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當年游俠人:現代中國的文人與學者(增訂版)作者名: 陳平原本章字數: 6724字更新時間: 2020-12-14 12:49:25
上輯
工詩未必非高僧
——關于寄禪

近代湘僧敬安(1851—1912),字寄禪,俗姓黃,自稱山谷后人。因在佛前燃二指供養,故號“八指頭陀”;說話口吃,書信中亦自稱“吃衲”。十八歲投湘陰法華寺出家,后歷主湖南五大寺和寧波天童寺,1912年籌組中華佛教總會,被公推為會長,同年圓寂于北京法源寺。寄禪生前,詩名、僧名均滿天下,唯有友人葉德輝不大以為然,謂其詩自高而僧則未必,理由是:“工詩必非高僧。古來名僧,自寒山、拾得以下,若唐之皎然、齊己、貫休,宋之九僧、參寥、石門,詩皆不工;而師獨工,其為僧果高于唐宋諸人否耶?”(參見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編“中晚唐詩”節)
“工詩必非高僧”;反過來,“高僧必不工詩”。這是個很有趣的命題,可惜葉氏的論證不夠嚴密,“高僧”與“名僧”不是一回事,慧皎作《高僧傳》,即有感于前人之傳“名僧”而不傳“高僧”:“若實行潛光,則高而不名;寡德適時,則名而不高。”(《〈高僧傳〉序》)何況,著眼于宗教史上的貢獻,寄禪可能高于寒山、拾得;談論文學史上的功績,寄禪也未必比不上寒山、拾得。盡管如此,葉氏的命題依然基本成立,確實,中國歷史上的高僧絕大部分不寫詩或寫不出好詩,而歷代著名的詩僧又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僧。如此,兼有詩名與僧名的寄禪就更值得認真探究了。
一
盡管宋人嚴羽以禪喻詩名揚天下,后世文人也多有承襲其“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滄浪詩話·詩辨》)之說者,可實際上,詩、禪仍然無法合一。最主要的一點是,詩除了“悟”外,還強調“情”,而釋家則以“無我”為立說的根基。佛學深不可測,各家解說千差萬別,可在通過論證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來顯示涅槃寂靜的理想這一點上,卻是大同小異。這種涅槃寂靜的理想境界,可以成為學道的詩人和學詩的僧人永恒的歌詠對象,可這很難成為詩歌的“主流”——詩人畢竟更多執著于紅塵千丈的世俗人生。還有一點,這種空寂的境界,經過千百年來無數詩人的咀嚼,說實在的,已很難再有多少新意了。“紅泥肥紫芋,白石瘦青山。流水落花去,夕陽飛鳥還”(《山中漫興》);“松翠近可掬,泉聲咽更聞。水清魚嚼月,山靜鳥眠云”(《訪育王心長老作》)——這些詩不能說不精致,也確實頗具禪味,只是不待寄禪吟詠,中晚唐詩人集中不乏此類佳句。
僧詩要出新意,必須拓展表現領域,不能像宋代九詩僧那樣只在山水風云、竹石花草中打滾(見歐陽修《六一詩話》)。可這很難,弄不好觸犯戒律。寄禪說得對:“我學佛者非真無情人也。”(《〈寄范清笙舍人、楊云門明經一首〉序》)問題是如何把學佛者之“真情”轉化為激動人心的“詩情”。鄉情、師情、友情,固然是寄禪的主要吟唱對象,山水情在詩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且更多佳作。學道之人,山水花鳥不只是愉悅觀賞的對象,簡直是不可或缺的“道友”:“平生好山水,遇勝輒流連。”(《九月初六日由溈山越茶洞……》)“休笑枯禪太枯寂,無情花鳥亦相親。”(《天童坐雨呈鞠友司馬》)這就難怪其筆下的山水花鳥別有一番情趣了,不少佳句為時人所傳誦。如“天痕青作笠,云氣白為衣”(《太湖舟中遣興》);“意中微有雪,花外欲無春”(《梅癡子乞陳師曾為白梅寫影,屬贊三首》)等。
可倘若寄禪只是吟詠山水花鳥,在近代詩壇中不可能占一席地位;其關于家國之情、興亡之感的詠嘆,無疑更耐人尋味。“我雖學佛未忘世”(《余別吳雁舟太守十三年矣……》),此乃近代僧人的一個突出特點,烏目山僧、曼殊上人、弘一法師,無不如此。大概戰亂或換代之際,僧人生死、興亡的感慨,更容易與俗人家國之情相溝通。在俗人是多一點“憂生之感”,在僧人則是多一點“憂世之情”。寄禪早期詩篇頗有不屑關心世俗人生,一味修道學禪之意,一直到1896年仍有“蝸爭蠻觸任紛紛,時事于今漸懶聞”(《吾生》)這樣的詩句。甲午中日戰爭之后,其詩中漸多人間煙火味,“我亦哀時客,詩成有哭聲”(《感懷》),以“感事”為題的詩篇也明顯增多。而且詩中一再表白“我不愿成佛,亦不樂升天”;而唯一的希望是能夠“普雨粟與棉”并“澄清濁水源”(《古詩八首》)。自然,這只能是一種良好的愿望,世界并不因高僧發大愿心而有所改變,于是只有“自憐憂國淚,空灑道人襟”(《重陽前三日登掃葉樓有感》);或者如詩人絕筆詩所表達的:“苦無濟困資,徒有淚縱橫。”(《壬子九月二十七日,客京都法源寺,晨起聞鴉有感》)即便如此,詩人憂國憂民之心還是相當感人的。1910年,寄禪于天童寺前青龍岡為己營造冷香塔,本已“一息雖存,萬緣已寂”,可忽閱邸報驚悉日俄協約、日韓合并,“內憂法衰,外傷國弱。人天交泣,百感中來。”(《〈感事二十一截句附題冷香塔〉序》)作二十一首七絕。錄二首以見一斑:
修羅障日晝重昏,誰補河山破碎痕?
獨上高樓一回首,忍將淚眼看中原!
茫茫滄海正橫流,銜石難填精衛愁。
誰謂孤云意無著?國仇未報老僧羞!
作為一代高僧,此等詩句自可見其大慈悲心,也不難想象其傳頌一時。可由此而頌揚其為“愛國主義”“同情革命”,則又未免離題太遠。安徽巡撫恩銘被徐錫麟刺殺,寄禪賦感:“皖江一夕中峰摧。”(《金陵聞安徽恩中丞被刺賦感》)慈禧太后病死,寄禪志哀:“北望河山涕自橫。”(《戊申十月二十四日……》)至于革命黨人武昌舉義,寄禪也大發感慨:“可憐黃鶴樓前望,盡化紅羊劫后灰。”(《遙聞四首》)其實,作為僧人,沒必要要求其介入直接的政治斗爭。說他忠于清室不對,說他同情革命也不對,他只是有感于國弱法衰。作為佛子,法之盛衰當然是第一位的,而法運、國運又往往聯系在一起,故由憂法而憂國,這才談得上“內憂法衰,外傷國弱”。寄禪之所以哀悼慈禧太后,詩中有注:“戊戌變法有請毀寺汰僧者,圣慈不許,其議始寢。”而寄禪之所以對革命黨人一開始沒有好感,乃是懼怕“只緣充學費,遂議割僧田”(《感事》)。實際上,辛亥革命后各地確有毀寺辦學之舉,寄禪之赴南京謁見臨時總統孫中山,以及到北京會見內務部禮俗司長,都是希望政府能禁止侵奪寺產。在僧人看來,此等護法大事自然是遠遠高于朝代的變更的,因此,與其從政治斗爭,不如從宗教感情角度來理解寄禪的學佛而未忘世。
值此風雨飄搖之際,僧人憂生憂世的感情與俗人相通,故其詩感人。即便如此,僧人作詩仍有很大限制,比如說,無法歌詠人類最崇高最圣潔的感情——愛情,這幾乎是僧詩無法彌補的一大缺陷。歷史上有過寫情詩艷詞的和尚,如宋代的惠洪和近代的曼殊,可那是特例,非僧詩正格。寄禪作為一代高僧,自然不會涉此險地自墜羅網。可偏偏有人故意出難題,以艷詩見贈并索和,寄禪于是回敬:“名士美人幽怨意,云何卻遣老僧知?”(《夏彝恂觀察以贈沈桂芬詩索和……》)寄禪自恃道力高深,偶爾也故臨險境,比如作《棄婦吟》《前征婦怨》之類,不過,此類詩寄禪無論如何也作不好,只因心存訓誡,老怕招人笑話,不免要因情見道。如《題蘇小小墳二首》:“風流回首余青冢,始信從來色是空”“美人畢竟成黃土,莫向湖邊泣暮云”。話是沒說錯,可實在大煞風景,全無詩情美感。只有一次“置之死地而后生”,寄禪居然于此中翻出新意來。事情經過是這樣:寄禪作詩誤用紅葉題詩典故,被人抓住把柄,于是只好硬著頭皮辯解:
禪心不礙題紅葉,古鏡何妨照翠娥。
險處行吟方入妙,寄聲巖穴老頭陀。
確實是“險處行吟”,難為他如此妙解禪心,不怪時人稱為“題紅佳話又翻新”,寄禪本人也頗為得意,又作一絕作答:
十年匿跡住深山,只有孤云伴我閑。
剩得風騷余習在,題紅佳話落人間。
話是這么說,可我相信,寄禪當年“險處行吟”時是嚇出了一身冷汗。此類事可一不可二,寄禪應有自知之明,特別是晚年名高,更不敢再冒此風險。而舍棄了男女之情,高僧吟詩不說淡然無味,畢竟有所欠缺,尤其是當他自覺道法日進之時。寄禪于此頗有感受:“華發秋來覺漸增,近年詩思冷如冰。”(《次韻吳柳溪居士》)
二
這里涉及學佛與作詩的矛盾。而寄禪終其一生并未真的“詩思冷如冰”,反而因得到諸多當代名詩人的指教而進步神速。晚清詩家郭嵩燾、王闿運、王先謙、樊增祥、陳三立、鄭孝胥、易順鼎、俞明震等都與寄禪相唱和,而且相當推許其詩作。若寄禪在晚清詩壇卓然成家的地位得到確認,那么,問題就得這樣轉過來:如此工詩的寄禪,是否算得高僧?高僧與非高僧的界限相當模糊,這里不妨先探究寄禪的吟詩是否妨礙其學道,以及寄禪是如何處理學道與吟詩可能存在的矛盾。
寄禪在圓寂的那年寫有一首五律,中有兩句頗為驚心動魄:“本圖成佛祖,豈分作詩奴?”(《周菊人贈詩,次韻答之》)其實,就在寄禪出版第一本詩集的時候,他就有過大致相同的表示:
噫,余為如來末法弟子,不能于三界中度眾生離火宅,徒以區區雕蟲見稱于世,不亦悲乎!(《〈嚼梅吟〉自敘》)
此后,幾乎每過一兩年,寄禪就要專門作詩對自己的沉溺于歌吟表示懺悔。懺悔的原因,一是“我法看詩妄,能傳不足榮”(《再成一首》);“愿向空王乞真印,誰甘慧業作文人?”(《漫興四首》)一是“文字情深道緣淺,多生結習恨仍存”(《述懷答友人》),“道人學道詎貪名,詩草刪除苦又生”(《戊申二月由四明還湘……》)。前者因佛子并不看重詩文,能“度盡法界眾生,與真如法性同其不生不滅”最佳,次則“發明真理,建立休業”,實在不行才“以高厚凄婉之情,為名山壽世之文”,但那已是第三種境界(參見太虛《中華佛教寄禪安和尚傳》第六章)。出家人自然是成佛心切,至于詩名倒是可有可無。如果吟詩只是無助于成佛,兩者盡可并行不悖;問題是寄禪認定“道緣淺”是因“文字情深”,這才對吟詩心懷恐懼。可作為嗜詩的僧人,寄禪又實在積習難改,“興來說偈便成詩”(《遣興》)。這一點常令他惴惴不安,而且越到晚年越是如此,為什么“漸愧高僧舊日稱”?只因自知“文字障深禪定淺”(《衡山李志遠少尉寫竹見貽……》)。1908年,寄禪作《秋夜書懷》,后半可謂悲痛之至:
悔因識字多生障,誤墮狂禪最下乘。
心印光潛塵海暗,殘宵掩淚續傳燈。
只是即便如此,此老仍然吟詩不輟。不斷懺悔“文字障”,可又不斷執著于世諦文字,既然無法懷疑“懺悔”的“詩人”之真誠,那也只好歸之于釋氏所說的“因緣”了。
吟詩并非絕對有礙于學道,倘若只是“山居味禪寂,興到偶吟詩”(《山居四首》),那無可非議。問題是寄禪并非“偶吟詩”的僧人,而是道道地地的“苦吟僧”。這一點寄禪并不忌諱,而且在詩中還屢有表白。“畢竟苦吟成底事?十年博得鬢如絲”(《感懷二首》);“須從捻斷吟逾苦,一字吟成一淚痕”(《書懷,兼呈梁孝廉》);“四山寒雪里,半世苦吟中”(《對雪書懷》);“五字吟難穩,詩魂夜不安”(《送周卜芚茂才還長沙……》)。諸如此類自寫苦吟的詩句在集子中還有好些,《〈詩集〉自述》也自稱:“或一字未愜,如負重累,至忘寢食;有一詩至數年始成者。”“苦吟枯索”在俗人本無不可,世上倚馬立就的“才子”畢竟不多,“推敲”乃千古詩人雅事。只是作為和尚,整日“苦吟枯索”,如何學道參禪?豈不本末倒置誤了生死大事?難怪老友陳三立半真半假地譏笑其吟詩成癡成癖:“成佛生天,殆不免坐此為累,可笑人也。”(《〈白梅詩〉跋》)
以詩寄禪、以詩度世,這種冠冕堂皇的大話,寄禪不大好意思說。原因是他的“苦吟”,帶有很大成分的“償債”和“求名”的因素,而遠不只是自娛或證道。“以詩會友”本是雅事,可弄到成了負擔,整日為“欠債”“還債”擔憂,雅事可就成了俗事了。寄禪本就喜歡結交當世名人,1886年參加王闿運等人組織的碧湖詩社后,吟詩更成了日常功課,“還詩債”之雅居然也成了吟詠的對象。“數年風月陳詩債,今日應須次第償”(《暮春禪課之余……》);“只嫌吟鬢蕭蕭白,詩債經年尚未還”(《次韻酬嚴詩庵》);“一笑相逢轉愧顏,六年詩債不曾還”(《夏劍丞觀察于六年前枉顧毗盧寺……》)。如此說來,和尚實在活得不輕松,慧業難得,詩債未償,何來空寂心境?更何況償詩債除了結人緣外,更包含佛子所不應有的爭強斗勝心,這一點在吟白梅詩中表現得最突出。寄禪性愛白梅,甚至遺囑圓寂后在冷香塔周圍環植梅樹(《冷香塔自序銘》)。可是其“閉門獨自詠梅花”,并非完全出于不可抑制的詩情,而是帶有比賽的味道。“云門方伯人中仙,百首紅梅海內傳。我愧白梅才十首,吟髭捻斷不成篇”(《贈樊云門方伯四絕句》)。后來在“紅梅布政”樊增祥、“白梅和尚”寄禪外,又出來個“綠梅公子”夏伏雛,且以七古一章見寄,頗有希望三足鼎立之意,寄禪于是作《答夏公子二絕句》,其中一為:
紅梅太艷綠梅嬌,斗韻爭妍寄興遙。
應笑白梅甘冷淡,獨吟微月向溪橋。
既然“甘冷淡”,為何不斷攀比,耿耿于世俗名聲?吟詩自吟詩,但求適性娛情,不管他人說三道四,這才能真正脫出塵俗。可惜寄禪做不到這一點,舍不得浮名虛利。盡管他也曾歌吟:“笑他名利場中客,為甚黃金不買閑。”(《山居,和連笏峰孝廉韻》)單憑他的熱衷于比試詩作,人們也有權懷疑他并未擺脫名利之絆。
一開始或許真是一味嗜詩,并無其他雜念;可隨著“詩名贏得滿江湖”(《自題擊缽苦吟圖三首》),寄禪的吟風嘯月不再是“無目的”“非功利”的了。“苦吟”與“賽詩”已不大可取,更何況后期越來越多的唱酬寄和之作。唱酬的對象,有的是志同道合的詩友,有的則純是附庸風雅的達官貴人。“喜留禪客飯,懶問達官名。”(《贈高葆吾》)這只是說說而已。翻翻其詩集,即使只看題目所列各式官階,也可知其并非“懶問達官名”。此類唱酬詩,于詩于佛均無益,唯一的作用是獲取詩名。對此,鄭孝胥曾有一首贈詩說得頗為明白,其中前六句是:
頭陀蓄髯有時名,交游一世多耆舊。
手持詩卷使我讀,汲汲似欲傳身后。
向謂我癡子更癡,癡而又貪佛所詬。
這首詩可謂擊中要害:癡詩有礙學道,貪名更為佛所詬;寄禪實難辯解,只好王顧左右而言他,說說“嗟余學道老無成”之類的套話就敷衍過去了(《次韻答鄭蘇堪京卿七古二首》)。
三
“貪名”理論上應是有礙于學道,可實際上卻無妨甚至有助于寄禪成為“高僧”。是否“高僧”,并非純粹由佛學界考核評定,這其間達官貴人、詩人名士的推許與品評起了很大作用。以王闿運、陳三立在文壇上的地位,一加吹噓,不難使寄禪詩名滿天下;而郭嵩燾、易順鼎、樊增祥都曾居要津,又都是寄禪多年的詩友,即使政界中人對其也不能等閑視之。可以這么說,寄禪在佛學界的威望,與其詩名及其詩友的顯赫地位不無關系。
持律謹嚴或者學理精深,固然是有道高僧;即使道法不甚高深,可能于亂世中護法、弘法,不也是很可尊敬的高僧嗎?前者重在對佛理的領悟,后者重在社會活動能力,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宗教活動家”。“癡詩貪名”在前者是不允許的;在后者則無礙。倘無詩名,何以結交當世名流并達到保護佛教事業的目的?主持一方大寺乃至籌組中華佛教總會,都并非道法高深就夠了。尤其是在這“剎土變遷,新陳交替,困苦顛連,萬方一概”的“法難”之際(《致寶覺居士書》),要使“佛日重輝,法輪再轉”,就必須與當道權勢打交道,實在無法清高。空談佛理不見得奏效,講交情反而有點用處。寄禪后期為護法而南北奔波,靠的也是他的詩名以及歷年唱酬奉贈結下的交情。“可憐慧命垂危急,一息能延賴長官”“只恐空門無處著,白頭和淚上官書。”(《次禿禪者〈辭世偈〉韻,以紀一時法門之難》)話說得很難聽,可挺實在,處此危難之際,同是“白頭和淚上官書”,別的高僧就不見得有寄禪本事大。這一點寄禪頗為自得。1906年,高旻寺月朗和尚與德恒和尚爭座,請寄禪代為調停。寄禪除托揚州府知府及江都縣知縣“為高旻作大護法”外,還有本事“托現署藩司朱鹽道轉求周玉帥,為寶剎護法”,這可不是尋常僧人所能辦到的。難怪寄禪復月朗和尚信中頗有得意之色:
蓋朱、陶二觀察及朱大令,俱敬安故人。敬安平日以文字虛聲,亦謬承當世士夫賞識,為法門請命,或不以豐干為饒舌也。
平日里吟詩擔心墮入“文字障”,關鍵時刻才知吟詩也可能有助于“學佛”。當然,這么一來,學佛人當初的誓言“自說煙霞堪作侶,此身終不近王侯”(《贈郭意誠先生》),也就不好再提了。寄禪晚年多與達官貴人交往,甚至贈詩與書信中語氣卑下,不乏阿諛之詞,想來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據說葉德輝引吳薗次諷大汕和尚語贈之:“和尚應酬雜遝,何不出家。”寄禪笑頷之,不能答(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不能答”可能是自知理虧,也可能是別有深意,還是不要過分刨根問底為好。
想當初,寄禪出家不久,識字無多,登岳陽樓而得“洞庭波送一僧來”句,人謂有神助,其后遂立志學詩。四十年后寄禪于多事之秋奔走護法,幸得有詩名相助,如此看來,“山僧好詩如好禪”也無可厚非。如果我們承認寄禪的“奔走護法”也算高僧的話,那么,葉德輝的斷語不妨改一下:“工詩未必非高僧”。只是工詩的高僧“憂詩復憂道”,其心理矛盾遠比尋常佛子、詩人復雜,既不可盲目崇信,也沒必要過分深責。
(所引詩文見《八指頭陀詩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