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所尋舊·大連老建筑
- 晚述
- 7字
- 2021-02-07 17:11:28
大連藝術展覽館
“童話小屋”迷住藝術家

大連藝術展覽館坐落在今勝利街35號、俄羅斯風情一條街上,街南北長五六百米,藝術展覽館所處的南街口直對勝利橋。展覽館外觀呈暗紅色,整體建筑呈不對稱模式。“××畫展”“××藝術展”是如今此建筑上最常見的字眼。推門走進展覽館,在王智遠館長的介紹下,筆者接觸了這棟別具一格的老建筑。
前身是東清輪船會社
大連藝術展覽館堪稱近代歐式建筑的精品。主樓屬磚混結構,西歐半木屋架式建筑。副樓風格為自由式,采用不對稱的設計手法,建筑立面參差不齊,墻面高度與坡度不一,并有陡尖頂。因為它是用清水紅磚砌筑,以白色條飾和隅石裝飾,再加上山尖、邊框、花臺、陽臺和各種門窗作為點綴,構成了別致惹眼的建筑外形。房屋主樓地上三層、地下一層,副樓地上、地下各一層。內設三個展廳(每個展廳150平方米)、兩個展室,展線總長度150延長米。

坐落于俄羅斯風情街上的大連藝術展覽館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這里曾是殖民機構所在地
小樓的前身是東清輪船會社,建于1902年,建筑面積為1400平方米。此建筑由德國人設計,俄國人出資興建。王館長介紹說:“它立面三層,呈暗紅色,外墻運用格式結構裝飾,坡形黑色屋頂有一處高聳的尖塔,整個建筑流露出濃郁的西歐哥特式民俗建筑風格,是大連市為數不多的優秀早期建筑之一。”
東清輪船會社前身是沙俄成立的中東鐵路輪船公司,主要經營中東鐵路和海上運輸。中東鐵路是“中國東清鐵路”的簡稱。中國東清鐵路是沙俄在清朝末期修筑的從俄國赤塔經中國滿洲里、哈爾濱、綏芬河到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西伯利亞鐵路在中國境內的一段。由滿洲里經哈爾濱到綏芬河是中東鐵路干線,全長1480多公里;由哈爾濱經長春到大連是中東鐵路支線,稱南滿鐵路,全長940多公里。中東鐵路是沙俄為控制遠東而在我國領土上修建的一條鐵路。
除大連藝術展覽館建筑本身的歷史悠久外,在它門前的勝利橋也是頗具歷史意義的老建筑。王智遠介紹說,此橋是三重橋,站在橋的側面可以看到俄國人修建的、日本人重建的和中國人改建的影子。
1898年,沙俄在這里修建了大連歷史上最早的棧橋——露西亞街木橋;1908年,露西亞街木橋被日本人拆除重建,改稱日本橋。一名德國設計師將它設計成了米蘭式鋼筋混凝土連續五跨實腹無鉸拱橋,成為中國早期為數不多的鋼筋混凝土橋之一;1992年,大連市城建部門在橋兩側建造了兩條鋼結構人行天橋,拆除了原有人行道,并重新鋪筑瀝青混凝土,也就是現在大家熟悉的勝利橋。

大連藝術展覽館的前身是勝利橋的標志性建筑
露西亞街木橋作為交通要道在這里誕生,加之東清輪船會社等大規模的行政區在這里建設,隨之大連地區最早的市民居住區也在此略見雛形。所以說,大連的城市建設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日本北九州有個姊妹樓
沙俄殖民統治大連時期,現今的俄羅斯一條街被稱為“工程師大街”。日俄戰爭后,1905年日本殖民統治大連,1906年至1908年,東清輪船會社辦公樓成為大連民政署辦公樓。王智遠說:“從1908年至1920年,史料中并無對此建筑的記載。而據民間傳說,當時該樓作為大連俱樂部使用。1920年后,則為日本橋圖書館。1945年,大連解放后,它作為東北資源館的組成部分,后來交地方政府管轄,由鐵路部門接管,成為大連鐵路局工人家屬宿舍。”
當時,這座作為民宅的古建筑,雖有獨特的外表,卻失去了往日的風光,顯得平凡了許多。王館長說:“當時樓里住著十幾戶居民,跟普通的職工宿舍沒有什么區別。長時間作為民宅使用,樓里已經陳舊不堪。1996年,為拯救優秀歷史建筑,市政府撥專款按原型重建,并辟為大連藝術展覽館,于1998年5月正式開館。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由式風格造就小樓別樣的風情
王智遠說:“追究重建的緣由來,也有一段民間傳說。據說當年的市長赴日本的北九州訪問,看到了一模一樣的樓,經當地人介紹,日本北九州的那棟樓正是按照大連的這棟老建筑興建起來的,于是就回來按原型重建,和北九州的遙相呼應,稱為姊妹樓。”早年作為鐵路職工,韓正堂老人的家就在小樓附近。在這里生活了30多年的韓正堂回憶:“因為學過工程制圖,對這方面比較感興趣,家離得又近,所以當時小樓重建的時候,我就時不時到那兒去看工人們施工,他們偶爾也會拿著圖紙讓我看看,小樓拆下來的石塊和磚瓦都排上了編號,堆在道路兩邊,當時對這些原材料的再利用也是有一定準備的。如今小樓主樓的那個九角房頂,用的是原先的房頂,當時是用吊車加蓋上去的,九個角極具特色,也是有一定的講究的。”
韓正堂從前聽老人們說起過關于小樓的很多故事,出于好奇他當時也曾走到拆了一半的小樓里四處觀察了一番。“據說俄國人當時建此樓時,地下室有兩個水牢,北面有扇大鐵門。我進到樓里一看,確實看到了兩個水牢,但是那扇大鐵門始終沒有被打開,據說鐵門背后是個密道,可以一直通到黑嘴子碼頭。日本人在這兒的時候,有個高級軍官就是從這個密道逃跑的,但這只是流傳于民間的一些傳說,并沒有經過考證。”
“童話小屋”吸引著中外藝術家
據韓正堂老人回憶,其實小樓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就曾被辟為展覽館。“那時時常從旅順運來些文物在這里展出,我常去看,有一些文物古跡,還有展出的木乃伊,印象特別深刻。后來‘文革’期間,停止了展出,小樓閑置下來,這附近的老百姓漸漸傳說小樓里鬧鬼,樓里沒人敢待,因為走進去總能聽到‘咔嗒咔嗒’的聲音。大家就說,因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在水牢里處死過許多抗日志士……‘文革’時,一伙紅衛兵不信邪,住進了樓里,晚上,他們從里面竟捉出了很多大老鼠。原來,日本人撤走后,地下室里儲存的大量糧食還在,老鼠可開齋了,大吃大喝,油瓶子倒了,老鼠的尾巴上粘上了油,竄來竄去,又粘上了灰垢,結成了疙瘩。‘咔嗒咔嗒’的聲音就是它們在樓梯上亂竄時,尾巴敲打銅質的樓梯箍條發出的響聲。”韓正堂老人說,謠言破解之后,這里更加幽靜了。

大連藝術展覽館
小樓作為大連藝術展覽館之后,一改往日的內斂,開館20多年來,這里先后舉辦了“牛群攝影藝術展”“日本現代工藝展”“希伯來書法藝術展”“中國首屆人體攝影藝術展”“朱樂耕陶瓷藝術展”“中國三大名石展”等百余次展覽,涉及書法、繪畫、雕刻、陶藝、攝影、高級工藝品等六大類,展品19000余件。許多展覽為大連市首次,許多展品堪稱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精品。已有日本、韓國、以色列、土耳其、德國、法國、美國、朝鮮、智利等十余個國家的官方機構或個人在大連藝術展覽館舉辦展覽。
有些人是看到這棟獨具特色的建筑而專門前來辦畫展的,王智遠說:“一位旅美畫家到中國的各地采風,走到大連藝術展覽館處,被此建筑深深地吸引了,于是決定在這里辦畫展。還有位云南理工大學教授,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被邀請到世界各地辦過畫展,而來到大連藝術展覽館也被這童話般的小屋迷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