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所尋舊·大連老建筑
- 晚述
- 6字
- 2021-02-07 17:11:27
老自然博物館
收藏大連幾代人的記憶

煙臺街3號,它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幾乎與這座城市同齡。但即便是今天,我們依然不難從它殘破的外表下,在腦際勾畫出它當年的氣派與輝煌。它有兩個名字為大連人所熟悉:一個是“達里尼”市政廳舊址,另一個是老自然博物館。站在俄羅斯風情一條街的盡頭,那些古老的影像便斷斷續續地鮮活起來。
1898年沙俄強租旅大,次年8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大連為自由港,同時將城市命名為“達里尼”(俄文意為“遠方的”)。1898年冬,俄國著名的建港專家薩哈羅夫,被尼古拉二世征調回圣彼得堡,受命編制一座嶄新港口的筑港計劃。
第二年春天,被任命為“達里尼”港及城市規劃建設總工程師的薩哈羅夫來到青泥洼。這名精力充沛的俄國人走遍了青泥洼附近的海岸和陸地,并在德國人蓋爾貝的協助下繪制出“達里尼”市港口和城市設計方案。按照薩哈羅夫的設計,“達里尼”港以俄國黑海的敖德薩港為藍本,城市建設以當時公認的世界上最好的城市法國巴黎為藍本。街區設計由行政市街、歐羅巴市街、中國市街三部分組成。

殘破的外表下,難掩當年的氣派與輝煌
1900年的“達里尼”行政市街儼然一個巨大的工地,優質的木材和石料及產自歐洲的裝飾材料從海上源源不斷地運來。1902年5月30日,“達里尼”市政廳建成投入使用。這是當時這座城市最雄偉的建筑:整座大樓呈“U”形的對稱風格,白墻綠瓦,拱形門窗,裝飾巴洛克式的精美雕刻,像精巧別致的積木,錯落有致又莊重大方。
而就在一天前,薩哈羅夫剛剛接到尼古拉二世頒布的敕令,他被任命為“達里尼”市市長。
“達里尼”市政廳前車水馬龍,身著紳士服裝的官員和華美盛裝的貴婦進進出出。薩哈羅夫市長寬大的辦公室里掛滿設計圖紙,市政廳前和大街上,一座座別致的小樓相繼竣工:市長官邸、東省鐵路公司輪船部、“達里尼”旅館、莫斯科旅館、商店、公會堂、工人俱樂部……
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當時的俄國人根本就沒把日本人放在眼里,即使在日軍偷襲旅順口之前幾小時,俄國太平洋艦隊參謀長維特格夫特還在說,“戰爭打不起來”,甚至當天,旅順的俄國海軍還在狂歡。
傲慢的薩哈羅夫依然醉心于他“遠方的”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夢想里,直到日軍的槍炮聲越來越近,才匆忙在行政官吏中組織了義勇隊,配備槍支進行操練,準備保衛這個由他親自打造的城市。金州南山戰役后,俄軍前沿陣地失守,消息傳到“達里尼”后已是人心惶惶。5月26日深夜,薩哈羅夫突然接到俄旅順要塞司令部的急電,命他在5月27日天亮之前,務必將“達里尼”市的俄國居民撤到旅順。薩哈羅夫極不情愿地指示將“達里尼”港內的重要設備炸毀。
5月28日,日軍占領“達里尼”港,俄國人開始放火燒毀行政市街。

老自然博物館舊影

“達里尼”市政廳舊址
雖歷經大火,“達里尼”市政廳還是沒有被徹底損毀。一年后,日本統治者按原貌修好,把這里作為遼東守備軍司令部、關東州民政署辦公地。第二年,這里移交給“滿鐵”,成為“滿鐵”的總社。其中設有“地質調查所”。
1923年,地質調查所大量收集東北各地自然標本和資料后,增設了陳列室,主要展示巖礦和部分古生物標本,并注明標本的產地、藏量、開采價值和用途等,只供日本少數上層人物觀賞研究。1926年,由于展示的標本種類增多,陳列內容增加,收集標本的地域不斷擴大,涵蓋了東北及蒙古等地的多種資源,將陳列室改為“滿蒙物質參考館”。日本侵略者本著“展示各方面資源情況”的原則,使其以豐富的海洋生物、地質與礦物、古人類與生物、現代動物與植物標本和實物資料,成為當時“滿洲”資源的縮影和研究地區資源的重要基地,正式對外開放,成為日本統治時期大連旅游觀光的景點。1928年,在原建筑的兩翼和后部擴建2000平方米日式建筑。1932年,在展示原有資源標本外,還增加了東北、蒙古等地的民俗陳列內容,并將館名改為“滿洲資源館”。
1945年大連解放,這里被劃歸給中長鐵路大連分局,易名為“東北地方志博物館”,中長鐵路科研所委托蘇聯地質專家葉果洛夫擔任館長,并對原有的陳列進行修整。1950年11月,中長鐵路局將博物館移交給大連市人民政府,更名為“東北資源館”。1959年,在慶祝抗戰勝利14周年紀念日這天,這里被正式定名為“大連自然博物館”,并邀請當時擔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親筆題寫館名。
當時的大連自然博物館建筑面積5100平方米,陳列面積2470平方米。珍藏著許多世界珍貴標本,如目前亞洲最大的黑露脊鯨外形標本,還有我國目前唯一的長須鯨外形標本等。自1945年解放后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大連的學生幾乎都由學校組織到這里參觀過。那巨大的鯨魚標本,屋里濃重的防腐藥品氣味,至今留存在他們的記憶里。
1997年,這棟建筑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筑。1998年自然博物館遷到黑石礁新址,此地閑置下來。“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門前還立著一塊兩三米高的煤塊……”生于1934年的安老先生是漁輪廠的退休職工,在煙臺街居住了30多年,家的對面就是大連自然博物館舊址。安老說,如今它成了這條街上最殘破的建筑:玻璃大多破碎了,后來相關單位用三合板釘住了所有窗戶。樓身上的涂料早已斑駁脫落,“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大修過一次,原來的綠瓦都是紫銅的,拆下來后,換成了白鐵的”。現在的樓頂嚴重銹蝕、殘破,好多地方竟長出小樹。透過西側的鐵門,看見院內雜草叢生,老樹婆娑。在附近居住的劉先生說,春天的時候,他曾翻過圍墻去取掉落的風箏,看到室內的樓梯多處塌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