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編入黨積極分子培訓教材
- 張希賢 孫林主編
- 86字
- 2021-10-29 10:44:25
第三章 高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時代新旗幟 鑄就建黨百年的歷史輝煌
高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時代新旗幟,鑄就建黨百年的歷史輝煌,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使命。
第一節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引領中國人民奮斗的時代新旗幟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代表中國共產黨人舉起了引領中國人民奮斗的時代新旗幟。
一、中國夢是中國人民奮斗的時代新旗幟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人舉起的引領中國人民奮斗的21世紀的時代新旗幟。
中國近代以來,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人舉起的第一個時代旗幟是“民族的解放”,即爭取“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從歷史來看,從1840年到1949年,是一個完整的社會時代,是中國人民反帝和反封的“百年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建立后,高高地舉起了“民族解放”的時代旗幟,在前人奮斗的基礎上,領導中國人民經歷28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群眾翻身成為國家、社會和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從此開啟了偉大的歷史新紀元。
新中國建立前夕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代表中國共產黨人舉起了第二個時代旗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爭取民族的獨立和富強”,即新中國建立后,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全國解放后,經過七年的努力,黨和人民創造性地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又經過20多年的奮斗,在艱難曲折中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積累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改革開放元年的1979年12月26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第一次用“小康之家”四個字來描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和宏偉藍圖。從此,“小康社會”就成了黨領導全中國人民奮斗的第三個時代旗幟。從1979年到2002年的23年,為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從2012年黨的十八大到2020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
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經提出就迅速得到了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的高度贊同和積極響應。人民群眾紛紛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熱議中國夢、討論中國夢、研究中國夢、謳歌中國夢和策劃中國夢。中國夢的新旗幟凝聚起了強大的正能量,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積極探索。中國夢——國家的夢、民族的夢、每個人的夢,實現“國家強盛、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富裕、社會文明”的中國夢,成為引領21世紀中國人民奮斗的時代新旗幟。
二、在“四個全面”“四個偉大”中逐夢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和“四個偉大”一體推進的戰略部署和“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在“四個全面”一體推進中逐夢,是2021年之前逐夢的具體道路。
黨中央判定:目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通過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深化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科學發展,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以更好地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全面從嚴治黨,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使黨不斷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綜合能力,使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不斷鞏固,使黨更加充滿勃勃生機和戰斗力。總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走好實現中國夢“關鍵一步”的兩個基本武器,而“全面從嚴治黨”,則是要求塑造能夠科學使用兩個基本武器、團結和帶領億萬人民大眾為實現中國夢而勇于沖鋒陷陣的先進戰士。
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根本是要靠發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說到底是為了更好地推動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四大發展戰略。
第一,必須認真地貫徹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堅定不移地走科技強國之路。“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轉變,從主要依靠傳統比較優勢向更多發揮綜合競爭優勢轉換,從國際產業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從城鄉區域不平衡向均衡協調邁進,必須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全面提高全體勞動者的科技素質、科技創新能力與科技應用能力為支撐點,氣勢磅礴地推進萬眾創新、草根創業。
第二,必須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走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具有決定成敗的作用。2019年我國城鎮化率為60.60% 比上年末提高1.02%,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5162萬人,減少1239萬人,城鎮化率基本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城鎮化,在人類發展史上沒有先例。探索一條新路,將有利于釋放內需巨大潛力,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經濟和生態環境也將從中受益。
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全面貫徹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必須傳承創新歷史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
第三,必須努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村改革和新一輪扶貧攻堅。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著力培育農村新型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以適度規模經營。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國有農牧林場改革,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推進農村改革,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抓緊土地承包經營權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引導承包地經營權合法有序流轉。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主要是完成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脫貧攻堅與區域發展。這一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主要為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燕山——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大別山區、羅霄山區等區域的連片特困地區和已明確實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區。這些地區和全國一道在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其標準就是確保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同時開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徹底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
第四,必須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的美好家園。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關乎民族未來。霧霾天氣范圍擴大,環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發展方式亮起的紅燈。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