擱置下來。

1948年年末,東北全境解放,大連市形勢好轉。1949年4月,時任大連市市長毛達恂開始籌建中山廣場上的最后一座大樓。毛達恂請來蘇聯專家擔任設計師,經常抽出時間到工地監督施工。當時原材料比較缺乏,特別是高檔大理石。據毛市長的司機汪發成回憶:“有一次,中山廣場附近發現了日本人用來做墓碑的大理石廢料,毛市長就把這些石料用在了蓋新大樓上。”新大樓,建筑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二層樓式建筑,整體外墻用長方形青石造面,樓身長45米,寬41米,高33米,劇場舞臺16米,深16米,樂池面積30平方米,整個舞臺是旋轉式的,非常壯觀。大樓外部造型和整個中山廣場的建筑風格相合,顯得非常協調,并獨具新風。新大樓建成后,專門請了郭沫若先生為大樓題名,“人民文化俱樂部”七個字就出自郭沫若之手。從那之后,大連人民多了一個文化活動的場所。

從天橋雜技團的首演到梅蘭芳等名家的不斷登臺,再到現在每月若干場大型演出,大連人民文化俱樂部走過了70年的光輝歲月,留給大連人民的是一個個不能忘卻的回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仁县| 吉林市| 宣恩县| 安图县| 鄯善县| 东丰县| 大埔区| 偏关县| 双桥区| 广汉市| 溆浦县| 锡林浩特市| 临沭县| 武平县| 长丰县| 井陉县| 德江县| 武鸣县| 怀宁县| 建水县| 佛山市| 富宁县| 永仁县| 多伦县| 嘉义市| 丰城市| 巴林左旗| 万山特区| 岳阳县| 清徐县| 石渠县| 苍南县| 武山县| 休宁县| 新安县| 澄城县| 泰宁县| 乐山市| 乐亭县| 曲沃县| 乌审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