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103.9
廣播是我的老朋友,年輕時我就經常聽廣播。
后來有了電視,再后來電視有了彩色圖像。電視機越來越大、越來越高清,頻道也越來越多。這些優越性就把廣播比下去了。
這些年,網絡興起,有了視頻。手機也能上網,還越來越智能化。年輕人還有邊看手機邊走路,不小心撞了人或者電線桿的笑話。
在這樣的情況下,廣播還“有飯吃”嗎?
可是,聽說有些城市廣播電臺的效益比電視臺還要好,工作人員的收入也比電視臺的高。
廣播的成本比電視低,經濟來源主要靠廣告。做廣告要有人聽,沒有聽眾就沒人肯花廣告費。
廣播怎樣抓住聽眾呢?廣播有自己的優勢。一是可以任意移動,隨身聽,做飯、洗衣服都不耽誤。老年人晨練,幾乎一人一臺小收音機。二是只有聲音,沒有圖像,所以只要用耳,不要用眼。這就把劣勢變成了優勢。如今有車族激增,開車肯定不能看視頻,但是還有信息需求,廣播就可以大顯身手。
廣播的突破就是從交通廣播開始的。北京的交通廣播FM103.9兆赫就是一個名牌頻道。開車的人最怕堵車,北京交通臺高峰時期播出的欄目就叫《一路暢通》。不停地告訴聽眾:哪條路口堵了,堵得多長;哪條路比較順,可以繞行。
交通臺怎么能及時知道那么多情況?一靠和交通指揮中心聯系,請交通警官發布消息。但這只是大概的情況。那么多條路,那么多路口,各種復雜的細節,就得靠在路上開車的駕駛人員提供。電臺有熱線電話。一會兒哪兒有事故,一會兒哪兒事故車被挪走了,一會兒提醒什么地方有個坑,什么地方路邊水管漏水。實際上這一檔節目就是成千上萬司機自己在辦,遇到什么情況打個電話,發個短信。現在發個微信更方便了,也不費力。大家努力,大家受益,成本極低。這才是人民群眾自己動手、共同建設自己幸福生活的典型案例。
擴展到其他節目:買車、修車、聊天、保健等,也都是這個辦法,聽眾大家一起聊,再加上專家點評,一天一個話題:睡不著、孩子耍賴、隨份子、口頭語……都是大家關心也都說不完的,還是大家辦大家聽。
其他媒體也有用這個辦法的,《北京晨報》每天有一個版:《讀者拍客》,全是讀者上傳的照片。我們過去辦報,總覺得圖片太少不好看,如今好了,數碼相機大普及,手機也能拍照,拍了馬上傳過來。報紙琳瑯滿目,什么地方什么花開了,什么地方看見小松鼠、黑天鵝、喜鵲搭的新巢,什么地方出現好人好事,什么地方有不文明現象,等等。讀者看了高興,攝影記者都在擔心被搶了飯碗。
群眾的要求無限,群眾的創造力也無限。重要的是善于發現群眾的創造力,并且找到適當的形式讓這種創造力便于發揮,加以組織,使創造力和需求能夠對接。讓大家的事大家來辦。這當然并不容易,但一定會出現得越來越多。
(載《特別文摘》2014年第6期)